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运城 > 经济开发经济开发
在河东盐业博物馆中轴线上的碑林中,矗立着一通用水泥拼接而成的残碑,残缺不全的碑文、苍劲的笔法、斑驳的石面记录的是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巡盐御史刘启东加固盐池禁墙的故事。而要说起这通石碑的故事,还要先从河东盐业博物馆首任馆长李竹林与池神庙的渊源说起。
运城市南郊的卧云岗上,一座雄伟、肃穆、庄严的千年古刹昂首屹立。它仰山汲水而建,正对着浩渺的盐池和逶迤的中条山,这里便是被誉为“中华庙宇一枝奇葩”的池神庙。池神庙始建于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是一座赞颂、礼拜大自然的神庙。池神庙自宋、元以后累有重修维缮,但是到了近代,随着各地对井盐、海盐、矿盐等多品种盐的开发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社会对运城池盐的依赖程度日渐下降,池神庙也逐渐荒废,特别是由于连年战火的破坏,到新中国成立前,池神庙已经成了一处墙倒屋塌、草没人膝的破败院落。
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呼吁声中,河东盐业博物馆于1995年12月在池神庙挂牌成立。当时正在原运城盐化局《盐湖报》担任副总编的李竹林被任命为河东盐业博物馆首任馆长。
面对新岗位、新使命,面对一片破败的池神庙,李竹林心中既忐忑又兴奋。“当时我从事的是报纸编辑工作,虽然对盐文化比较了解,但突然要面对一个偌大却又破败不堪的博物馆,着实有些紧张,但心里想着一定要干出个样来!”李竹林回忆说。
面对新的工作岗位,爱学习、善钻研的李竹林没有退缩。不懂文物知识,他就到处请教专家,自己订杂志、书籍。从1996年到2010年,十多年的时间,李竹林坚持订阅《文物》杂志和《中国文物报》,硬是把自己从一个门外汉学成了一名文物专家;博物馆没有办公室,没有宿舍,他就跟工人们一起动手,爬梯子、修房子、找桌子,使博物馆有了办公和休息的地方;博物馆缺少人手,他就跟工人们一起干,搬砖、铲草、拉土、砌墙,硬是把一个荒草丛生的院落修整出了博物馆的样子。
由于池神庙荒废多年,庙里很多石碑石刻四处流落,甚至被周边村民拉去当了铺路石或石桌使用。为了找回这些珍贵的文物,李竹林一边查阅历史资料,一边围绕周边的村庄进行地毯式寻找。
一次,李竹林在附近村庄的一个马房中发现两块池神庙的石旌表,他就跟马房主人说明情况,但对方怎么也不肯给。李竹林也不放弃,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在他的软磨硬泡下,对方终于答应将石旌表归还给池神庙。就在李竹林组织吊车准备装运的时候,对方又改变了主意。但李竹林依旧没有放弃,撤走了吊运车辆,他再次跟马房主人交谈。经过两三个月的交涉,对方最终被李竹林的真诚所感动,两块石旌表才得以顺利运回河东盐业博物馆。
在一次寻找文物过程中,李竹林遇到了一通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巡盐御史刘启东加固盐池禁墙的石碑,不仅碑体高大,字体也尤为苍劲遒美,与《河东盐法备览》中的记载吻合,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李竹林有意购回,但石碑的拥有者却坚决不卖。李竹林仍未作罢,总是念念不忘,每次路过都要去看看。一次路过时,李竹林突然发现石碑不见了,多方打听才知道石碑被人砸碎倒进了垃圾堆里。得知情况的李竹林立即找来平车,在垃圾堆里找了半天,才找到两块较大的碎片,于是才有了文章开头关于“碎石残碑”的故事。
一次寻访中,李竹林得知三家庄村一户人家手中有民国盐商关于运城池神庙的一组老照片,他就多次上门拜访,每次还不忘给对方送上点心等小礼品,经过四五次的拜访,最终才使对方同意对照片进行翻拍。这组照片为日后池神庙整体布局的还原和主要建筑的恢复提供了珍贵的图像参考。
在担任河东盐业博物馆馆长期间,李竹林从周边的村庄一直寻找到各个县市,从一家一户寻找到山沟河渠,从石碑石雕寻找到图片资料,他这一坚持就是十多年。他还主持和参与编纂了《晋盐文化述要》《河东盐池碑刻》《古中国·大盐池》《河东盐三千年》等书籍,并组织重新修缮了池神庙三大殿等主要建筑,逐渐将一个破败庙宇改造成为了一座承载运城盐业文化的历史博物馆,用一件件沧桑厚重的文物,将一部1200多年的盐业发展史完整呈现给世人。
而今,年近七旬的李竹林依然清晰记得河东盐业博物馆里每一件文物的历史,哪一通石碑是从哪里找到的,哪一张照片背后有个什么样的故事,哪一件石雕是怎样修复的,哪一座大殿是怎样重建的,哪一件文物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甚至哪一块匾额后面有几颗钉子,他都清清楚楚。可以说,河东盐业博物馆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李竹林都了然于心,他就是河东盐业博物馆的“活字典”,用自己的一生为运城盐文化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聚光献热。
原文链接:http://epaper.sxycrb.com/rbpaper/pc/layout/202110/21/node_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