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山西经济网 | 站点收藏  
2022年9月16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标题

这是一个山水之村,

奔流涌注的晋水,悄悄放缓了她的脚步,

缓缓压低了她的身段,围绕在卧虎山间憩息。

她,蕴育了水稻文化,延伸出祭祀文化……

形成的传统文化礼制绵延播散。

她,名成了“豫让桥”“智伯渠”,

催生了“三家分晋”的风云际会,历史激荡;

也润泽方圆数百里生机勃勃,浇灌田地、洗草作纸。

这是一个文化之村,

春秋战国“豫让刺赵”、清末时期“父子登科”,与此交汇碰撞,

古居文化和古槐文化在这里积淀传承。

13株参天古槐的“社树群”,深沉地将千年历史存储;

50万字正楷毛笔书写的《退想斋日记》,已是中国近代文化“活化石”。

粗犷与细腻巧妙结合,凝结了穿越时空的浓郁晋韵乡土气息,

化为非物质文化基因的晋剧戏曲在这里生根发芽。

这是一个文明之村,

晋献嘉禾开启了太原盆地农耕文明的先河。

千年的历史情怀让她博大情深,时尚而美丽。

通衢之便的官道上,汇聚着南北东西的民俗风情,

形成赤桥108姓的共荣,让“和而不同”的乡风理念开枝散叶。

从而造就了赤桥村的数百年繁荣,

列入“马到成功”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实施地。

这里是赤桥,早先叫韩村、刘村,也叫石桥村。

屹立的古槐、斑驳的老墙、横嵌的门匾、静卧的石磨,

无一不带着历史厚重的味道与气息,

一个等着向您讲述它悠久历史的古村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晋 ICP 备 11001212 号 主办:山西经济日报社
 
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报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报全文。本报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报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报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财经·公告
   第04版:特别报道
太原市晋源区赤桥村
开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