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04日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城 > 疫情防控疫情防控

冬季,更要做好疫情防控

来源:运城日报 作者:魏 濛 发布时间:2021/12/3 15:56:00

  冬季来临,天寒地冻,本就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从10月下旬开始,全球的新冠肺炎感染数又呈现波动上升趋势。11月29日,世卫组织在简报中表示,各国要关注和加强对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的监测和测序工作。这一信息再次引发人们对新冠病毒的关注,也进一步提醒大家日常生活、工作中疫情防控千万不能松懈。

  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面临流感与新冠肺炎叠加风险,我们要及时了解相关防疫知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疫情防控不放松,仍需一丝不苟坚持做好个人防护。那么,我们该如何加强并做好防护呢?让市中心医院预防保健科主任卫枝来告诉读者。

  强化措施应对新冠变异

  “我国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仍然有效。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已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建立了特异性核酸检测方法,并持续针对可能的输入病例开展病毒基因组监测。”卫枝说,上述措施将有利于及时发现可能输入我国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加之,我国的抗疫体系和措施就像是搭建堡垒一样,一步步、一级级加固,堡垒加固之后仍没有掉以轻心,而是根据新冠病毒的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固,为人民的生命健康筑起了坚固的防疫屏障。

  卫枝介绍,与其他变异株相比,目前尚不确定“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力、致病性和免疫逃逸能力是否更强,相关研究在未来的几周内将得到初步结果。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各国加强新冠病毒的监测、报告与研究工作,采取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阻断病毒传播。但目前已知的是,所有变异株都可能导致重症或死亡,因此预防病毒传播始终是关键,新冠疫苗对减少重症和死亡仍然有效。

  卫枝介绍道,“奥密克戎”的突变主要集中在中和抗原刺突蛋白上,这个基因看起来都没有改变,所以敏感性和特异性没有受影响,我国主流的核酸检测试剂是可以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检测的。

  “‘奥密克戎’仍然属于新冠病毒,虽然它的氨基酸累加突变,但是疫苗仍然有效,可以降低重症和死亡的比例,它不可能完全突破免疫屏障,因为除了抗体免疫外,还有T细胞免疫,并且我们国家有多种疫苗免疫技术路线上市,包括灭活疫苗、蛋白苗、载体腺病毒疫苗,还有加强针、序贯免疫,之后我国还有二代苗的研制,以上这些是可以应对‘奥密克戎’毒株的。”卫枝说。

  做好自我防护至关重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由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感染产生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它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感染率高、传播速度快是它的典型特点。随着冬季的来临,寒冷缩小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更多的工作、学习都在室内,相互距离缩短,而冠状病毒在温带、寒带的主要流行季节就是冬季,这大大增加了密切接触传播的可能性。

  “冬季疫情防控从物到人和从人到人并存,需要大家坚持做到常态化疫情防控,更多了解和掌握疫情防控相关知识,践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有效抵御传染病威胁。”卫枝说,坚持做好个人防护,可起到积极的预防效果。

  接种疫苗。卫枝表示,目前是新冠病毒的活跃期,疫苗接种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重视起来。新冠疫苗在预防感染和重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接种时间的流逝,疫苗的保护效力是在不断下降的。而接种“加强针”可以提高接种者的抗体水平,增强疫苗的保护效果。研究人员发现,与只接种2剂新冠灭活疫苗相比,接种3剂新冠灭活疫苗后,受种者体内中和抗体水平有显著提升,可以大幅度提高疫苗保护效果。

  佩戴口罩。戴口罩仍然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有效方式,对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同样适用。外科口罩应每天更换,但破损或有脏污时应立即更换。使用后可以达到很好的阻挡飞沫的效果,并阻挡30%—80%的空污物质。N95口罩可阻挡95%直径0.3微米以上的非油性颗粒,但是由于密闭性比较好,不适合一般民众长时间佩戴,且应避免重复使用。佩戴适当的口罩有助于防止疾病的传播,外出时一定要佩戴口罩,务必完全盖住嘴巴、鼻子和下巴,出现脏污、变形时要及时更换;不要在戴口罩时露出鼻子或下拉至下巴,废弃口罩不随意丢弃。即使已经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和接种加强针的情况下,也同样需要在室内公共场所中、公共交通工具佩戴口罩。

  注意手部卫生。工作劳动接触物品之后、喝水吃东西前、触摸口眼鼻之前,要认真清洗双手。先用肥皂或洗手液搓揉至少15秒,再用流动的水冲洗干净;不要与他人共用脸盆或毛巾,或只用清水简单冲洗。因为定期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或肥皂和水彻底清洁双手,可以消除你手上可能存在的细菌,当然也包括病毒。还要经常清洁和消毒物体表面,尤其是经常接触的表面,例如门把手、水龙头等。

  定期开窗痛风。屋内要定期开窗通风,每天2次—3次,每次20分钟—30分钟,保持空气清新;不要因室外天气寒冷而使房间长时间处于密闭状态。

  谨慎安排出行。短短数天时间,多个国家和地区陆续报告“奥密克戎”变异株输入。因此,应尽量减少前往高风险地区,疫情期间要做到非必要不出行;不要前往中高风险地区或有病例报告的区域,不去或少去人员密集的室内外公共场所。

  遵守“一米线”。排队、付款、交谈、运动、参观时,要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

  不扎堆、少聚集、少聚餐。聚餐聚会时不要超过10人,尽量减少聚餐人数,缩短聚餐时间。少走亲访友,非必要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

  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无纸巾时用手肘代替,注意纸巾不要乱丢,不要用脏手触摸眼口鼻。

  遵循防控规定。从境外、国内中高风险地区返乡,或与流调排查出的重点人员有密切接触的,应第一时间主动报告,按要求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不要隐瞒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和与可疑人员接触史。

  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在有疑似新冠肺炎症状,例如发热、咳嗽、呼吸短促等症状出现时,及时监测体温,主动就诊。

  开水烫餐具无法消毒灭菌

  11月25日,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3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通报显示这次疫情传播与在苏州同一家饭店吃饭有关系。

  “生活中许多人在外就餐前都习惯用开水把饭店提供的餐具烫一下,觉得这样可以消毒杀菌。其实,饭前开水烫碗这种方式,是无法确保消毒杀菌的。”卫枝介绍,事实上,高温消毒要真正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温度,另一个是时间。一般来说,100度的沸水,持续5分钟以上,才可以杀死或灭活一部分细菌和微生物。肠道传播性疾病的微生物种类很多,常引起急性腹泻的细菌多数要经过100度高温作用1分钟—3分钟,或80度作用10分钟才能死亡。另外,还有一些细菌对高热有更强的抵抗力,而一般餐厅提供的热水热茶,为了避免烫伤,多在70℃—80℃,这些水倒在凉的餐具里,温度还会降至更低。加之不少人烫餐具的时候,快则几秒,慢则十几秒,这在作用时间上也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尽量避免聚餐。如果要聚餐,比起开水烫碗更应该需要做的是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卫枝说,公筷分餐好处多,有些是大家可能意想不到的。

  首先,使用公筷或分餐不仅能利于养成文明饮食习惯,还可以大大减少各种交叉感染的机会,降低罹患这些疾病的风险,有利于预防疾病。

  其次,分餐还利于帮助大家养成定量取餐、按需进食的好习惯,有效避免暴饮暴食,从而有效控制由此引起的超重肥胖等。

  再次,分餐对儿童和学生的优点更为明显,按需配置、定量进食,可以保证营养平衡和生长发育良好。特别是对于幼童或小学生,学习认识食物、熟悉量化膳食、保障营养充足,更有助于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

  卫枝建议,居家就餐也应使用公筷。无论是在餐饮场所,还是家庭聚餐,每个人多用一次公筷,就减少一次病毒、细菌传播机会,我们的公共卫生安全也就多一分保障。餐厅可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适合的分餐方式,例如采取份餐购买服务、聚餐实施服务员分餐制、会议用餐采用自助餐形式、快餐和外卖送餐实行一人一份用餐方式等多种举措。聚餐时,首先保证餐桌上备有公筷公勺,同时也要积极推动分餐或份餐。服务员在餐桌分餐、上菜前分餐都可以。

  卫枝说,苏州一顿饭吃出6个阳性这次疫情的发生,提醒我们日常生活中还需特别注意一点,在外面饭店吃饭的时候,尽量间隔就座。


原文链接:http://epaper.sxycrb.com/rbpaper/pc/layout/202112/03/node_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