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忻州 > 旅游旅游

集家珍 爱偏关

来源:忻州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7/2 15:04:00


(曲俊安)我出生在“三晋文风数二定”的定襄,参加工作后也在定襄,一直认为定襄的文化积淀是非常厚重的,一直为家乡定襄骄傲着。可当我履职偏关后,才发现过去不甚了解的偏关小县,历史文化积淀也同样深厚,定襄所积淀的是农耕文化以及晋商文化,而偏关所积淀的是边塞文化,这里的边塞文化是中国长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认识偏关之后,才会热爱偏关,偏关的历史文化成为此地今后跨越发展的软实力,也成为我四处炫耀的家珍:

——三关首御偏头关。偏头关位于晋西北偏关县,黄河入晋南流之拐弯处,因地形东仰西伏,如人首之偏隆,故称偏头关。偏头关与雁门关、宁武关合称外三关。在这外三关中,偏头关因紧傍黄河,背靠蒙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历代兵家争夺之重地,史称三关首镇,或三关首御。偏头关在古代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和军事重镇,一直有重兵把守。元代由偏头砦改为偏头关后,曾置武节将军、枢密院判镇守。到了明代,朝廷更加看重偏头关。洪武二年(1369),改筑关城,置守备,专饬守关。明代全国长城防御分为九镇长城,偏头关是山西镇所在地,三关总兵在此驻扎。宣德四年(1429),都督李谦屯兵偏头关,并在偏头关置三关总兵官,提督三关军务,专掌三关军事。仅偏头关部分,统领左、中、右三营,辖堡五六十个,共设兵万余。明嘉靖年间,山西镇的军事重心由偏头关南移宁武关。嘉靖二十二年(1543),山西镇移镇宁武关,这样山西镇从设立起,三关总兵在偏头关驻扎的时间长达一百一十多年。

——三关长城总传烽护城楼。在偏关县城对面的山梁上,有一座雄伟的空心敌楼——偏头关护城楼。这是一座军事建筑,原名虎头墩,始建于明朝宣德九年(1434),总兵李谦建,土筑。万历二十三年(1595),兵备道赵彦大修边政,虎头墩包砌砖石,造成典型的明代长城工事九窑十八洞形制,上有较低矮的望楼。在明代,偏头关是全国九镇长城山西镇的所在地,相当于全国九大军区的司令部所在地。偏头关所辖有一千里长城、五六十座城堡、一千多个烽火台,这座虎头墩就是诸多烽火台中的总传烽。一旦有军情,驻扎在偏关城里的三关总兵一发号令,兵士便在护城楼上点着狼烟,分布在各地的烽火台随即点燃,军情马上就传到省城。当时各个方向各个地段的烽火有专门的传输路径,俗称火路,各路不得混淆。偏头关所属各地烽警,经由七条火路传接至这座虎头墩,而这座虎头墩就是当年山西镇总兵守护全山西的烽火情报中枢。

——长城黄河握手处老牛湾。老牛湾是晋陕蒙黄河大峡谷中的一个急湾,是黄河入晋第一湾。这里河道狭窄,两岸悬崖绝壁,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长城从山海关离开大海之后在这里第一次与黄河相遇、拥抱,又被称为长城黄河的握手处。在这个拐弯处,在山西境内黄河边的悬崖上,坐落着一座明代的城堡——老牛湾堡,古为明代长城上的重要军事建筑,现在是老牛湾村,因而又被称为黄河入晋第一村。因这个村庄建在一座巨大的石盘上,城堡、街道和民居全是石建,是享誉全国的石上人家。

——内外长城交汇处丫角山。偏关境内的丫角山为明代九镇长城中大同镇与山西镇的交界处,是内长城与外长城的交汇点,其纵横交错、防守严密是全国罕见的。这个地方在偏关不叫丫角山,称柏杨岭山,主峰海拔1832.3米,为那一带的最高山。几道长城跨山而过,织成一个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是一处壮美的“山西结”。山脊上有雄伟高大的三座空心敌楼,老百姓称之为九窑十八洞。还有明代驻军的堡寨柏杨岭堡,还有长城人家柏杨岭村,是边塞文化民俗村。

——中华长城第一堡老营堡。偏关县老营堡是三关长城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城堡,古有“铜宁武,铁偏关,生铁铸成老营盘”的说法。老营城从城池规模到军事建置,是全国在县城之外建设的最大的古堡,堪称中华长城第一堡。老营堡建在内长城上,属偏头关管辖,堡周六里,建筑规模仅次于偏关县城,在军事建制上很长一段时期是和偏头关同等级别,偏关设守御千户所的时候,老营也是守御千户所。老营堡的地理位置最为关键,北控平鲁,西衔偏关,东接雁门,南通宁武,为边关和中原联系的耳目。对偏头关所辖的几百里长城段来说,老营虽紧傍长城,但毕竟是在内长城上,属于前方中的后方,是守关总兵的指挥所和守将家属居住的大本营。

——长城黄河并行的地方寺沟长城。长城在老牛湾与黄河拥抱后,顺着黄河蜿蜒南下,一直到河曲县的石梯隘口,跳过黄河到了陕西,这段长城俗称黄河边。在黄河边中论长城之壮观,当数偏关的寺沟段了。寺沟长城建在黄河峡谷的悬崖边上,顺着河道蜿蜒南下,从地理位置上看,是一块“险地”。附近寺庙内的古碑载:“其地东踞桦林长城之巅,西眺麟州之野,下看黄河中流,仰瞻紫塞穹窿,俯临龙口雪浪,所谓天堑地险此其会也。”此处的黄河河道是一段幽深的峡谷,两岸绝崖如斧劈刀裁,游人至此,无不惊叹。外长城沿黄河蜿蜒南下,这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此地有机相会,形成中国版图上的绝妙风景。这段长城现存是土长城,墙体高大,有许多处是圆弧形的弯长城,苍劲有力。沿着长城,有许多圆台形的烽火台,密集地点缀在长城上,如同一条金线串着一串珍珠。

——荟萃文化的长城博物馆。近年来,偏关县利用新复建的护城楼,辟了一座长城博物馆,这座以长城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博物馆,全国只有嘉峪关和八达岭,这是全国第三处长城博物馆。据调查,偏关县的馆藏文物在忻州所辖的14个县市区来说,数量是最多的,级别也是很高的,这座长城博物馆也是目前全市唯一开放的博物馆,对一个小县穷县来说,委实难能可贵。在博物馆四周,还建了一处宏大的长城碑林,全国长城沿线还有两处碑林,但论文化内涵、书法水平、镂刻精度此地是最好的。

偏关县的历史文化家珍实在是太丰富了,只靠我们口头宣传是有限的,再大力度地向外推荐也需要一个平台和载体。最近忻州市长城学会和偏关县文化局集偏关县历史文化边塞文化于一书,编印了一部《偏头关历史文化》画册,这是数家珍夸偏关的最好载体,也是一件家珍。希望这部画册载着偏头关厚重的历史文化,首先走进偏关人民心中,让偏关人了解偏关,热爱偏关。其次走向全国,让全国各地的有识之士深刻而全面地了解偏关,光顾偏关。更深一步还希望这部画册所承载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理念漂洋过海,让偏关的长城文化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徐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