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04日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城 > 能源能源

为了山更青水更绿

——河津市“三轮齐驱”强力推进矿山治理生态修复工作

来源:运城日报 作者:陈永年 发布时间:2021/5/10 16:57:00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由于修建黄河堤坝需要,河津龙门山一带开始大面积开山采石。长期以来缺乏规划、方式粗放的无序开采……”


  在河津市自然资源局一份文件中,如此表述该市露天采石的历史。长期的无序开采,给人们带来金山银山的同时,也带来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风险,给当地的青山绿水蒙上灰尘。


  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矿业绿色发展,去年年底以来,河津市对辖内露天采石场果断出手,全面停产整顿、重新规划整合、生态修复治理——从顶层设计出发,“三轮齐驱”、强力推动该市“史上最严”的矿山整治攻坚工程。


  不能边生产边破坏

  采石行业按下暂停键


  “苏局,城区制止2起,小梁制止1起。城区的发生在西王村、马家村。小梁的发生在西梁村,4月11日晚上在西梁村平生沟发现西梁村张某某私自采砂,为朋友高某某建房使用,已制止。”


  4月19日中午,河津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苏贵凯的手机一阵震动,微信中的“综合执法群”新增了一条这样的消息。


  信息是该局一位执法小队负责人传来的。矿山全面整治以来,该局所辖的11个执法小队白天、黑夜24小时值班,对各自辖区不间断巡查,每天都要汇报巡查查处情况。


  这样的巡查与报告,其实已是河津市矿山治理转入常态化监管之后的措施。在去年年底,面对私挖乱采死灰复燃的形势,河津市首先做的是各部门联动、按下暂停键——石料行业集中停产整治。


  当时,河津市严格落实中央、省、市有关指示精神,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露天石料厂整治和吕梁山前沿修复工作,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的集中整治专项行动领导组,四大班子全员上阵,分别由一名常委牵头,成立现场核实组、履职履责组、整合推进组、公共关系协调组、管理优化组等五个工作组,并由两名副市长负责,带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市场监管、供电、公安、乡镇等方面的业务骨干,对全市22家石料厂和6家石料加工厂全部采取停产措施,调离变压器、切断电源、对生产设备加锁贴封条,确保停产到位。


  停产整顿,是为了给石料行业重新规划与整合准备必要的时间窗口。但在这个过程中,对私挖乱采的打击力度也绝不能降低。


  在全面停产的基础上,河津市组织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应急管理、行政审批、林业、水利等部门,对22家露天矿逐一实地核查,逐矿建立问题、任务、责任“三个清单”,坚持问题查不清不放过,先后出动执法人员500余人次,对9家企业涉嫌环境违法行为立案查处,处罚9.12万元;对14家石料厂和1处私挖乱采点责任人下发处罚决定,罚款62.6万元,移送公安机关追究责任6案6人。


  今年以来,该市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持续开展露天石场动态巡查,特别是在春节假期期间,自然资源执法人员全员在岗,不分昼夜不间断巡查,严厉打击非法违法采矿行为。


  3月5日,河津市政府召开全市打击非法违法采矿行为专项会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严厉打击非法违法采矿活动的通知》,明确了乡镇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的职责,建立了市乡村三级“网格化”监管体系。


  河津市自然资源局将河津乡(镇、街道)划分为11个片区,就执法片区划分、人员配置、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和细化,由3个副科级干部分片管理,提升执法效率和监管水平。同时,在电视媒体上发布打击私挖乱采行为的通告,畅通举报渠道,在全市营造全民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


  欠下的账都要还

  矿山生态修复全面铺开


  一边要整治,一边还要修复。


  日前,一个名为“CC1408822017000001”的图斑,在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中“消失”了。


  该图斑位于河津市阳村街道,项目区面积为1.99公顷,治理区面积为3.39公顷,系历史遗留矿山生态遭破坏区域。经过场地平整和土壤重构两方面施工,如今该区域已经变成了耕地,治理完成后恢复旱地3.39公顷。


  这种需要进行生态修复的图斑,自然资源部给河津市共下发了85个,除了旅游路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生态修复试点等项目占用的图斑外,还有62个。今年,河津市的任务是完成21个图斑的修复任务。


  “目前,20个图斑已经完成坡面清理和场地整治,再有10天时间,将全部完成覆土工程,月底前完成植树工作。6月份,省厅将组织进行项目验收。”4月19日,河津市自然资源局地环股股长师胜东接受采访时介绍。


  今年的21个图斑治理修复完成后,将为河津市增加4.95公顷旱地、49.41公顷草地、29.93公顷林地和8.71公顷灌木林。这不仅能够提高当地的生态水平,还会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河津市的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最让人期待的,是名为“河津市石灰岩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试点”的项目,位于河津市樊村镇韩家院村,项目建设周期为30个月。该工程概算投资近1亿元,其中工程费用7000多万元。


  项目规划方案结合现场踏勘实际情况和城市整体规划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对试点项目区进行分区、分段治理设计,各区段治理设计遵循“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原则,通过削坡减荷、渣堆整治,消除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保障矿区范围及周边村庄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削坡、场地平整为地表植被创造适宜的立地条件,选择当地物种因地制宜地进行植被恢复,提高空气质量,减少水土流失量,改善环境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明确提出:“要通过这次试点,充分利用政策,并结合实际,通过削坡减荷、清理危岩体、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场地平整等整治修复工程产生的土石料销售收益,确保生态修复资金自平衡。”


  众所周知,矿山修复特别是立面的修复,耗资很大,一般县域的财政基础根本无法承担。河津此次试点以生态修复资金“自平衡”为最大亮点,必然会引来最大限度的社会关注。方案中“试点项目采取的工程措施和植被措施在河津市具有可复制、可推广性,为后期有序推进全河津市的露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整治工作提供一种新思路”的表述,更是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


  目前,试点项目正在按程序有序推进。


  要金山更要青山

  整治整合方案即将发布


  对于无主矿山的生态修复,基本上属于政府出资为历史遗留问题买单,是在补以前欠下的生态旧账。而如何从制度设计上实现采矿企业的良性发展,将生态环境治理成本科学、合理地导入企业的经营中,成为此次河津市矿山治理的重要原则。


  河津市露天石矿由来已久,主要分布在该市境内吕梁山前沿一带,十多年来,随着矿业秩序的整顿,相继关闭了14家小型采石场,打击取缔非法采石点近百处。现有露天采石场22家,开采规模除中国铝业有限公司龙门山石灰石矿为大型外,其余21家全部为小型矿山。21家小型矿山资源总面积约3.8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12月31日备案保有储量约1亿吨。


  小型矿山资源面积小,可采储量少,开采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粗放,安全生产条件差,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也为矿山生态修复带来了巨大历史欠账。为了更好地合理开发利用非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开采成本,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和市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资源整合成为必走之路。


  去年年底,河津市考察团赴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及安徽海螺集团,专题考察学习露天采石场矿山生态修复经验。考察归来,经过研究讨论,矿山整治整合思路逐渐形成——


  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分类处理,公开公正,优胜劣汰”的方法,采用融合资金,整合技术、设备、产能等,将多个矿山整合于一个矿区进行开采,其余矿区实施整合关闭,优化开采布局,对拟整合保留的矿区根据法律法规及政策调整矿区范围、匹配资源储量,推行集约化开采,实现绿色发展。


  根据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露天采石场整治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河津市确立了整合目标:对全市范围内运城市市级发证的21座露天矿山进行整治整合,整合形成建筑用石料矿保留2座,其余工业辅料矿保留3座,露天石场数量减至现有矿山总数的25%。


  为加快资源整合的步伐,河津市专门成立了露天石场整治整合领导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成员由自然资源、环保、应急管理、林业、水利、有关乡镇负责人组成。办公室设在自然资源局。


  4月11日,河津市以人民政府文件的形式,向运城市露天采石场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上报了《河津市人民政府关于河津市露天石场整治整合方案的请示》。


  在综合整治、全面修复、有序开发的思路指导下,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指导方针,形成“停下来、退出去、合起来、修复好”的工作闭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解决目前河津市面临的生态修复和矿业开发之间的矛盾——这一切愿景与想法,都将在整合方案正式获批之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原文链接:http://epaper.sxycrb.com/rbpaper/pc/layout/202105/10/node_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