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战国、秦、汉时代为代郡延陵,北魏称倚城。迤北为山戎、林胡民族居地,自北齐以后战火逐渐平息,一度旷废。到了明代隶属九边重镇大同,因与蒙古部落战争频繁,修长城、筑堡障,设新平路参将。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廷在大同得胜口、新平、守口三堡开设马市;新平堡先后设有东马市(平远头)和西马市(古城村)两市。在这里不仅是明廷同蒙古各部族抗争的战场,也是汉族人民同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互市贸易的场所,所以通称为马市。马市的发展以隆庆和议为界,分为前后两大时期,前一时期是明蒙之间官办的朝贡优赏贸易(也夹杂着战争掠夺贸易),后一时期马市性质发生变化,朝贡贸易发展为互市贸易,官市过渡到民市,在更大规模的民族贸易市场上,民间自相往来、有无互通的市易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但更重要的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的需要,也是明廷遏制游牧部族一种军事手段,对游牧民族采取战、守的策略,完全是边镇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军事镇戍制度的产物。所以“宣、大二边外之虏,地无他产,汉人与款市,止以弭患,无所利也”。 从而形成以无对有的战争掠夺贸易,但也给明王朝埋下了可怕的祸根。逐渐导致明朝毁灭原因之一。
大同市天镇县新平堡镇党委、政府立足当地实际,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充分挖掘潜力,大力发展边塞旅游业,走上了一条“历史文化搭平台,边塞旅游唱大戏,集体力量求壮大,农民收入图增长”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天镇县新平堡镇地处晋、冀、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素有“鸡鸣闻三省”之称,2007年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150元。今年以来,镇党委、政府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请专家论证后,大胆提出了以旅游业拉动相关产业,加速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步伐,构建生态文明和谐发展乡镇的新思路。目前新平堡镇境内存留赵、汉、北魏、明四代长城近50公里,其中以明长城为多,保存状况居全省前列。该镇还享有“茶马古道”的称谓,是三省(区)的商贸通达之地。
镇党委、政府在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对历史古迹的修缮和恢复重建工作的同时,还通过多渠道、多层面吸纳社会资金,切实改善旅游环境并不断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先后推出了历史古迹游和边塞风情游等旅游项目。镇政府办公室统计数据显示,七八月到此游览的客人平均每天达300多人。发展旅游业给边塞古镇带来了新气象,与旅游业相配套的“农家粗粮饭庄”、“古镇民俗风情馆”、“农业生态观光园”等相关产业也应运而生,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注入勃勃生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公布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99个,天镇县新平堡镇成为大同市唯一上榜名镇。从山西省旅游名镇到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再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新平堡镇以“三级跳”的力度实现了华丽而完美的转身。
责编:闫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