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7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晋中 > 太谷县太谷县

“弯道超车”拼出太谷“精气神”

来源:太谷县委新闻中心 作者:杨巨斌 杜会兵 发布时间:2015/7/18 9:18:11

又到麦黄时节,夏收的喜悦弥漫在农人的笑脸上。而此时的太谷也同样收获着一份沉甸甸的欣喜。在2014年度晋中市目标责任综合考核评估中,太谷拔得头筹。

这是太谷县向市委、市政府和全县人民上交出的一份答卷,更是全县上下凝心聚力,奋力赶超的有力见证。

在国内经济放缓,下行压力增大,区域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太谷县如何逆势而上,精准发力,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弯道超车”?

太谷县委书记郝向明认为,太谷经济发展呈现出的强劲态势得益于多年坚持的“错位发展”思路,更是全县上下善于把握机遇,扬优势补短板,凝心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结果。特别是“234”战略的深入实施充分激活了太谷的内生力,加速了优势资源的整合和品牌内涵的提升,把准了太谷发展的‘大动脉’,也非常切合太谷的发展实际。在深入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太谷的发展自信、目标自信和结构自信。

凭借敏锐的思维和正确的决策,太谷县委、县政府成功扮演了县域经济发展第一推手的角色,为“蓄势已久”的太谷在经济发展的拐点上吹响了以改革为统领,以创新为动力,全面建设谷色古香美丽新太谷的集结号。

“两条线”开道

坚持把“组织建设和项目建设”作为太谷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是太谷切中时弊的有力举措。

主题不换,劲头不松,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通过抓摆位、强投入、严考核,连续三年自上而下狠抓组织建设,各级党委党建自觉得到全面提升;通过支部提前换届,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深入开展“解民忧、办实事,百千万”活动,基层组织基础进一步夯实;通过领头雁培训、干部大课堂学习和“外出取经”,全县各级党员干部思想解放,思路开阔,目标明确,加快发展的信心十足,士气高涨。特别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开展“不作为、慢作为”32项专项整治,正四风、转作风;通过开展“三个文化”建设,凝党心、聚民心;通过实行“干得好的一直干,干不好的随时换”的干部管理新机制,提活力、聚合力;通过“两违”专项整治、依法打击非访行为,立新风、扬正气……全县各部门、各乡镇集中发力“打硬仗”,动真碰硬见实效,换来了风清气正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更凝聚了人心,集结了共识,铿锵有力奏响了全县上下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时代新歌。

主线不变,士气不减,把项目作为拉动全县经济发展的“试金石”。连续多年实施项目建设集中启动,一线调研,现场办公,雷厉风行解难题。通过盘活土地存量,拓宽融资渠道、加强科技保障、输入优秀人才系列举措千方百计破解项目建设瓶颈,先后为14户重点企业派驻45名专业技术服务人员,为21个重点项目提供11.8亿元融资支持,保证了55个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通过降低门槛,精简流程,优化环境,强化服务吸引低耗能,无污染,产量高,达效快的项目入驻太谷;通过加强运行调度,实施促增15条,包项服务,挂图作战,倒排工期等有效举措加快了项目投产达效。孟母文化园,广誉远迁建等传统文化项目顺利推进;大西高铁站前广场建设、金谷广场、南山公园、田森汇城中村改造等更多指向民生的项目投入使用……据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太谷项目建设“六位一体”考核一直位列全市前茅。仅2014年全县实施重点项目113个,71个市级重点项目全部开工。投资规模、项目个数,分别比上年提高36%、88%,完成投资48.84亿元,占全年任务的107.8%。

“三张牌”提升

打好“农业、文教、生态”三张牌,是太谷确定的长远发展目标。

初衷不改,方向不转,“三大农业”风生水起。连续7年实施农业“四个一”工程。划拨专项扶持和奖励资金,促进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全县农业主导产业扩规提档,农业现代化全面加快,设施蔬菜、干鲜果、苗木花卉总面积分别达到10.4万亩、30.7万亩、12万亩,新建成10个现代养殖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27元;率先成立全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全县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6万亩,新增涉农贷款8亿元;依托山西农大、省果树研究所等教科研优势,连续举办十四届农业科技节,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受惠群众遍及全县;成功引进山西农产品国际交易中心,采取会员制、直营店、电子商务等销售模式,努力探索破解产品与市场对接问题,为农民开辟了新的产销市场和增收渠道;积极组建金谷农业投资公司,与巨鑫、山西农大联手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区;累计发展龙头企业48家,合作社725个,家庭农场234个,14户龙头企业入驻淘宝晋中馆;禅坊农业合作社、衡荣科技开启社区直供模式,海宏牧业在一线城市专柜销售,农产品附加值成倍增加,全县农产品销售收入增长37%,完成36.6亿元。

化单为众,集中发力,文教品牌内涵有力提升。成功承办全国义务教育均衡现场会和交流会,得到了五个省区、80多位教育专家和领导的充分肯定。率先全国实行盟区教育,全县教育优劣互补,均衡发展,中高考成绩一直领跑全市,成为知名全省的一个鲜明教育范本;每两年一届国际形意拳大赛,吸引来自美国、俄罗斯、拉脱维亚等20多个国家及国内千名选手竞技太谷,影响力和知名度获赞国际;连续四年举办孟母文化节,传统文化走向全国;加大力度培育和放大以“太谷秧歌”为主的戏曲文化,以太谷饼、怡园干红为代表的特色饮食文化,以龟龄集、定坤丹为代表的中医药国家级非遗文化和以铁棍、背棍、彩灯、蛋雕、铜镜、麦秆画等多样民俗文化和手工艺文化,特别是与山西省投资集团正在打造的乌马河沿河两岸的山西文化产业园和孟母文化园将更成为集中展示三晋文化特别是太谷文化的产业集群和展示平台。

借势造势,倚势而为,持续发力推进生态工程建设。“一山一河”生态工程,让“搅泥凤凰山、砖铺乌马河”笑谈变美谈,‘搅’出了太谷速度,‘铺’出了太谷精神,更做足了太谷的生态“底气”;积极引进东方园林、森禾种业两大国内知名园林景观绿化公司,实施凤仪街、滨河公园绿化;全面加快南山生态修复二期工程实施,建成集运动休闲于一体的凤凰山森林公园文化步道,全年完成造林5.44万亩,林木绿化率、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34%、22.1%,初步形成了以凤凰山为核心,凤景山、凤翼山为补充的南山生态旅游圈,“谷色古香、养生太谷”品牌影响力日渐提升。

“四件事”壮大

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大菜篮子。以“支柱产业稳增收,改革试点促增收”为思路,持续开展农业“四个一”工程,新发展设施蔬菜、苗木花卉、干鲜果种植面积各1万亩,畜产品综合产量突破28.9万吨;先后建成设施蔬菜千亩园26个,健康养殖园76个,特色林果园20个,百亩苗木园50个,农业园区化、休闲化、特色化特征愈加明显;在改革与建设试点县中实践中,获得国家连续四年总额1.2亿元的支持奖励资金,为太谷农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完成省、市家庭农场和示范社创建任务,培育县级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各10个,“菜篮子”效应愈加明显。

加速推进工业新型化,构筑承接地。通过实施77亿元47个工业项目建设,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壮大支柱产业。胡村玛钢铸造园,研发展示中心主体完工,核心区入驻12家企业,建成22条自动化生产线,7家投产,行业产值超30亿元;水秀新型产业园,盛德有色金属、三晋碳素当年开工、当年建成,成为园区新亮点;南山医药食品园,黄河中药率先通过GMP认证,中远威销售同比增长56%,广誉远园区产值、税收同比增长10%以上;恒达精密铸造项目序时推进,集团产值突破20亿元。通过引入社会资本1.3亿元,水秀新型产业园区建设实施给水和污水处理工程,全面完成9.4公里天然气管道铺设和5条园区道路建设,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加强。全县四大工业园区完成投资20亿元,实现产值54亿元,支撑作用更加凸显,成为太原、晋中、太谷同城交汇的产业“隆起带”。

加速推进旅游特色化,打造后花园。以“谷色古香、养生太谷”旅游品牌为引领,按照“三有五统一”的标准,倾力打造出“一线六乡旅游点”,推出高端游、大众游两条精品线路,并全线开通旅游公交车,全年旅游接待人数超过300万人次。在宣传推介上,完善了旅游标识、标牌,开设微信、微博平台,并与省城多家媒体互动合作,宣传片登上了动车和晋中—太原城际公交,太谷知名度显著提升。同时,三台民俗文化村等景点成为全省乡村旅游典型代表,北洸乡成为全省首家以乡镇命名的“休闲旅游度假区”,古城东西大街、梅苑山庄、润月山庄和太谷饼入选“全省百佳休闲旅游产品”,整体推进了旅游产业与农业、文化、服务业的相融发展,培育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卫星城。持续用力31项城镇化工程,完成投资33亿元,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52.6%。通过“借脑生智”聘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雕塑院等国内知名设计团队,对孟母文化园、金谷南广场及中轴线景观项目进行精心设计,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凤仪街建成通车,大西高铁站前广场投入使用,滨河公园北路通行,南岸景观及道路工程顺利推进;古城修复正式启动,北门遗址恢复工程主体完工,旧城改造平稳实施;实施“美丽太谷·清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城乡脏乱现象得到有效整治;开展环保综合治理,六大减排任务超额完成,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谈到太谷未来的发展,太谷县委副书记、县长武晓花说:“明确太谷优势,我们增强了发展自信;看到太谷不足,我们提升了发展自觉。新常态下,面对同城化,科技城和108廊带等难得机遇,太谷将紧紧把握好稳中求进总基调,扭住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力争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更优、速度更快、后劲更强,打造太谷经济发展‘升级版’。”(杨巨斌 杜会兵)

 

责任编辑 董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