2022年01月27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晋中 > 生态庄园生态庄园

榆次小五台生态庄园的崛起之路

来源:晋中新闻网 作者:温洲 路丽华 发布时间:2015/1/7 10:45:29

这是一个生态庄园经济发展中矗立在晋中大地上的“经典样本”,这是一个集生态、文化、休闲、养生为一体的绿色庄园。

在这里,一段段传奇故事,印证着晋商故里拓荒不止、耕耘不息的厚重足迹。

在这里,山山峁峁、沟沟梁梁见证着开拓者修复生态、重树文明的铿锵步履。

徜徉在草木葳蕤、花香满径的小五台,小五台生态庄园的拓荒者左青艳、赵春喜带着记者触摸芦山寺的秦砖汉瓦,述说青山绿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从不毛之地出发 用心去唤醒沉睡的大山

小五台生态庄园位于榆次区什贴镇山庄头村南的荒山荒坡之中,毗邻源高公路,距榆次区东外环仅7公里。庄园总占地面积2000余亩,主要以荒山、荒坡为主。由于处于半干旱丘陵地区,立地条件差、水资源匮乏、降雨量较少,大面积光秃秃的黄土高坡一直都处于沉睡状态。

如今的小五台生态庄园是赵春喜及其夫人左青艳倾心打造的生态佳作。放眼望去,收获季节的小五台山宛如绿色编织的天然赛宝场地,各类果实争相献瑞,遍野山花烂漫芬芳。每逢周末,追求健康、休闲、时尚生活理念的人们纷至沓来,吃“开心农场”的无公害蔬菜,采摘天然氧吧的各种水果,住青砖白墙的窑洞……。


事实上,小五台生态庄园令人震撼的锦绣风姿,是开发者连续十五载开荒造绿的结果。呼吸着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新鲜空气,这里的山峦才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青春活力。

民国《榆次县志》记载,小五台“北砺罕山;南带涂河;东望海波,朝景而光芒接天;西眺龙门,晚色而晓曙不夜,五行钟秀,五岳团聚,层峦隆际云霄,甘泉上涌天堑”,相传创于汉的芦山古寺坐落群山环抱之间。民间有“先有小五台,后有大五台”的传说。因其与举世瞩目的佛教圣地“五台山”类似,故被称为小五台山。后来,芦山寺在战争年代被毁坏,现在空留遗址在山间。

左青艳、赵春喜与小五台山结缘,始于1999年。榆次区山庄头村顺应全国大气候发出拍卖小五台荒山的公告。左青艳为了完善木业市场的产业链,一举拍下了小五台2000多亩荒山。牵手小五台之后,必须首先解决每年栽树却不见树的突出问题,于是他们便开始在不毛之地上播洒心血,2台100kw的变压器引电上山;380米的两口深井打下,串联各个山头的水利主管道疏通了大山的血脉,每个山头都建起了一个100立方的蓄水池;年年岁岁汗滴四野,小五台在他们的呵护下悄然发生着变化。

朝生态循环发力 闲置的资产变成了“赚钱的机器”

生态文明本身包含着“发达的生态经济”要求,仅有环境好而无经济发展,不能算生态文明。因此,把这些荒弃的土地重新利用起来,按照符合生态系统规律的要求进行农业开发利用,取得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

遍览省内外如火如荼的生态庄园经济,赵春喜、左青艳夫妇根据小五台的立地条件找准定位:“生态庄园,应该生态为本,庄园为标,生态建设修复好了,一个自然与人文合一的庄园就会水到渠成。”同为市政协委员的赵春喜夫妇深谙建言献策对科学决策的重要性,他们广邀各路专家云聚小五台,把脉问诊,开出发展良剂。

群贤毕至,各显其能。林业专家建议,小五台水贫土瘠,以前植物长势不好的原因有二,一是缺水,二是缺肥。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这里的生态环境,就需要科学长远的规划。第一步,种树与水利建设齐头并进。树种到哪里,水资源就要配套跟踪服务到哪里。种树要科学测土,因地制宜,阳坡通风处优先种植果树,不能种果树的地方就种经济林。第二步,林、牧、渔综合开发,形成生态循环产业链。在广植各类树种之后,挖鱼塘,养水产,鱼肥水就美,肥水可浇树。山根圈养羊,羊粪可做肥还田,各类树木水、肥充足后,自然枝繁叶茂果丰。如此一来,就可以实现林、牧、渔业生态循环。

建筑专家分析,在生态优美的环境下,可以依山体走势建筑融晋文化特色和现代生活需求于一体的特色山庄,满足快节奏的现代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在天人合一的环境中休憩心灵。

文物专家展望,当生态与建筑的基础工程奠定之后,就要深层次地挖掘小五台芦山寺蕴藏的佛教文化内涵,寻踪汉代芦山寺盛景。别具风情的小五台生态庄园蓝图呈现出来:汲养着厚重的佛教文化灵气,洋溢着晋文化的风情,在青山翠柏的簇拥下走向生态文明。

一幅生态画卷从梦想铺进现实,3000多万元真金白银栽到了小五台,2500亩山林渐成气候,9905株各类果树竞展风骚。北台21层梯田,仿佛果树“车间”,苹果、梨、桃、西梅、枣树、沙果、香果各成方阵,英姿飒爽。南台核桃“车间”,三大板块队列整齐,精神抖擞。

小五台生态庄园开发以来,不仅带来了明显的的生态效益,也带来了突出的社会效益,庄园常年用工30余人,季节性用工120多人,截至目前,已累计支付工资550余万元,为当地及周边村民拓展了新的增收渠道。
向锦绣庄园迅跑 把荒山秃岭变成“绿色家园”

在赵春喜、左青艳的精心哺育下,小五台生态庄园的模样已初步长成,虽然尚显青涩,但在科学轨道上健康成长的小五台生态庄园已崭露峥嵘。

多年来,庄园开发者始终坚持将生态和绿色作为庄园的主题,投资1100余万元,种植核桃树1.28万株,白皮松、油松、华山松等各类松树30余万株,广值桃、杏、梨、李、苹果、樱桃、葡萄、草莓、西梅、山楂、桑杏等干鲜果树10余种、600余亩,过去的荒山土坡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绿色宝库”。鉴于在水土保护上的积极贡献,小五台生态庄园还被省、市、区三级水利部门列为水土保持示范基地。

经过资本的参与和运作,土地和生态资源被激活,当地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发展了经济。一位近年来专心研究晋中生态庄园现象的学者分析,一个生态庄园的发展,经济实力是基础,科学规划是路径,感情投入是可持续发展不容忽视的力量。
赵春喜对这里一草一木的关爱之情,从他如数家珍的叙述里洋溢出来,“这棵山楂树是一个小山村修路时要刨掉时,我移回来的。”“这一片松树针叶有点泛黄,那一片就是墨绿,这里的底肥不如那边足了。”

对于小五台生态庄园的未来,开发者胸有成竹,信心百倍——

“今年,2万只羊睡上竹床后,姑且不说年出栏羊的价值,仅羊粪就足够山上的树施肥了。”“明年,鱼塘注入活水,地肥、水美,又是一番好光景。”

“五年内,这些没膝的小松树就可成材,庄园的松树数量就能达到100万株。四季常绿的目标更近一些了。”


“五年后,芦山寺晨钟暮鼓响起,这座山的精气神就更加饱满了。”

小五台生态庄园这一发展过程最重要的启示在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千百万人向着生态化的方向进行创新。而中华民族秉持“天人合一”理念生存于这块土地上,广大人民群众的巨大创新潜力,将会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大潮中得到充分展示。(温州 路丽华 )

 

责任编辑 董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