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变新房,山沟披绿装。支部是咱主心骨,书记是咱贴心人,他的奉献浇灌着村民的心田,他是我们的最美党支部书记!”4月23日,记者在大同市天镇县赵家沟乡窑沟村采访,谈起村支书,村民们不约而同地用自编的歌谣表达心中的敬佩之情。
村民们嘴里的“最美党支部书记”,是一个仅有初中学历的基层党员干部,也是全县“优秀村干部”、“十佳农村党支部书记”和“县委联系优秀人才”的宋海旺。在天镇县,他的事迹让人津津乐道,让人感动感叹。
致富先从思路变
宋海旺从1976年入党那年开始就当了村干部,在“二把手”的位置上,干了10年。1986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至今,整整干了28年。
“以前我们村就是个山区小村,全村240户、780口人,拥有2600亩贫瘠的耕地,山大沟深路不通,荒山秃岭叮当穷。”谈起窑沟村过去的日子,宋海旺记忆犹新,“全村不少群众文化素质低,眼界狭隘,总认为穷山沟沟难致富,咋去折腾也没出路。”
多年来,宋海旺根据村子的现状,扬长避短,因为他始终相信科学种田的水平提高了,村民的思想观念就会随之转变。在他的倡导下,窑沟村开办了科技夜校,每年不违农时地聘请农业专家,来村讲授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同时,在大田中进行“地膜覆盖玉米示范”等科学试验,实行作物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每年从内蒙古调回土豆新品种,增产幅度达40%,从沁州调回谷子新品种,亩增收150元以上。
窑沟村有山有草有饲料,历来有养猪、养羊、养牛的传统习惯,宋海旺希望和养殖要效益,他先后从省农科院购回113只优质小尾寒羊,以低价转让给9户村民。并鼓励村民发展养猪业,每养一头猪补贴60元成本费。一时间,全村养殖业得到飞速发展,养羊1100多只、养猪500多头、养牛100多头。
为民先从实事做
窑沟村两面环山,村民大都居住在山上,“吃水下沟挑,常年发忧愁”。宋海旺理解村民“吃水难”的苦衷,他几次到省城请专家来村把脉会诊,经过科学勘测,终于在村北山顶找到了水脉,打出了一口自流井,又自筹1.6万元资金,铺设了输水管道,家家吃上了自来水。
他的真情付出,不图回报,赢得了村民的一致拥护。村民们扳着指头,讲了许多有关他感人至深的故事:土豆是窑沟村的拳头项目,每年仅籽种就达20万斤,宋海旺为了选好优良籽种,每年土豆播种季节就到内蒙古等地预定第二年的籽种,按50%的价格卖给村民,其余由他本人支付,2011年调回优良土豆籽种20万斤,每斤1元,按0.5元卖给村民,他倒贴了10万元,宋海旺这样做已是第七年了。
窑沟村每年种植300亩谷子、500亩黍子,共需1600斤籽种,宋海旺年年都是自己掏钱购买,不用村民花一分钱。
新农合成立以来,窑沟村780口人历年不用交合作医疗费,宋海旺用包工挣来的钱,为村民垫付了4万多元。就连过春节,宋海旺每年都要拿出3000元钱为村民送春联。村民们说,宋海旺为群众操尽了心,大家想到的,他办了,想不到的,他也办了。
稳定先从治理抓
宋海旺深知,抓好村里的稳定工作是抓好一切的基础,没有稳定的环境,就谈不上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的增收致富。这些年来,他一直教育村民遵纪守法,和睦相处,并且以身作则,想方设法化解村里的各种矛盾纠纷。
村里有两户人家屋后的土崖上长有十几棵杨树,有一次一棵大树被风刮倒了,双方为杨树的所有权争执不下。宋海旺了解情况后,根据树木的年轮准确地断了案。宋海旺对大家说:“做人就要像树木一样,干干净净,笔笔直直,可不要走了歪路。”
在宋海旺手中,有一本厚厚的民情日记。自上任伊始,宋海旺就坚持走村串户、访贫问苦,记录下了许许多多民情民意。只要群众有反映,哪怕事情再小,对宋海旺来说也是大事。谁家婆媳不和了,他就去劝说;哪里邻里发生了矛盾,他赶去化解;什么事情有群众一时不理解,宋海旺马上找上门耐心地给予解释……
在宋海旺的带领下,窑沟村焕发了新的活力,人心齐了,方向明了,村风民风正了,脱贫致富有劲头了。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很快由“三乱”村变为无打架斗殴、无上访、无赌博、无偷盗的“四无村”,连年受到相关部门的表彰奖励。
回顾扎根于基层38年的历程,宋海旺难以割舍百姓情结,仍然心念窑沟村:“我虽然已年逾六十,没有了激情燃烧的岁月,但是仍然有我亮剑的大舞台,我愿在农村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奉献我毕生的精力。”
本报记者 杨晓明 实习生 元玲玲 通讯员 贺文生
责编:闫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