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运城 > 县域经济县域经济
尽管在八大菜系里排不上号,但以家常口味著称的东北菜仍然像木棉花一样,在全国各地开得热烈、豪迈。
东北那嘎达,这家名字非常有辨识度的东北餐馆,在运城已经开了15年。相对于川菜、湘菜无辣不欢的风格,不怎么放辣的“那嘎达”经过多年沉淀,在咱们当地已经很有群众基础。
粗旷中不失雅致
说起东北菜,总给人一种粗旷有余、雅致不足的感觉。但这次碰巧去市区航天公园东侧老年公寓办事,开在附近的“东北那嘎达”,却给了记者别样的体验。
虽然店内布置给人的感觉还是浓浓的东北粗旷风,但端上桌的菜却已经向雅致靠拢。“比如这道锅包肉,以前的做法肉片较厚,而且用番茄酱调汁,给人的感觉就比较厚重油腻;现在我们把肉片切得更薄、更长一些,换上柠檬汁和蜂蜜调汁,给人的感觉就清新爽口很多。”来自吉林省松原市的老板娘马慧告诉记者。
“东北人吃饭讲究实惠,量一定要大,哪怕一桌人只点一个菜,也要让人吃饱。可咱们运城人在吃上更追求多样化,总想每样都尝尝。”马慧说,“饭店刚开起来时,因为菜量比较大,我们总是拦着客人点菜,也不理解只有一两个人为啥要点那么多菜。看着菜没吃完,我们还以为自己做得不合大家胃口。后来我们也入乡随俗,在保证口感和菜量情况下,往精、雅、细上发展。还是拿这道锅包肉来说,最后一片肉在装盘时,我们特意做了个竖起来的造型,看上去更有立体感。”
不只是形式上的变化,原料上也有讲究,马慧说,店里但凡是代表东北菜特色的食材都是来自“东北那嘎达”。喜欢吃小鸡炖蘑菇的人都知道,菜里的蘑菇是榛蘑,有种独特的清香,能更好地衬托出鸡肉的香味。运城当地没有,都是从东北发过来的。“我用的都是家里人亲手采摘的野生榛蘑。采回来后,我公婆不光要把杂质挑出来,还要从中挑选出大小个头均匀的。你看我们的榛蘑,不光是大小一样,而且特别嫩。”
梅花香自苦寒来
“别看现在的饭店生意红火,当初开店的时候可真是捏了一把汗。”2007年,马慧和爱人李德雨带着几个月大的孩子从东北来运城探亲。来了后觉得运城挺好,就琢磨着留下来干点啥。“我老公想干饭店,亲朋好友没一个赞成。可他却打定了主意,就自己开始找店面。”
有个亲戚是松原市有名的大厨,夫妻俩就给亲戚做工作,让他来运城一起干饭店。2008年的11月,马慧找到了一个面积不到100平方米的二层门面,没有一点餐饮行业经验的两人就开干了。那个时候孩子太小需要马慧照顾,店里主要就是李德雨一个人忙活,每天早上三四点起床骑着摩托车出去买菜,冬天时常一头冰碴子就回来了;晚上招待完客人再忙完店里的杂活,12点以后下班是家常便饭;碰到爱喝酒的客人,他就干脆不回家了,客人还在店里喝,他就出去买菜了。“刚开始也没服务员,我们还喊了老家很多亲戚过来帮忙。大家都没经验,店面又小,上楼、下楼、转个身经常撞上,最多的时候,店里一共有13个人帮忙。忙不过来了,我就把孩子放在柜台里出去帮忙,有次忙完回来,看到孩子趴在柜台里的凳子上睡着了,可恓惶了。”马慧回忆起创业初期,还极其自然地用上了运城方言。
从一开始干饭店,李德雨就觉得干净安全是第一要务,并订了条“四光”规矩:地光、桌光、台光、肉光。“咱们自己家里都收拾得非常干净整齐,不光看着舒服,也觉得卫生。我觉得饭店也一样。”李德雨话不多,但对环境卫生要求特别严格,地面、桌面、灶台一定要干净卫生。至于肉光,就是当天的肉绝不留到第二天,一定保证每天用的都是新鲜食材。所以那个时候,尽管大伙每天都很累,但伙食特别好。
虽然一个大大咧咧,一个不善言谈,但淳朴实在的性格让他们的饭店越来越红火,不光给他们带来了良好的口碑,还结交了很多朋友。
“日久见人心,刚开始我们两口子因为脾气直、嗓门大,还被误会服务态度不好,到现在来我们店里的顾客几乎都成了朋友。”马慧一家每年七八月份都会回东北待1个月,这段时间,运城的大小事务都是交给私交比较好的顾客帮忙管理;家里不开火了,去他们家里蹭个饭;忙得顾不上管孩子,先去他们家里待着;就连新店的搬迁,也是顾客看到信息前来告知,并且帮忙牵线。
“我俩特别认同那句‘先做人,再做事’,虽然有些老生常谈,但确实是我们这些年最深刻的感受。”马慧说。
原文链接:http://epaper.sxycrb.com/wbpaper/pc/layout/202109/30/node_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