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洒雪域高原的塞北汉子
——记南郊区人民检察院援藏干部郭文亮
西藏,雪域高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遥远、陌生、神奇,但对南郊区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科科长郭文亮来说,却意味着亲近、熟悉、自然。先后两次援藏,他由一名初出茅庐的青年检察干警,逐渐锤炼成一名不向困难低头、骨子里透着坚强刚毅的塞北汉子。
2016年6月,作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援藏“双百计划”的一员,郭文亮被选派到西藏检察院那曲分院进行为期一年的援藏工作,一年来,他发扬“老西藏”精神,克服高原缺氧、交通不便的恶劣环境,跑遍了10个基层检察院,帮助那曲地、县两级检察机关进一步完善了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电子印章、电子卷宗得到普及,全部实现互通互联、网上办案,推动那曲检察工作实现了质的飞跃。工作中,郭文亮牢记使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奉献给了羌塘高原。他与那曲检察机关的同事们互帮互学、融为一体,情同手足。2016年底,郭文亮以优秀的工作业绩,被那曲检察分院记三等功一次。同事们用藏语称赞他——亚布引达(好样的)。
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2007年8月,郭文亮毕业于山西警察学院刑事技术专业,同年他参加山西省公务员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录用至南郊区人民检察院从事检察技术工作。郭文亮是该院招录的第一名检察技术专业人员。当时,检察技术工作刚刚起步,检察业务迫切需要技术的支持。郭文亮勤学好问,深入了解检察业务各条线的办案流程,很快就发挥出他的专业优势。他看到办案部门还在手写笔录,就潜心设计出一套电子笔录模板,提高了办案效率。2011年,郭文亮先行先试,依托检察局域网与网络公司研发了一套案件管理系统,实现了收案、出案、流程监控、电子卷宗等功能,实现了办案规范化、网络化,极大提高了检察业务工作的科技含量。他刻苦学习,先后考取了检察机关文件检验与文书鉴定、痕迹检验与痕迹鉴定、电子证据鉴定人资格。短短几年,他用踏实的工作业绩成了大同检察系统的技术专家。
2014年9月,全市检察系统组建援藏工作队,对口支援西藏那曲地区检察机关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工作。当组织找刚新婚不久的郭文亮谈话时,他毫不犹豫决定赴藏。一个月时间,他和3名同事先后奔赴聂荣、巴青、索县、比如、嘉黎、安多、那曲等7县,行程3000公里,培训当地7名技术人员,安装加密机、交换机等设备25台,完成了涉密系统调试,结束了那曲检察机关不通检察内网、无法召开视频会议的历史,为系统通过国家保密局测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6年6月,郭文亮又被组织选中参加最高检察院“双百计划”,再次进藏工作。二次进藏,他精益求精,不怕苦累,走遍那曲所有基层院,从海拔3600米比如县院到海拔5100米的申扎县院,行程7000公里,完成了2个县级院的网络机房搬迁方案设计和施工指导;指导那曲检察机关完成了OA办公系统、门户网站和统一业务应用系统部署及上线运行等工作,完善了系统的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电子卷宗、案件信息公开等功能,实现了办公、办案的网络化、数据化、现代化。
他就是康巴汉子
“郭老师”,是郭文亮援藏期间的又一个称呼。从这个称呼里,他感受到那曲检察同事对他蕴含的殷切期望,更感受到肩上的千斤重任。他发挥专业特长,做好“传帮带”工作,把自己掌握的检察技术知识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同事。那曲检察干警不仅担负着检察工作,还担负着驻村维稳等各项工作,人员匮乏、流动性大,很难拥有一支稳定的技术队伍。因此,他把培训当作此次援藏的重中之重。
援藏工作期间,郭文亮积极探索符合那曲地区实际情况的技术队伍建设和工作方法,总结出“全员参加培训,两人专职负责,全天候帮助指导”的工作模式。他每到一个基层院都组织全体在岗干警进行信息化操作演练,手把手、面对面的解决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每个基层院都重点培养两名技术工作人员,保证至少一人在职在岗,做到系统有人运维,问题有人处理;他承诺24小时开通手机,以便随时对基层院进行技术指导。近一年来,那曲检察机关技术人员操作和运维水平明显提高,网络运行状态平稳,为检察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
援藏期间,郭文亮参与了西藏自治区检察院查办的某单位负责人贪污受贿、滥用职权专案,担任技术取证组组长,负责对三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及十几名行贿人员进行调查取证工作。他发挥专业优势,尽职尽责,先后进行手机取证、话单分析以及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工作,提高了办案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自治区及专案组领导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在那曲检察同事眼中,郭文亮总是那么谦虚上进,在哪里都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谁的电脑坏了、谁的系统出了问题,首先想到的便是他;探讨案件取证方向,解决适用法律难题,想到的还是他。他忘记了高原缺氧,忘记了节假日,那曲同事说,“和他一起工作总是要很早起床,还不能按时吃饭和休息,他的劲头真像我们康巴汉子。”
留在记忆里的温馨
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的那曲,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空气含氧量不足内地的50%,积雪终年不化,全年没有绝对的无霜期,被称作“生命禁区”。郭文亮说,在这里不需要豪言壮语,那曲的检察同事常年忍受着天寒地冻、高原缺氧对身体带来的损害,认真履行职责使命。他们是用生命在维护公平正义,用生命在守护高原平安。援藏虽已结束,但郭文亮却把他在那曲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永远铭记。
郭文亮刚到那曲检察分院,院里就准备了崭新的生活用品,同事们忙着为他铺床叠被,他同大家生活上朝夕相处,工作中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很快就与同事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初到藏北高原,适应期是最痛苦的,他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晕、气短、心慌,无法入睡。那曲地区医疗条件较差,分院检察长向敬诚专门派车送他去拉萨检查,并要求他在拉萨休养,度过适应期再开始工作,但郭文亮看到检查结果不是肺水肿,第二天就返回了那曲,随技术处的同事奔赴基层院,对内网系统节点进行测试。更让他感动的是,侦监处的次仁卓玛放弃午休时间用牦牛奶、川贝等药材熬制止咳藏药,技术处的旦增、扎西更是不离寸步地守在他身边,郭文亮感受到了同事的关心关爱,更坚定了援藏的决心。
大同市检察院派员赴那曲地区调研对口援藏事宜,见到郭文亮时,简直快认不出他来了。仅仅两个多月,他变得又黑又瘦,和以前判若两人。郭文亮笑着说,“没事,我已经习惯了,谢谢大家的关心,我会坚持下去的,请大家放心”。寥寥数语,让大家感受到了郭文亮身体承受的痛苦,也看到了他内心的坚强。
郭文亮的父亲是大同市人民检察院的一名老检察官,虽退休多年,但得知儿子赴藏工作后,对郭文亮说,“好好干,不要想家,不要牵挂爸爸妈妈”。郭文亮的爱人是大同大学历史学院的一名讲师,既要完成繁重的授课任务,又要默默地撑起照顾公婆、打里照外的责任。去年暑假,她到西藏看望丈夫,郭文亮正在查办某专案,仅仅陪了两天,郭文亮便满含愧疚地返回了办案基地。
回首援藏经历,郭文亮说,援藏使他真正读懂了“老西藏”精神的内涵,那曲检察干警长期扎根高原、默默奉献的精神深深激励了他。就是带着这样的精神,郭文亮带回了援藏那种忘我的工作作风。返回大同第二天,就到单位向检察长报到,与同事交流援藏体会,全身心地投入创建科技强检示范院工作中。
爱洒雪域高原,郭文亮在西藏留下了青春的足迹。
来源:山西经济网 文:张献伟
责编:孙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