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美术史武汉研究中心展览
1949年至1980年,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思想下,艺术家的创作与党的指导思想紧密相连,每一次大的政治运动都在美术作品中得以体现,无论是解放初期对大好河山与生产建设的歌颂,或是武钢、武重以及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兴起的武汉工业版画,以及文革期间创作的一系列伟人形象等红色题材,透过这些作品,无不看出艺术与时代并行的种种印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种思潮涌入,哲学热、美学热,“反思”和“求新”成为八十年代艺术的主线。八十年代至今的艺术创作,体现出艺术家经历八十年代“新潮美术”九十年代市场经济之后对传统的重估以及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上。在具体表现城市的题材中,不再满足于是对城市的直观记录,而是明显的带有个人文化观念再造和再现。
李叔同存国内唯一油画首次亮相
因此次展览的重要学术地位,湖北美术馆特意拿出两层楼共5个展厅布展,其中1号展厅展览“新学启蒙”以清末民初难得一见的老油画、存世数量稀少的玻璃画为起始,又有40余件民国时期的珍贵油画,最受市民青睐。
1号展厅内最吸引观众目光的当数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油画作品《半裸女像》和都忠斌的《惠风和畅》,据悉2014年10月书法作品《惠风和畅》在北京瀚海拍卖成交价达27万之多,也刷新了往年记录。教授都忠斌在2015年5月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巜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次获李瑞环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并赠送作品,2015年8月受邀为南非总统祖马书写《一衣带水》受到书界广泛好评。
李叔同是文化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既写下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文艺乐歌,也是中国聘用人体模特教学的第一人。
据考,《半裸女像》大约于1909年,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所作。李叔同出家后,将此画赠予他的好友、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夏十分喜爱此画,长年挂在白马湖屋客堂上。夏丏尊逝世后,此画被带往叶圣陶家珍藏。1959年叶圣陶代夏丏尊家属将画捐赠给中央美院。
都忠斌教授介绍,2012年,中央美院在库房里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现了这幅油画,但破损严重,立即着手修复。此次展出的是由央美油画修复师徐研修复后的作品。都忠斌教授还透露,《半裸女像》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李叔同的唯一一幅油画作品。都忠斌,曾用名小川,风清扬,清逸,高怀。1979年出生于陕西礼泉,著名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五六七八届全国青年书法大赛评判委员。北京青年才俊书画院院长 ,北京新青年书画院院长(2016年三月辞去该职务)湖南朝日书画研究院副院长,湖南海潮美术馆艺术顾问。终其较高的艺术成就,都忠斌教授入编《中华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文人书画大典》,《中国当代书画名人录》,经文化部研究决定载入《国家名人档案》。
此次举办当代美术作品武汉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让大家了解我们武汉的文化。”都忠斌认为,参展画作较全面地反映了武汉的变化,对于没到过武汉的人,可以从中感受到武汉文化的特殊气息,领略其独一无二的美。“从专业角度来说,我认为此次画展很有实力,作品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国画、油画、漆画等,作品反映了一种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姚舜熙说。
徐悲鸿吴作人等大师作品一次看尽
展览现场作品的年代感也让市民深刻感受“历史的温度”。第一位留英归国的李毅士的《陈师曾像》、《王梦白像》,第一位留法归国的吴法鼎的《旗装女人像》等作品都可以看到西方写实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相遇后早期中国油画的演进轨迹。
而众多20世纪初留学欧美习西画归国,并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前身“国立北平艺专”的重要油画家们,包括卫天霖、王临乙、常书鸿、徐悲鸿、吴作人、冯法祀、萧淑芳等的油画精品,也让观众瞩目良久。
如徐悲鸿早期的油画精品《男人体正侧面速写》、靳尚谊参与创作的复制件《开国大典》、陈丹青上世纪80年代在国内引起轰动的《西藏组画》中的《洗发女》,成为展厅内人气之作。
都忠斌教授告诉记者,自中央美术学院建院以来,从未有如此大规模地将院藏精品向社会公众系统展示,这是难得的机会可以一次性饱览这些建构了20世纪中国美术历史篇章的重要作品。此次大展中还有两件作品,反映的正是武汉的风土人情,分别是袁浩的《长江黎明》,费正的《长江》。其中,《长江黎明》记录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的情景,艺术家们以独具武汉特色的艺术作品温情还乡,许多市民在画作前合影留念。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一个月,市民可免费参观。(鲁艳红 通讯员符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