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2014年晋中全市各县(区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结果出炉,太谷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27元,比上年的12518元增加了1509元,增幅为12.1%,继续在全市领跑。据悉,2007年以来,太谷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取得连续八年稳居全市第一的骄人成绩。
近年来,太谷县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中心,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实施特色创新战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打造以蔬菜、干鲜果、苗木花卉和养殖为特色产业的现代农业园区,进一步提高了全县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实现了产量、质量、效益并重,初步形成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新格局。目前,全县蔬菜总种植面积22.3万亩,总产值14.93亿元,农户人均收入4279.07元。干鲜果总面积30万亩,总产值4.876亿元,较上年提高29.6%,农户人均收入2220元。畜产品综合产量28.9万吨,较上年提高13.24%,农户人均收入3380元。苗木花卉总面积达13万亩,总产值3.6亿元,较上年提高28.6%,农户人均收入1600元。特别是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据初步统计,2014年,全县观光旅游人次120万,较上年提高50%,收入14亿元,较上年提高53%。
一年来,太谷县政府出台一系列惠民政策,大力培育经营主体,进一步推动了全县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进程。县财政拿出4000万元用于设施农业补贴、土地流转奖补、集约化育苗补贴、贷款贴息,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2014年,全县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7个,总数达到725个,注册总资金达到了114299.81万元,家庭农场229个。新培育龙头企业8家,总数达到48家,年加工收入36.5亿元。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辐射带动农户4.5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72%。特别是相关产业的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8万余人,为农民年增收3000万元。与此同时,太谷县依托山西农大、省果树所等驻地院校,搭建以“科技引领,创新惠民”为主题的科技服务平台。推广应用“早黑宝葡萄”、“玉露香梨”、“晋汾白猪”和微耕作业、营养育苗、物理杀虫、电脑监控自动化喂养、红枣“双调双盖”等新品种新技术245项。39个农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规程,完成产地认证34万亩,实现产品认证72个。
政府搭台,银农对接,撬动农民增收。一是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创新抵押贷款模式。兴民牧业、大郭村以土地经营权作抵押贷款350万元。以设施抵押为主的“三园两场”模式,新增贷款1945万元,累计贷款8125万元。以林权抵押贷款模式,范村镇峪道沟李东恒以林权证进行抵押贷款,抵押林地2000亩,融资170万元,解决了土鸡养殖资金周转困难。二是搭建合作平台,创新互助担保模式。由该县畜牧中心牵头成立了畜牧协会,拥有会员近百余户,与邮政储蓄合作开发了“互助贷”业务,通过协会平台,帮扶中小养殖户解决资金问题。三是搭建微企服务平台,创新企业扶持模式。开设中小企业“助保贷”业务,2014年,累计发放10700万元。四是搭建保障平台,创新风险防范模式。设立1000万元财政金融风险基金,对金融部门涉农不良贷款超出规定部分以风险基金给予50%的补贴。五是搭建融资平台,创新融资担保模式。由政校企合作成立的“山西金谷现代农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用2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10亿元,扶持太谷农业发展。据统计,2014年太谷县各类涉农贷款达30亿元,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有力的金融基础。
太谷县把市场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销售摆在第一位,通过打造品牌、创新模式、拓宽渠道增加农产品销售,拉动农民增收。一是建市场、搭平台。2013年积极引进省投建设山西省农产品国际交易中心,已完成山西省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平台将通过整合全省119个县市特色农产品,与10个省市联网,引领订单农业新模式。二是创品牌、拓市场。依托该县农产品资源优势,创建名优品牌百余个,实现了优势产品向优势品牌转变。三是创模式、拓渠道。在创新“超市+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或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或农户)+工程包揽”四种销售模式的基础上,又探索形成了“一对一精准销售会员制”、“超市订单”、“开设直营店”、“网络销售”四种模式。
太谷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玛钢生产基地,在太谷县许多玛钢铸造企业,一对身强力壮的青年夫妻年收入都超过10万元。 (董永德 孙泰雁 张钢柱)
责任编辑 董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