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忻州 > 专访专访

偏关老革命燕俊:岁月峥嵘著人生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9/12 10:09:55

  

 

         根据燕子兰回忆录整理 郝建华

  《一生革命有功绩 世人评说无微词》这本回忆录叙述了一位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共产党员燕俊为革命奉献的一生。1937年参加革命,经历了八年抗战时期、解放战争、建国后偏关的城市建设和农村农业的发展建设为改变偏关县的贫困面貌付出了他的一生。燕俊书记热爱偏关这块养育了他的土地,热爱偏关善良勤劳的人民。在他50年的工作中,得到了偏关人民的支持、帮助、鼓励、肯定。在他90年的历史生涯中始终得到了偏关人民真诚、热切的关照和爱护。他的一生深受偏关人民的尊敬。1987年12月燕老以副厅级待遇办理了离休手续回家休养。回忆录作者是前辈燕俊的4个子女:燕子兰、燕子仁、燕子荣、燕子英搜集整理完成的。

  当我从朋友晋能忻州分公司离退支部书记李勇手中接过这本书内心非常激动,书的分量沉甸甸的,内容包含着前辈一生的功绩,回忆录内容丰富非常感人!笔者根据回忆录写了一下几点。

  一、投身革命

  前辈燕俊1919年1月19日出生于偏关县南堡子乡北场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中。生活在最艰苦的环境里他的父亲为了培养孩子上学欠债供上学,但最终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回家务农。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燕俊所学的那些浅薄的文化切为他后来投身革命工作奠定了非常必要的文化基础。

  燕俊1937年7月7日参加革命,这一天正是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这年冬天一支红军部队来到了北场村。这是中共晋绥边区特委在偏关成立后,由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一二0师警备六团驻防偏关派出的一支工作队。这支工作队奉命深入山庄窝铺,村村寨寨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时年18岁的燕俊血气方刚,投身于抗日救亡的 活动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抗日救国的决心和意志。他协助工作队为抗日部队筹粮筹款,他被推选为村里的抗日工作代表、抗日救亡运动的革命烈火在北场村愈演愈烈,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理念在村民群众中深深的扎下了根。

  1938年,北场行政村成立同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北场村党支部,19岁的他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担任了村“青救会”第一任秘书,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二、八年抗战

  在8年抗战中,前辈积极宣传组织青年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1940年1月,他担任了北场村武委会民兵中队长。在当时的情况下,民兵组织它既是地方抗日武装,又是八路军的后备力量。民兵组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站岗放哨、搜集信息、传递情报、锄奸反特、征集兵员、参军参战抓好地方工农业生产,确保部队的粮草供应等工作,前辈面对十分艰巨的工作,面对现实克服一切困难去完成各项任务。光北场村先后有20多名青年参加了地方抗日工作和参加了八路军,走上了抗日的最前线。那些参加八路军的青年战士,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血洒疆场为国壮烈牺牲成为后人永远纪念的革命烈士。张闹年、曹增厚,曾任八路军120师独立二旅警备6团3营班长,1915年出生1941年参军,当年在平鲁桦山与日寇英勇作战中牺牲。曹七十二、张诚、王奔楼等他们当中有的人在偏关烈士陵园内设有灵位。

  而那些活着的人,有的在部队供职,马海旺:铁道兵师参谋长、江明:(原名方翠梅——村妇救会主任)一直在南京军区供职。有的在地方参加革命,王琳、尹厚、孙志仁等,他们在不同领导岗位上工作了几十年直至离休,分别享受副省级、地师级、县团级待遇。

  1938年春,日寇占领了偏关县城,并在老营城和杨家营两地派驻了日军,与在平鲁、神池、朔县的日军遥相呼应互为依托。北场村是鬼子扫荡作战的必经之地。前辈燕俊经常带领民兵不分昼夜侦查敌情,为地方组织和驻地抗日部队提供及时、准确可靠情报。在一次和队友侦查敌情和传递情报的过程中不幸被抓,在这情急之中,队友首先将情报吞食腹中,两人在给鬼子带路中,凭借头脑机灵和熟悉地形侥幸逃脱,类似这样危险的情况经常发生。

  1941年2月偏关县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同年6月,前辈燕俊调任中共偏关县第三区区委秘书工作。1942年1月第三区武委会成立,他担任了武委会主任兼区民兵大队长之职。为了响应毛主席“精兵简政”号召,从区委会又回到北场村继续任武委会主任和民兵中队长,半年后又接任行政村抗联主任,到1945年8月三年中他参加了全党整风运动,领导了北场的减租减息运动,回赎土地运动、互助合作社和大生产运动。特别是在偏关县划归绥蒙区党委后,他负责小庄窝村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为党组织积累了不少资金,为支援抗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45年8月中旬,抗战已经到了最后的阶段,为了支援配合八路军对日寇的最后决战,偏关县组建了民兵远征队,开赴前线参战。远征队由300多名基干民兵组成,队长冯兆芳;副队长陈光熙;参谋长燕俊。远征队在同蒲铁路线、朔县段配合八路军作战长达一月有余。最后远征队胜利完成任务凯旋而归,随即燕俊再次被调回三区任政府文秘和财粮助理。

  三、解放战争

  1946年6月抗战胜利不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又进行了艰苦卓绝的3年解放战争。为迎接新中国的建立,继续承载了新的更大、更重的工作任务。燕俊在三区首当其冲参加了支援解放战争的主要任务。做为区财粮助理,首先安排好全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3年中他凭着两条腿在全区几乎不停顿地走村串户摸底调查,调整下达任务,做到村与村、户与户之间的平衡。对前线所征用的钱粮等物资的筹集和缴纳工作圆满完成各项钱粮的征调任务。

  1948年10月,燕俊调回偏关县委工作,任县委组织部干事,1949年3月担任县委秘书室秘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偏关县委办公室主任。

  四、建国后的工作历程

  1、建国后初期农村发展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全县工农业生产处在发展建设时期,县委政府全力以赴帮助农民解决农具、畜力、调拨籽种等一切生产资料的困难问题,开展生产互助解决劳力缺乏的问题。通过3年的努力到1952年全县工农业生产总值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953年9月,因工作需要由县委办主任调任农工部部长。燕俊担任部长后长期深入农村蹲点、调查,按照县委、政府的具体要求,本着“积极发展、稳步推进、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进行具体组织指导,并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大力推广,到年底全县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社由1952年的3个发展到12个,到1954年发展到51个,参加互助合作社的农户达796之多。在推动农村合作化的运动中,前辈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1954年10月,中共兴县地委任命燕俊为中共偏关县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当时年仅35岁。

  2、肩挑重担

  1955年1月偏关县委召开了第二届党代表大会,燕俊当选为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候智同志任县委书记,吕纯信同志任县委副书记。燕俊任县委副书记,党和人民信任他给了他很高的职位,责任的重担压在了他的肩上。

  上任以来他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他顾不得照顾家里。家里的事务全推给爱人负责。为了工作总是早出晚归,有时一走就是好几天,甚至近半个月没有音讯,孩子们想念父亲到机关找父亲,原来又下乡走了,他经常就是这样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奔波于全县农村。

  燕俊子女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父亲总是早出晚归,有时一走就是好几天,甚至十天半月没有音讯,一打听原来又下乡了。父亲虽然近在咫尺,恰似远隔千里。常记得:挂在原县委大门顶上(后为武装部大门顶上)的那口大铁钟每天天不亮就被敲响,全城都可以听到那洪亮的声音。它催人们起床上班,简直有点像村里人讲得“催命判官”一样,让我们十分讨厌。然而,对父亲他们县委一班忙忙碌碌的机关干部来说,他们却感到异常的兴奋。因为这一年经过他们的努力工作到年底全县13230农户中,有13207户参加了高级农业合作社。这样全县基本上完成了农民个体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县委“全党办社”的奋斗目标得以圆满实现。就在这一年的9月我们家又迎来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变故。那就是,我们全家从南堡子北场村搬到县城仅仅7个月时间里,上级要求干部家属返乡参加初级农业合作社向高级农业合作社的过渡。父亲顾全大局积极带头作为全县第一家家属返回了农村,父亲行动带动了全县干部家属返乡顺利完成。那天回村时,父亲没有亲自送我们回村,他让村里村民下城驮炭时多赶两头牲口将简单的家具实物驮着和我们一道回到了村里。当时我们好长时间不能理解,后来我们理解了父亲的行动。回到村家里的生活很艰苦,我们参加了合作社的生产劳动,但是数量有限的玉米、黑豆之类的粗粮谷物几口人糊口度日难以维持”。

  1956年全县农村全部实现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始对手工业和个体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按照自愿组合的精神到年底办起了16个手工业合作社和两个合作小组。完成了个体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的改造,全县比较顺利地实现了重大的历史性的社会变革。时隔9个月后,组织上从实际出发,为了解决干部农村家属的问题,前辈家属又一次从农村搬回了县城,为了不给国家增添麻烦,几年来一直坚持从村里自带口粮为生。

  1958年偏关县从6月到9月底,先后将22个乡合并为6个人民公社。县火力发电厂于10月1日国庆节正式建成发电。县有线广播站开始对全县广播,全县人民欢欣鼓舞迎来一个个大喜事,偏关县的发展建设所取得成绩都离不开燕俊书记。11月份全县大型水利工程“老营水库”上马开工,燕俊兼任建设总指挥。也就在这一年县级机关和城镇居民开始吃上了集体食堂饭。干部家属参加了城镇居民整田修地义务劳动,燕俊书记爱人带头加入到其中参加义务劳动。

  3、遭受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

  1960年起我国连续遭受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加之苏联背信弃义连连逼债,停止对援建项目撤走专家,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大的损失和困难,偏关的经济建设同样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6月份偏关县召开第四届党代表大会根据晋北地委的指示,偏关县委成立书记处,由吕纯信任第一书记,燕俊任常务书记,陈鹏超、陈秉明、周定稷为副书记。为了应对严重的困难局面,县委先后出台了以下工作措施:第一、针对全县65万亩农田严重干旱,县委、县人委领导带头分片包干和农村干部群众并肩战斗;第二、县级机关除留少数必要的人员坚守岗位,其余的按照“三到田”的要求,深入农村和社员抗旱救灾;第三、组织工人、学生和社会力量支援农业生产第一线;第四、下决心停建了一部分工程项目,从财力、物力、人力确保重点工程,特别是水利工程建设项目;7月26日老营水库胜利竣工,县委、县人委举行了竣工典礼大会。第五、合并机构,压缩25个部门和厂矿企业,共精减职工1300多名;第六、压缩城镇非农业人口,干部家属二次返乡。由于返乡阻力大,燕俊书记带头第一个报名家属返乡,他的爱人深明大义配合丈夫工作,第一家返回老家。190多户570多名干部家属顺利返乡务农、第七、干部带头贯彻执行“艰苦奋斗、节约度荒”的方针带头节约粮食;县委领导一班人与全县人民一起渡过了三年困难时期。

  4、文革时期受到冲击

  文化大革命燕俊书记被造反派夺权并被关押批斗,孩子上学受到影响,工资停发,家庭生活难以维持。1968年被遣返老家——北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后来再一次被下放到窑头公社阳坡店村劳动改造,家属子女一同被流放于此,这样的流放生活一住就是17年。一家6口人住在贾家湾王三老人家的3孔土窑洞里,吃的是从生产队借来的旧玉米和发了霉的谷子加工的小米酸饭,发了霉的味道实在是难以吃下。每天坚持和社员一起参加劳动,冬天打坝造田,春天整地播种,夏天耕田锄苗,秋天收割上场,苦活累活脏活抢着干,真心实意为社会做贡献。在农村生活最艰苦的环境下一直受到善良的贫苦农民的真诚关照,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经常帮他们推碾磨面送自产的蔬菜等农副产品,农民的古道热肠让他们倍感亲切。

  燕俊书记虽说是农民家庭出生,但毕竟几十年的机关工作又上了点年岁,在这种情况下队干部和村民都给予各方面的照顾。劳动改造到1969年3月结束。

  5、他以博大的胸怀为偏关做了几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受命任建桥总指挥。1969年3月燕俊书记接到县革委会通知,要在通往河曲县、神池县的国防公路的交叉处——堡子湾村修建一座跨越关河的石砌大桥,希望他能够承担建桥总指挥的重担。燕俊书记为了偏关县人民的集体利益毅然承担起这项艰巨的任务,担任副总指挥的是老营公社原党委书记胡凯、县人委原办公室主任马金声。这两位老同志都是当年的好干部,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工作能力特强,遇事沉着冷静是燕俊书记最好的助手。1970年2月堡子湾大桥竣工正式通车了,总指挥一班人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为偏关的经济建设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二件大事整顿县医院。燕俊书记的任务是带领工作组整顿县医院。县医院是偏关唯一的一所县级医院,它汇聚了全县顶尖的中西医大夫,也集中了全县最好的医疗技术和设备。是全县人民心目中可信赖、可尊重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圣地。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医院领导班子和工作完全陷于瘫痪。工作组进驻县医院的工作理念是:整顿不整人,对事不对人,对错群众评,不去穷追责任人。终于使县医院的工作起死回生,重新组建县医院领导班子以及各组织机构,使县医院工作走上了正规。“为人民服务”,“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宗旨得到了贯彻执行,再度赢得了全县人民群众的好评!工作组撤离后,燕俊书记留任县医院党支部书记到1971年2月离任。

  第三件大事筹建化肥厂。燕俊书记受命担任“化肥厂筹建处总指挥”这个帅印好重啊!厂址选在县城东,关河13公里的沙圪旦村东叫柳树湾的地方,占地面积约200亩,它坐北向南背靠大山,面临关河的水草湾,水草湾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

  燕俊书记接受帅印从1971年7月到1975年夏整整用了4个春秋 艰苦创业创办化肥厂,化肥厂于1974年12月17日正式建成投产。化肥厂的所有建设者们不朽的功绩也将铭记在这一历史时刻。他为筹建化肥厂立下了功劳,是他有生之年为偏关人民办下的好事和实事,也是他以一个共产党员宽阔无私的胸怀,为人民作出的奉献。

  第四件大事整顿工交系统。燕俊书记理所当然是领军挂帅。他在整顿工作中主要解决了3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关于部分厂矿、企业领导班子的调整问题。第二、解决全县电力供不应求的问题。完成了偏关至河曲刘家塔、巡镇一回110千伏变电站联网工程。第三、积极配合省区的电业管理改革工作,大力推进偏关的改革步伐。1976年6月成立了县供电局,主管供电和电力基本建设。通过整顿工交系统工作走入正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工交建系统和全县干部群众的认可。

  6、任职于县人大职务

  1981年2月,已经间断了整整16年的偏关县人民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了,它标志着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恢复。会议废除了偏关县革命委员会这种组织形式,选举产生了偏关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偏关县人民政府及其工作机构。燕俊书记被选为人大常委会第一书记,并兼任常委会党组副书记。

  7、燕俊书记离休以及晚年生活

  1987年12月燕老以副厅级待遇办理了离休手续回家休养。离休后他的生活一直很充实也很规律。每天坚持看书看报看电视新闻。县召开重大会议都会特邀燕俊书记参加。

  燕老的晚年生活很充实也充满了快乐,他的大家庭总是欢声笑语不断,逢年过节全家老少近40口人团聚,加上燕老的侄儿外甥近亲总计大约70人为老人拜年祝福,两位老人会打开腰包送给孙子们“压岁钱”表示关怀。

  燕老的长子燕子屏高中毕业后被保送上了内蒙古大学物理系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于2000年病逝后,内蒙古大学给予很高的评价:他是一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为之辛勤耕耘了35年,为之献出了毕生心血和精力的老教师。燕老的另外两个儿子:燕子兰、燕子仁分别于66年、67年高中毕业,命运和他们开了一个玩笑,再也没有走进大学的机会。文革结束国家恢复高考,燕老的儿女和孙子、外孙两辈先后有14名走进了大学的殿堂。他们有的是留美博士生、留美硕士生、留德硕士生,有的是国内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生。燕老一生绝对无愧于自己的子孙后代。

  燕老从参加革命到离休,一生对党忠心耿耿尽职尽责,把家留在农村长达30年之久,宁肯自己和家庭受苦受累,绝不给组织找麻烦,也不图任何回报。燕老晚年不便出门,可是有不少人经常来看望他,就是调离偏关多年的同志总要来看望老人。他为偏关的解放和建设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偏关人民用最淳朴的语言和行动给了他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关爱,说他是没有一点私心给老百姓办事的好领导。在他一生革命的经历中奉献的事迹很多。燕老那一代领导人是偏关解放以来最值得称道的领导人,他们在偏关享有很高的威望。燕老去世后在缅怀他的挽词中写着“倾黄河之水难尽燕公为官公正、耸长林崇山恰是逝兄做人丰碑”、“盖官定论有功绩、世人评说无微词”,这一语概括了老人家的品格和人气,这是他人生的骄傲和最大的功绩。

  今天燕书记的后代为纪念,缅怀老人家,写成文章印出书。读后深受教育,希望大家都读一读,不忘历史,不忘共产党,永远朝着毛主席,习总书记指引的大道奋勇向前!

 

责任编辑:韩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