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忻州 > 快讯快讯

崔树珍的音乐人生

来源:忻州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7/10 11:09:01

    

 

  《平型关大捷组歌》演职人员合影,前排右二为崔树珍。

  (作者 杨峻峰 韩丽萍)崔树珍,一位滹沱河水滋养出来的音乐家,至今已创作乐曲1000 余首,出版两部乐曲专著《滹源之声》。其中第二部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歌选》杂志社策划出版,收录崔树珍创作的228 首歌曲。词作家邬大为、石祥,作曲家张丕基、李明、赵金等,对专著的出版发来贺词,邬大为亲自作序。这本专辑从C调到B调,从降调到升调,凝聚了崔树珍四十多年的歌曲创作成果,组歌有《平型关组歌十首》、《向国家卫生县城进军十首》、《春满滹源六首》,每个音符,每个旋律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迹。用心哼唱,会发现旋律中淳朴的乡土气息,表现了崔树珍热爱生活、热爱家乡、歌颂时代变革的激情和向往。

  2008 年,他创作的《繁峙小吃唱不尽》在“第九届文艺之春中国民族民间歌曲演创高端选萃”中荣获中国民歌十大金曲金奖。同年与韩全虎等创作的《滹源颂》、《繁峙人才之歌》等6 首歌曲被指定为中国民歌演唱歌曲,创作的《我的祖国我的歌》荣获“二十一世纪华人音乐奖”作曲一等奖,歌曲《祖国赞歌》在“音乐·中国”2011 全国大型音乐展示选拔活动中荣获作曲金奖。他与中国词曲名家邬大为先生共同创作的《福字歌》在由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主办的“2013 美丽中国大型音乐展演活动”全国总评选中荣获作曲金奖。脚印与汗水

  崔树珍1939 年1 月出生于繁峙县古家庄村,父亲是远近闻名的皮匠。他天资聪颖,从小活泼好动,对音乐极有天赋。流经家门前的滹沱河水,从田野的滚滚绿浪飘出的稻花香味,山坡上的野果芳香,层层梯田上的斑斓色彩,令他着迷。他特别喜欢聆听乡间那大自然的声音,春天的燕叫,夏天的蛙鸣,秋天的蝉噪,冬天的狼嚎,以及房前屋后的猫叫狗吠,都被他看成是大自然的协奏曲。他在这天籁之音中度过快乐的童年,敏捷的听力使他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没钱买乐器,幼小的他自己动手做起了“二胡”,他央求父亲用榆木给他掏挖了琴筒,自己用蛤蟆皮作成琴皮,用枣树枝削刻成琴杆、琴轴,又向邻居要了一节竹片,在火上烤弯,拴上了一缕马尾成了弓子,千斤、琴马、琴托,他都自己寻找替代的木料制作,“二胡”制成后,他每天都要像模像样地拉。

  他在上小学的时候,正赶上家乡的土地改革,他与乡民们整天沉浸在分田地、庆胜利的喜悦中,于是加入了村里的文艺宣传队,拨弄丝弦,扭秧歌,演唱新戏,很快就掌握了吹、拉、弹、唱的基本要领,成为村里的文艺骨干。

  他喜欢文艺,学习成绩也很优秀,但不论在哪儿读书,都不忘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上学期间,还担任学校宣传队的队长。1962 年,他师范毕业当了教师,在教学之余,还要教孩子和乡亲们唱歌,培育出很多的音乐爱好者,现在繁峙县城很多年逾古稀的歌唱爱好者都是他的学生。担任县文化馆馆长和秧歌剧团团长后,他更是夜以继日地研习各种曲调,从厚重朴实的中路梆子,到北路梆子的嗨嗨腔,从周边地区的碗碗腔,到隔着山的信天游,还有二人台、莲花落、道情、秧歌,他从中汲取丰厚营养,为他在后期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在担任秧歌剧团团长时,克服重重困难,录制了十套秧歌剧光盘,成了繁峙秧歌迄今为止唯一的影像资料,为这一传统剧种后来跻身国家级非遗行列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为抢救濒危的地方小剧种和民间小调,他深入乡村企业,采风调查,收集整理,与各行各业的音乐爱好者结成好友。他的家成了音乐爱好者汇聚的场所,被乡人称为“音乐俱乐部”。2001 年退休后,他担任了繁峙县音乐家协会主席,在教群众唱歌的同时,埋头创作。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粉丝草根,说起崔树珍来,都会伸出大拇指称赞他是“写尽滹沱两岸情,唱响改革万里程”的音乐人。

  崔树珍凭着对音乐的深情挚爱与独特感悟,伴着琴声,踏着节奏和旋律,行走在繁峙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徜徉在宽广、深远的音乐天地里。从他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了繁峙县的今昔变化,感受到了繁峙县热情洋溢的民俗风情,这块深厚的土地既是养育他的根基,又是他创作的源泉。乡亲与乡音

  繁峙县背靠五台山,面临北岳恒山,两山之间孕育出成千上万条清泉,最后汇聚成了滹沱河。繁峙县是滹沱河的发源地,具有淳厚的民风民俗,又是民歌的海洋。生长在滹沱河畔的崔树珍,掌握着得天独厚的素材资源。崔树珍执著于家乡的民歌山曲、戏剧唱腔、民间音乐的挖掘与整理。他长期根扎乡村,与民间艺人一起挖掘当地音乐宝藏。

  他善于学习,曾多次自费去北京向名师请教,有时候听人说某村某位放羊的汉子嗓音很好,他总要打听见,找上门去探讨一番。他潜心于歌曲、器乐曲的创作。其中《过山的风吆慢慢刮》、《家常菜》、《山里人真潇洒》、《来吧》、《天山的西藏》、《山里的妹子》、《繁峙小吃唱不尽》等都是他多年辛苦整理后又创作的结果,这些有地方特色的歌曲先后在中国民歌十大金曲创作比赛中获奖,在国内知名音乐刊物上发表多篇,省内的《山西老年》、《忻州老年》等杂志多次刊登他的曲谱。繁峙县广播电台、电视台设专栏播出他创作的歌曲,至今已播出60 余首。

  他不断从生活中汲取着创作的营养,乡村勤劳的农民、新农村建设的面貌,是他《欢乐的庄稼汉》、《小康人家娶媳妇》、《中国新农村》等曲谱的创作灵感;县城的创卫活动,是他《小城变迁》、《家乡美景看不够》等歌曲的素材;滨河公园建设好了,他激动得谱了《醉乡曲》、《建设者之歌》、《从哪里搬来这碧绿的湖泊》。他还为粮食系统职工谱出了《民以食为天》,给实验小学、上永兴小学创作了校歌《快乐成长》、《上永兴小学校歌》;为企业鼓劲谱写了《自豪吧,中兴》;给模范校长谱了《耕耘者之歌》。特别是他着眼于社会的和谐,劝世人爱妻爱家,谱出了《好老婆》、《有你相伴》;劝人追忆亲情,谱出了《老家》;劝街坊和睦,谱出了《你家我家》、《邻里和睦是首歌》。

  崔树珍创作的歌曲都是有感而发、寓意深刻,使传唱者和听众受教育,受感化。很多时候,他会为感动他的一首诗或词谱成一首歌,并教给朋友们传唱。

  他在整理创作乐曲的同时,还坚持几十年义务在县城和农村教音乐爱好者唱歌。2015 年,他看到为县城整洁每天挥洒汗水的环卫工人很辛苦,就建议环卫队组建了120 多人的合唱团,他当导演,选歌配曲,学唱了《学习雷锋好榜样》、《党啊,亲爱的妈妈》等歌曲,不仅激励了歌唱者的奉献精神,同时也感动激励着观众。

  崔树珍的行动感动着繁峙的男女老少,2011年,繁峙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命名他为“热心创卫人士”、“优秀公民”。情结与情怀

  平型关坐落在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北的瓶形岭上,始建于明代。关四周群峰挺拔,关口狭窄,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是中国九大名关之一。1937 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115 师在这里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激战,歼敌千余人,取得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场胜仗。1961 年,平型关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崔树珍对平型关有着深厚的感情,平型关大战的英雄事迹一直在感动着他。早在七十年代初,年轻的他就凭着满腔热忱,与苏琦、韩全虎一起创作了平型关组歌8首,在各地多次演唱。退休后,他经常与老友们一起爬上关口,凭吊在平型关大战中牺牲的烈士。每次走上古关,他都有新的感怀。置身高山之巅,回首古关所承载的历史使命,这座被入侵者视为“鬼门关”的关隘,曾经用她倔强的脊梁保护了她的人民,也是他《平型关颂》、《山河含悲》、《滹源春色》等歌曲的创作灵感。阵阵松涛传来,他又仿佛听到了八路军将士的喊杀声,那些几天几夜固守在关口的英雄战士,与古关融为一体,战胜了不可一世的列强,这是他《庙前血战》、《桥沟伏击》、《强挖战壕》的创作激情。山体上红褐色的石块,让他想起历代守卫古关血洒古关的英雄,应是生活在今天的每一个人崇敬的英魂,这是他《日寇进犯》、《战场巡礼》、《战地寄情》创作的感怀。这座谱写了正义战争壮丽诗篇的古关一次次激励着崔树珍,也激励着他的老友韩全虎。2015 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 周年,《平型关大捷组歌》唱响古关。早在2014 年夏,他就与老友韩全虎等达成一致,将他们每次赴平型关所写的诗词精选出来谱成曲,组成平型关组歌。再组建合唱团,在纪念抗战胜利的这一天,唱响在平型关上,激励国人。后来韩全虎作的词经过著名词作家、《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作者邬大为修改定稿,作曲的重担便压在了崔树珍肩上。

  老崔在县城义务看守着鼓楼,有一间看门的斗室,仅有4 平方米大小。为了赶时间,他家也顾不上回,白天黑夜就在斗室里谱曲创作,这对于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来说,是非同一般的重担。在老伴魏淑英的协助下,他挑灯夜战完成了初创。后来经辽宁大学著名作曲家陈涤非教授指导点拨,完成了这组浑厚的《平型关大捷组歌》。

  歌曲写好后,他又指导组建合唱团,繁峙县的离退休干部、工人、教师、退伍军人、企业主们闻讯后纷纷报名,涌去几百人,他们遴选出100 余人。为赶时间排练,老崔每天一大早就去了排练场,晚上回家时常常已是深夜。

  崔树珍与韩全虎等几位古稀老人,把他们对平型关的敬仰,把他们的平型关情结,把他们的民族精神,融汇在了实际行动中。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这部组歌,创造了繁峙县声乐艺术史上的奇迹。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了平型关组歌的合唱影像、词曲资料,《广播歌选》全载了组歌词曲,中国文联出版社及时出版了这部《平型关大捷》的全部词曲。

  崔树珍的音乐成就,是一个乡村少年到音乐家的成长轨迹,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有追求,有追求的人才会在歌声中度过自己有意义的人生。

责任编辑: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