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践悟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山西经济网 | 站点收藏  
2025年4月9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吕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 张滢

农村信用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金融活动有序开展的基础保障。建设农村信用体系,既可以发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还可以有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发展。

一、建设的意义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助于建立和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机制,增强农民的信用意识,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通过规范和扩大农户信用信息管理与运用,加强农村居民的法治意识,培养农村居民诚实守信优良品质,营造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农村社会治理的规范化和法治化,推动形成诚信、公正、公平的社会氛围。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可以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多元化融资需求,推动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

二、发展情况

吕梁市下辖行政村2133个,农户约57.61万户,城镇化率为54.9%,乡村人口152.01万人,占45.10%。为深入挖掘农业资源,近年来,吕梁市大力推进食用菌、红枣、杂粮、马铃薯、核桃、药茶、生猪、肉牛八大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增加对金融服务的有效支持,大力开展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和农业信贷产品创新工作。

政府统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07年,吕梁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试行)》,用五年左右时间建立全市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归集基本养老保险等费用缴纳以及其他应缴、应付款和罚没款缴纳的基础信息,有效整合银行、市场监督和税务等部门拥有个人信用信息的数据,从而形成个人信用征信系统。

2013年,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吕梁市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按照政府推动、多方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条块结合、重点突破,有序开放、确保安全的原则,利用两年时间推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四大重点领域建设。在试点基础上,逐步实现行业信用信息与市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建成全社会信用体系。其中,在事关转型发展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生产经营、融资担保、医疗服务等重点领域,建立健全信用信息档案、公示查询平台和失信惩戒机制。

在推进信用示范试点建设方面。选择若干信用体系建设基础较好或者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地区开展试点工作,为全面推进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累经验,探索开展城市与农村信用建设试点相结合的多种途径和方式。

在推进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体系构建方面。以主要行业、企业为重点,推进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加强法人、企业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和自然人信用信息整合。以试点县(市、区)承接的重点领域试点为基础,逐步扩大范围,建立县(市、区)信用信息系统和网络平台。

打造标杆,分类实施。中国人民银行吕梁中心支行以“打造标杆、分类实施”为基础,以“对标示范、争创一流”为目标,精准实施“一县一策”机制,深入贯彻推动《山西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百县千村”示范工程实施方案》,选取交口、柳林、汾阳三个县打造标杆,将“信用乡、信用村、信用户”评定与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和普惠金融发展相结合,创建了具有吕梁特色的乡村信用生态模式。

其中,柳林县将信用建设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建设战略紧密挂钩,并推动其纳入当地政府考核范畴和多项重点工作方案。金融机构创新信用“三增信”模式,促进农村地区信息、信用和信贷联动,推动授信评级与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有机融合。

交口县建立起以产业共做、信用共维、风险共防、利益共享为互助发展方式,将“十户联体”与整村授信有机结合,有效解决了农户贷款难、贷款贵、无担保、纯信用的融资问题。通过信用共同体信用积分制和守信者增额度降利率的优惠政策,使农户信用意识得到极大提升,守信用、讲诚信的良好社会氛围有效形成。

汾阳市采取“统一部署、健全机制、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工作模式,累计共评定信用农户超17000户,评定挂牌信用村146个。同时,依托已经开展的整村授信及网格化营销等方式,引导辖内各金融机构,科学合理收集农村市场主体信息资料,完善信用档案,推进高质量授信工作,提升用信覆盖面,提高金融机构信用贷款占比。

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市已开展信用评定的农户数1260226户,信用户数178995户,信用村730个,覆盖全部行政村;已开展信用评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12个;已建立信用档案的农户获得贷款122570户,贷款金额1293240.32万元,信用贷款户数109489户,占比89.33%,信用贷款余额837921.16万元,占比64.79%;收录新型农村经营主体获得信贷70个,贷款余额72876.95万元,信用贷款主体19个,占比27.14%,信用贷款余额5219.86万元,占比7.16%。

三、现状及优化路径

就目前情况来看,政府信用体系建设主要集中在城镇居民和各类市场主体方面,主要是探索“一县一策”机制,打造标杆,整体缺乏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统筹与支持。随着乡镇、自然村在医疗、教育已完成向城镇转移,乡镇及自然村人客观上净流出,常驻的农村群体以中老年人为主,且收入状况不稳定,难以真实反映信息主体的信用状况。比如,兴县通过撤乡并镇,撤销恶虎滩乡、贺家会乡;临县撤乡并镇、合并村庄、对西部偏远地区进行移民搬迁、外出务工等原因,导致常住人口的数量减少大约10万人。吕梁红眼乡撤销,整体移民,导致常住人口的数量减少大约0.5万人。

针对以上现状,须进行路径优化。一是完善政府协同推进机制,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纳入政务考核体系,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强化财政资金导向作用,推动涉农补贴与信用评级挂钩,对优质信用主体实施政策倾斜;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向行政部门开放查询端口,强化评价结果在政策制定、基层治理等领域的应用。二是加大金融精准支农力度,各涉农金融机构不因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而降低服务质量,积极引导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实施客群分层管理,开发特色信贷产品,扩大信用评价应用场景;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提高动产抵押担保比例,激发涉农金融产品创新活力。三是加快培育农村信用主体,开展信用意识宣教活动,通过“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三级创建体系建立示范机制;实施信用主体动态管理,将评定结果与金融支持、政策扶持深度绑定,构建守信激励长效机制。

总之,吕梁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需加强统筹协调、信息共享与政策创新,从而充分发挥信用体系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吕梁分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晋 ICP 备 11001212 号 主办:山西经济日报社
 
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报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报全文。本报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报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报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财经新闻
   第04版:理论·践悟
浅谈基层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与传播机制优化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高速公路高质量运营的重要保证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吕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