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18日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同 > 人物专访人物专访

从“博士书记”到“硬汉书记”——记国家人社部驻天镇县赵家沟乡薛牛坊村第一书记俞贺楠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1/7 10:39:00



这两年来,无论阴晴雨雾,总有一个身影行走在天镇县赵家沟乡薛牛坊村的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乡亲们见了他会上前打声招呼,热情地唠上几句家常,这已经成为村里大家最熟悉的场景。这个人就是国家人社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员,驻天镇县赵家沟乡薛牛坊村第一书记俞贺楠。

2018年9月,俞贺楠主动请缨到国家级贫困县、山西深度贫困县天镇县薛牛坊村担任第一书记。作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派驻的第一书记,俞贺楠在人社部天镇扶贫工作队和劳科院指导下,结合薛牛坊村特点,发挥人社部门特长,作出了人社扶贫工作的特色,重点围绕如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在党建引领、扶贫车间、消费扶贫、扶志超市、产业扶贫、文化建设以及乡村振兴等方面积极创新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效。



“培育基层‘领头雁’是脱贫致富的关键”

俞贺楠深知,培育基层“领头雁”是脱贫致富的关键。他通过党建引领促脱贫,结合基层工作实际,提出薛牛坊村党支部“四驱联动”工作模式,即村“三委”带动,第一书记、工作队拉动,在村党员推动,全体村民联动。从帮扶前“三会一课”流于形式到常态化,筑牢基层党组织阵地。“讲党课、听党课”成为日常,先后邀请高校研究人员、政府部门负责人、基层干部等讲党课12次。2019年、2020年5月,在政治生日时讲主题党课。通过人社部劳科院帮扶,投入15万元建立“党员之家”,并为村党支部配备电脑、打印机、办公桌椅、文件柜、大喇叭、投影仪、旗杆等,党员活动室焕然一新。带领12位乡、村基层党员干部先后赴四川、重庆、北京、广东、安徽等地学习考察培训,培育基层“领头雁”,考察发展青年入党积极分子。通过抓班子带队伍,添硬件强基础,建制度立规矩,抓培训提素质,俞贺楠把薛牛坊村党支部建成了坚强的战斗堡垒,进一步增强了政治功能和组织力。



“种地、打工两不误是农民绝佳的选择”

俞贺楠同志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村妇女有手工缝衣技能。他因地制宜,敢闯敢干,多次到北京、山西、河北等地对接服装、毛绒玩具等加工业务。向人社部天镇扶贫工作队争取15万元资金,筹建薛牛坊村“人社扶贫车间”,发挥“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全家脱贫”。通过14天培训,在村20余位妇女掌握缝纫机操作技能,实现就近就地就业。考虑到村民技能水平不高、计件工资较低、村民信心不足等实际,表决通过由村集体经济(光伏收益)为车间妇女发放补贴,每人每天工作6小时以上可享受10元补贴,累计发放补贴万余元,实现扶贫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疫情影响下,他脚伤康复后积极推进车间复工复产,成立“天镇县紫玉山庄服装厂”,对接服装加工业务,全面复工复产。该同志充分发挥人社部门特长,村民种地、打工两不误,扶贫车间成为在村妇女通过就业脱贫致富的良好途径和有力保障。

发展消费扶贫,加强电商培训,逐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是俞贺楠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又一良策。2019年,“人社定点扶贫驿站”在薛牛坊村正式挂牌,人社部天镇扶贫工作队配备了真空包装机、肉类切割机、玉米粉碎机、榨油机等设备。通过人社部劳科院定点帮扶,购买农产品65万元,俞贺楠也帮助销售农产品10万元。在人社部“实名农户”电子商务平台上,薛牛坊村建立两个网店,成立“紫玉山庄小杂粮合作社”,注册“薛牛坊紫玉山庄”商标,为薛牛坊村农产品代言,通过电商培训、直播带货方式销售更多农产品,催生和激发内生动力。在《中国扶贫》杂志发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消费扶贫大有作为》,将人社部消费扶贫特色做法经验向全国推介。消费扶贫带动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巩固了脱贫成果。



“农村文化扶贫势在必行”

 俞贺楠十分注重丰富群众的日常文化娱乐生活。他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巩固脱贫成效,通过村党员活动室、计算机室、广播站、舞蹈队、秧歌队、农家书屋、文化健身广场等,丰富村民日常精神文化生活。大学生寒假返村时,共同制定《薛牛坊村村规民约》,结合本村风俗,大力倡导乡风文明,注重从精神层面脱贫。结合薛牛坊村藏有大同紫玉资源、周边藏有恐龙化石,村内有很多古老的土窑洞,天镇高铁站刚建成通车,以大同市及天镇县发展文旅产业为契机,制定“紫玉山庄”特色小镇发展规划,为下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基础。今年,在人社部劳科院帮扶下,又建成“紫玉山庄窑洞文化博物馆暨薛牛坊村村史馆”,在增强文化自信、留住乡愁的同时,宣传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

他积极筹建扶志超市,发放爱心积分券,促进邻里乡风文明。2019年,“人社爱心扶志超市”在薛牛坊村旧村、易地搬迁新村挂牌运行,累计发放爱心积分券5000余分(元),近百户群众受益。依托村里现有小卖店,解决场地问题,节约运营管理成本,村民从扶志超市兑换的油盐酱醋等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同时对村里原有小卖店也是一种扶持。通过发放“流动红旗”,弘扬乡风文明,特别在联手清洁家园、邻里互帮互助、家庭孝老爱亲等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带着爹妈下乡扶贫”

俞贺楠刚参加扶贫工作时孩子才刚满2岁。俞贺楠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很快就融入到农村生活中,被村里人亲切的称为“博士书记”,更是乡亲们眼里的“好后生”。俞贺楠平日里深入农家拉家常,吃派饭,建情感,帮村里老人挑水、买药送药、申请低保,成为群众的贴心人,让他们信得过,为他们雪中送炭,解决燃眉之急,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短短两年时间,薛牛坊村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的70.04%下降至0.47%,实现整村脱贫。

 2019年9月,在考察村里红芸豆收成时不慎摔倒,脚踝关节韧带撕裂,他拄着拐继续坚持工作,遍访贫困户时多次扭伤脚踝,直到11月底才做了全身麻醉左踝关节镜韧带修复手术,现在脚里还有三根钉子,康复后尽快回村加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就在这时,母亲确诊为晚期肺癌(肺癌脑转移),父亲患脑梗塞14年、不能自理,这给作为独生子女的俞贺楠出了一道难题。如何才能忠孝两全呢?很多村民提出:“把老人从老家接回天镇吧,俞书记爸妈就是我们爸妈,我们一起给老人养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俞贺楠用自己的行动感动了村民,村民也把这些感谢回馈给俞贺楠。就这样,俞贺楠把父母从辽宁沈阳接到了天镇,继续开展扶贫工作,尽力做到忠孝两全。这时的他,在乡亲们心里已经不仅仅是原来的那位“博士书记”,更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舍小家、为大家”的“硬汉书记”。

来源:山西经济网  /冯志敏  陈宏炜

责编:孙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