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9日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城 > 县域经济县域经济

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层楼

来源:运城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2/9/26 16:25:00

  承包蔬菜大棚,依托产业增收致富;全力扶持务工就业,确保固定收入;按需分配公益岗,兜牢兜实底线……面对持续疫情带来的务工回流和农产品销售难的双重压力,夏县县委、县政府以产业带动为基础,以就业扶持为支撑,以社会兜底为底线,举全县之力全力以赴抓好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工作。

  产业带动

  “你们看好了啊,小苗低于5个叶的不栽,粗细按照这个标准啊……”9月13日,在夏县南大里乡“夏鲜”蔬菜智慧产业园一个育苗棚内,一名技术员边作示范,边给种植户讲解蔬菜栽培的技术要点。

  在这名技术员身边,站着一个既是种植户,又是助理的工作人员王红军。只见他一边认真听技术员讲解,一边不停地把蔬菜小苗递到技术员手中。

  45岁的王红军是南大里乡长兴村人,家有6口人,他本人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爱人身体也不太好。曾经的他们不但要供两个孩子上学,还要赡养两位老人。他养过鸡,在工地打过零工,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2021年开春,在时任县政府办驻村第一书记刘亚温的推荐下,王红军来到“夏鲜”蔬菜产业园做了一名技术员助理。同时,他自己也承包了两亩大棚,尝试着种植辣椒。

  “夏鲜”蔬菜智慧产业园内,有一栋占地4300平方米的现代化玻璃温室,它和后方的3700平方米连栋育苗棚构成了年育苗能力6000万株的现代化育苗中心,为周边5000余栋蔬菜大棚提供优质高产的蔬菜种苗,帮助菜农选好种、育好苗。

  “辛苦点,大棚辣椒一年能种两茬,亩产7000多斤,能卖四五万元。”王红军说,脱贫后他在产业园边务工,边管理大棚,现在年收入达到10万元,比以前好很多。

  “夏鲜”蔬菜智慧产业园负责人崔丽娟介绍,园区内像王红军这种长期务工的脱贫户有5个。连栋育苗棚内,一年四季都可以育苗,育的主要是辣椒、西红柿苗。忙的时候需要20人左右。

  南大里乡的蔬菜产业是脱贫户增收的主要发力点。

  与王红军一样,依靠产业过上好日子的,还有埝掌镇枣庙村的周红学。

  58岁的周红学与儿子、儿媳一起生活。周红学为给患心脏病的爱人治病,曾经欠下了30多万元的外债。2004年,枣庙村开始大力发展花椒产业。周红学把家里的十几亩地全部种上了花椒。

  说起枣庙村的花椒产业,绕不开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周永平。

  2010年,周永平牵头成立了夏县四季飘香花椒专业合作社,从种植到管理再到采摘、后期加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模式,带领村民致富。

  “我们村的耕地比较贫瘠,在试种了很多农作物后,我们发现这里适合种花椒。”周永平介绍道,但种植花椒得七八年才能丰产,合作社成立以前,家家户户都是单打独斗闯市场,收入很不稳定。2010年以后,村民跟着合作社种花椒,收入大大提高。周红学家的十几亩地,年收入高达七八万元。

  “前几年发生了一场冻害,有几亩花椒苗被冻死了,在合作社的帮助下及时补栽了小苗。即使现在只剩下七八亩盛果期花椒,一年至少还能挣四万元。”周红学高兴地说,去年儿子结婚了,给爱人治病欠下的钱也还完了,家里现在没什么大的花销,感觉很轻松。

  夏县有64个脱贫村、10034户脱贫户,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夏县立足区域和资源禀赋,紧紧围绕农业“特”“优”战略,突出产业发展,制订了《关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逐村制订帮扶方案,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实现带动主体全覆盖。

  该县投资4.07亿元,通过新建夏乐西瓜温室大棚3万亩,打造“夏鲜”蔬菜产城融合示范区、供港蔬菜智慧产业园、夏县优质花椒产业园建设等项目,持续提升“夏”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全县累计发展特色产业5.79万亩,带动脱贫户8580户。今年1月—7月,户均产业收入3万元。

  就业帮扶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在帮助脱贫户持续增收工作中,夏县县委、县政府根据每个脱贫户的实际情况,抓紧每一个务工就业机会,力争为每个脱贫户安排一份稳定的工作。

  在埝掌镇,有一家制衣公司,它的制衣车间常年为附近村庄的留守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其中不乏脱贫户。

  采访当天,记者来到该制衣车间,只见20多名女工坐在各自的缝纫机前麻利地缝制服装。其中,就有来自埝掌镇上冯村的脱贫户王良彦。

  王良彦家有5口人,婆婆肢体残疾,两个孩子都在上学,爱人常年跑大车。以前,她在外面打工时从事的就是缝纫衣服的工作,但是外出务工又顾不了在家上学的孩子。当地政府了解情况后,为她在家门口安排了同样的工作。

  “我们的工资是计件制,每天工作时间是早上8点到下午6点,要是不加班的话,一个月能挣两三千。家里没事就加会班,一般是加到晚上8点,加班的话一个月能挣三四千。”王良彦说,这份工作比较灵活,既能增加收入还能兼顾家里农活、照顾上学的孩子,而且就在家门口,很方便。

  这家制衣车间由运城华帆制衣有限公司于2017年开办,负责人张辉玲介绍,工人都是附近几个村的,最多时有22人,其中脱贫户有八九个。

  同样的,枣庙村在发展花椒产业的过程中,也为脱贫户提供了许多务工机会。

  “花椒从地里采摘回来,我们会对它进行烘干,之后再用筛选机把花椒按大小分选两遍,最后通过色选机分选达到一定红度的花椒。”周永平介绍道,枣庙村有657户、2000多口人,其中脱贫户300多户。合作社发展花椒产业后,带动了本村和周边村共400多户脱贫户持续增收,同时,花椒采摘回来后的一系列工序,也都由脱贫户来做。合作社按小时计费,男工一小时10元,女工一小时8元。

  为做好脱贫户务工就业工作,帮他们持续增加收入,夏县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全县脱贫劳动力就业信息摸底核查工作方案》,对21171名脱贫户和“三类户”(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就业信息、就业需求、技能培训等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建立健全就业动态台账,做到底数清、信息准。

  同时,该县坚持“四精准、四确保”工作举措,扎实开展“春风行动”“就业帮扶行动日”等活动,举办各类招聘活动8场次,发布就业岗位5900余个,发放宣传材料2万余份,“点对点”做好对接。

  目前,全县脱贫劳动力实现务工就业12967人,同比增幅5.34%,其中省外务工4762人,省内县外务工3122人,县内务工5083人(公益岗393人),实现了“两个高于”(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人数高于去年,省外务工就业人数高于去年)的目标任务。

  此外,夏县严格落实《夏县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和产业发展促增收专项行动方案》《夏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基础工作专项行动方案》等,把开展问题排查整改、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和产业发展促增收、强化基础工作三个专项行动贯穿全年,今年共投入巩固衔接整合资金1.09亿元,实施234个项目,用于脱贫村产业发展102个项目,用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教育帮扶、三保障和饮水安全132个项目,每个项目建立同脱贫户紧密联结利益机制,共带动2300余名脱贫人口在县内务工就业。

  社会兜底

  在埝掌镇崔家河村,村民赵小燕一大早就来到村委会整理办公室、会议室。

  赵小燕今年51岁,家里是崔家河村的脱贫户之一,她家有5口人,公婆都已80多岁,爱人双腿重度残疾,女儿正上高中,家里只有她一个劳动力,主要经济来源是小卖部和七八亩耕地。

  为照顾这家人的生活,赵小燕家被确定为低保户,从2019年10月开始,赵小燕被安排到村委会做一些打扫卫生的活儿。

  “每天都要去村委会收拾一下,打扫办公室、会议室、广场,有时去修剪花园。一个月800元工资。”赵小燕说,去年,县里集中光伏电站拿出100万元设置了100多个公益岗,村党支部经过再次研究,并结合她从事的工作性质,把她的岗位定性为公益岗。

  崔家河村全村1400多口人,常住人口有700多,早在2018年,崔家河村就全部脱贫,全村就赵小燕这一个公益岗。

  有低保金、公益岗收入、商店收入,再加上地里的庄稼收入,如今,赵小燕家收入来源稳定。她说,这些收入就能够负担家庭日常开销和孩子上学的费用了。

  为确保脱贫户持续增收,夏县加大财政投入,兜牢兜实底线。县财政每年拿出185万元,对全县413户中有劳动能力和弱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家庭,每户确定一个公益岗,共计在全县设置了363个公益岗,实现户均增收4500元。

  “政府出资为全县所有脱贫户购买防止返贫保险,对年人均收入低于6500元的群众,进行差额补助。2021年这项补助共涉及67户、208人、5.01万元;对于存在返贫风险的重点监测户,进行每人306元的救助,涉及787人、254户、23.9万元,总计金额28.91万元。在巩固衔接期内,这项政策将持续得到落实。”夏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李向东介绍道。

  今年8月,该县完成了低保、特困供养人员标准提标,低保标准从5484元提标为5832元,人均年增348元;特困标准从8226元提标为8748元,人均年增522元。低保提标后,全县享受农村低保对象5487人(其中脱贫户和三类户4226人),发放资金1508.94万元;农村特困人员403人(其中脱贫户和三类户390人),发放资金241.04万元;全县农村持证残疾人11098人(其中脱贫户3422人,三类户243人),重度残疾人4787名,发放护理补贴262.73万元;困难残疾人2010人,发放生活补贴80.98万元。

  “国家乡村振兴局确定的脱贫人口年度人均纯收入统计周期为上年10月至下年9月。2021年10月至今年7月,夏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1354.23元,已经比2021年度的10290元增长1064元,年度预期增速将达到20%以上。”李向东说,下一步,夏县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各项决策部署,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切实把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作为当前最大的一项政治任务,作为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目标,抓紧抓实脱贫人口产业发展、务工就业、兜底保障等各项惠民政策落地见效,实现脱贫人口持续增收,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原文链接:http://epaper.sxycrb.com/rbpaper/pc/layout/202209/26/node_08.html 

来源:运城日报

作者:范 娜 通讯员 杨 哲

责编:崔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