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路越修越宽,出行比以前方便多了,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了,真的是大变样!”今年元旦期间,多年一直在外打拼的榆社人郭瑾回乡探亲,这样称赞家乡的变化。
正如郭瑾所言,去年以来,榆社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为民城建”的理念,以扩容提质为目标,坚持从基础入手、从长远抓起,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打造山水生态型宜居县城。
2017年,榆社县编制完成《榆社县城市总体规划》,县城区规划面积扩大到1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38%,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实施各类市政工程项目109项,规划建设了一批便民市场、街心花园、人行天桥、湿地公园,新增绿化面积106万平方米,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一个“山水榆社·宜居家园”的靓丽县城正在榆社这片热土拔地而起。
夯实市政基础
优化城市路网
漳源大道北延工程,是榆社县去年城市路网改造项目的重中之重。榆社县北出口到县城段,全长不到4公里,但多年来一直路况复杂,省道重叠、路面狭窄、桥梁危旧,同时,车流人流大,通行能力差,安全隐患多,尽快改善该路段道路通行条件,成为广大群众的强烈呼声和热切期盼。2017年4月,榆社县总投资1.16亿元,启动该工程。经过半年多的紧张施工,如今,除路段的一座桥梁还不具备通行能力外,其余工程已全部完工。工程全部完工并通车运行后,必将对拓展县城发展空间,优化区域路网结构,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与此同时,启动实施东升街综合改造工程。东升街位于榆社县城区中心地带,属“六横”主干道之一。多年来,道路拥堵及路面破损严重,急需进行改造。2017年5月,榆社县总投资3500万元,启动实施东升街综合改造工程,该工程全长1.56公里,于2017年10月1日竣工通车。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优化了路网结构,提升了城市品位,也大大提高了中心城区道路通行能力。2017年4月,榆社县还总投资734万元,实施了东升街板坡桥加宽改造工程。桥梁长度为80米,宽度由原来的10米加宽至26米。随着桥梁加宽工程的实施,彻底打通了“中梗阻”。
多年来,榆社工业园区路网的建南路南段路面狭窄且损毁严重,通行能力差,沿线沿河、垃圾乱堆乱倒,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业园区的良性发展,也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2017年4月,榆社县总投资7200万元,实施工业园区路网建设工程。该工程包括漳源大道南延、建南路南延、南外环路等三项道路工程,全长3公里,目前已全部完工。随着工程的实施,使漳源大道和建南路延伸形成循环,并与榆洪线相接,极大地优化了区域路网结构。
提升公共服务
完善城市功能
2017年12月28日,榆社县2017年中小学生柔力球比赛在县文体活动中心举行。随着该中心的落成,这里已逐渐成为全县重要赛事、活动的必然选择,也成为了全县人民健身运动、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更成为了榆社新的地标性建筑。
榆社县文体活动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6727.71万元,选址于县城东大街北侧,占地20余亩,建筑面积18383.69平方米。主体建筑设计高度为23米,结构为局部三层,可容纳3000余人。中心内设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小型放映厅、排列厅等,已于2017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中心启用后,已经陆续承办了篮球、健美、舞蹈等体育赛事及大型文艺演出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当地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与此同时,榆社县还投资600万元,在县文体活动中心北侧规划实施文体活动中心公共体育场田径跑道和足球场建设项目,其中,将建设400米标准田径跑道、105×68米标准足球场地及照明等附属设施等,预计2018年9月底将建成投用。项目的建成,将极大地满足群众性体育健身和中小学生体育比赛及发展足球运动的需求。
实施易地搬迁
让贫困户安居乐业
迎着冬日的暖阳,带着对新生活的向往,2018年元旦前夕,社城镇北河村易地搬迁移民新区50户易地扶贫搬迁户拿到了新房钥匙。贫困户冀建军高兴地说:“安居才能乐业,感谢党的扶贫政策让我们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下一步,我们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社城镇北河村由两个自然村组成,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石厚土薄,村民生活生产条件较差,一方水土难以养育一方人。全村113户264人中有94户230名贫困人口。2016年9月起经几次征求村民意见,决定实施易地搬迁,在社城村河滩新建北河村易地搬迁移民新区。
该移民新区占地25.3亩,建筑面积3705平方米,总投资680余万元,建设砖混结构平房51套219间(其中一套为村办公用房)。工程于2017年5月15日开工,9月底主体工程完工,10月底配套工程完工。工程同时硬化街巷7000平方米,建设文化广场5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34盏,绿化街巷和公共场所1000平方米。
移民搬迁户冀建军一家三口,新房子为一套65平方米一户四间的套房,家里不仅统一安装了防盗门,还通了上下水,建起了卫生厕所。记者了解到,移民新村按照村民家中人口多少建设了单户单间、单户3间、单户4间、单户5间几种面积不同的房型。建房资金政府补贴贫困户每人2.5万元,贫困户自筹资金每人不超过3000元,大大减轻了贫困户的负担。
社城镇镇长孟利飞告诉记者,北河村条件艰苦,只能通过易地搬迁实现挪穷地、拔穷根。搬迁后,在旧村积极探索资产资源流转、入股分红等模式,在新村发展加工业、设施蔬菜种植等,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实现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2017年,榆社县新建9个集中易地搬迁安置点,占地面积332亩,建筑面积20.54万平方米,建设规模为3642套,安置面积17.6万平方米,安置3114户8290人,人均住房面积21.2平方米。2018年,将全部完工并实施搬迁,真正让更多的贫困户挪出“穷窝”,拔掉“穷根”。
推进生态治理
提升城市品位
多年来,横穿榆社县城东西的东河上游河道不畅,杂草丛生,垃圾随意倾倒,严重威胁城市安全、影响城市形象。为此,榆社县下定决心总投资1.5亿元,实施东河上游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河道2.37公里,建设沿河道路1.82公里,修复生态绿地213亩,致力于进一步完善东河流域治理体系,打造县城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廊道。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推进山水生态宜居县城建设,榆社县委、县政府还坚持把生态环境治理各项工作与全县“拆违治乱提质”专项行动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城乡建设与环境整治融合推进。依托县城“一水穿城、四面环山”的独特优势,不断拉大城市框架,提高城市品位、提升城市价值。同时,通过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四化”同步,全力打造“美丽榆社、山水福地、宜居新城”。硬化,即加快漳源大道北延、南延等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县城文化休闲广场,完善管网建设;绿化,即增加城市绿地面积,重点打造东河、浊漳河沿线绿色生态景观廊带;亮化,即实施城市照明工程;美化,即开展城市环境大整治,为城市整容、美容。在乡村生态治理方面,围绕“完善提质、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宜居示范”四大工程,有效利用山水资源优势和化石之乡、帝王故里等文化名片,极大地改善了乡村的自然生态景观,“山水榆社”“生态榆社”的名片进一步叫响。(鹿晓红 郝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