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议现场
人民网太原12月20日电 (乔慧)12月20日上午,太原公安机关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暨警务活动监督工作小店现场会在太原市公安局小店分局召开。
会上,播放了太原市公安局和三个分局经验介绍视频片,与会人员实地观摩了小店分局推行警务活动监督员的做法等。
今年以来,太原市公安局坚持把强化监督管理作为规范执法的助推器,聚焦一线实战需求,积极创新执法管理新机制。全市公安系统分别从推行警务活动监督员制度、法制部门融合对接制度、典型案件反思剖析制度、公职律师选调派驻制度以及手机警务管理模式等方面开展一系列执法管理新举措,在管理创新中求突破,在严格监督中谋发展,实现了执法质量和执法公信力的双提升。

推行警务活动监督员制度,实现由“单向监督”到 “第三方见证”、“维权宣传”的转变。去年12月,以小店分局为整体试点推行警务活动监督员制度,赋予其“四员”职责,以“第三方见证”的形式,推进警务公开,强化执法监督。新机制运行一年来,共聘请警务活动监督员630名,基本实现内设执法勤务机构和派出所警务监督员全覆盖。警务活动监督员积极履职,开展各类监督18900余次,查纠整改问题2451个,见证各类警情7300余起,调解各类纠纷310余起,初步实现了“主动预防、全程监督、见证维权、化解矛盾”的预期目标。
推行法制部门融合对接制度,实现由“线性监管”到“立体管控”、“精细管理”的转变。为更好地发挥法制部门执法管理作用,在迎泽分局创新推行法制部门与办案单位融合对接制度,前移法制部门监督战线,对所有办案环节进行全流程服务指导、全方位监督审核、全时空跟踪研判,有效提升了执法管理水平。

推行典型案件剖析培训制度,实现由“反向纠错”到“双向联动”、“治本清源”的转变。太原市公安局聚焦民警身边发生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需要举一反三的案件,建立案件剖析培训机制,针对执法突出问题、执法疑点难点,组织专班调研,析案释法、以案解疑,既注重从反向查找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注意从正面挖掘基层民警在处置警情、执法办案、舆情应对、基础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剖析成果下发全市民警,把重点放在如何解决问题、规范执法上,把执法监督的成效由纠错追责转化为正面引导、反面警示相结合,由个案纠错转变为辐射全警,从源头上解决民警“不会干”、“干不好”的问题。
推行公职律师选调派驻制度,实现由“扩编增员”到“内部挖潜”、“整合调配”的转变。太原市公安局在积极寻求有关部门支持,增加编制扩充法制警力的同时,坚持“不变体制变机制,不增警力增效能”,把视线由外转内,合理利用现有高端法律人才,充分发挥公职律师的优势,在万柏林分局试行公职律师选调法制部门并派驻基层所队制度,选调8名公职律师充实到分局法制大队,并将其派驻至基层所队,前移办公场所,指导基层办案,履行案件审核职能,参与研究疑难案件。为更好地使公职律师成为法制业务的行家里手,大力加强公职律师实战培训,实行公职律师“内外部”定期跟班作业培训模式,内部到公安机关法制部门,外部送至先进外省、市(区)公安机关、本市检察院、法院及律师事务所,通过参与案件审核、代理案件诉讼、跟班同步作业,进一步熟悉法律法规,掌握法制业务,为派驻期间开展工作奠定强有力的能力基础。法制民警选调派驻制的实施,使案件审核由网上案卷审核转变为案中实时审核,同步规范基层执法行为、办案程序,从执法初始环节到出口,形成“全链条”“闭环式”监督,从根本上提升了案件质效,扎实推进了刑事案件“两统一”的落实,实现了法制部门与办案所队的互惠共赢。
推行手机警务管理模式,实现由“传统方式”到“智能管理”、“互联网+”的转变。太原市公安局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规律特点,持续拓展信息化在执法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重点针对公、检、法案件移送中可能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在尖草坪分局探索推出手机APP警务执法管理平台,创新研发智能案件移送、涉案财物移送模块,对案件生成“二维码”,一案一码,通过扫描后在手机APP上实时显示流转状态,即时提醒,打通了公检法案管中心案件移送、管理监督渠道,办案人员能够随时掌握案卷、涉案财物去向。同时,研发数字警务功能,拓展智能化研判、合成作战联审等六项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