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8日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同 > 人物专访人物专访

郄晋书:百年书写平凡中的高尚

来源:山西经济网大同频道 作者: 发布时间:2014/7/28 10:39:00

郄晋书:百年书写平凡中的高尚

 

                     图为郄晋书老人生前在家中读报。           孙海钧摄

 

   

    老骥伏枥志远,人生百年岂足。还有太多的事情想着要做,仍有困难的人群惦着要帮,然而,革命老人郄晋书的生命在102岁时戛然而止……

  郄老走得那么突然。之前,老人还在翻看日历,再过几天就是党的生日了,“‘七一’是个星期二,上班的就别叫了,退休的让他们早点过来,一起过节”,郄老叮嘱照顾他的三女儿和三女婿。然而,6月26日下午,郄老刚起身却摔倒在地,第二天便溘然长逝。弥留之际,郄老拿出5000元钱,嘱咐孩子们代他交最后一次党费。

  7月1日早晨,送别老人,一家老小决定完成老人家的遗愿,再集体过一次党的生日。记者在采访中目睹了郄家用这一特殊方式缅怀郄老的全过程。当晚,市歌舞剧院移植的大型民族歌剧《党的女儿》首演,郄家老小商量去观看,以特别的方式纪念老人。台上演员深情演绎,台下郄家老小泪流满面,他们从主人公在白色恐怖下坚守共产党的理想信念的经历中,仿佛看到郄老在革命年代的影子。那一刻,郄老的形象穿越回战争年代……

  

人生经历:见证革命时期和建设时代

  1931年,从河北省阜平县一个小村庄走出来,年仅18岁的郄晋书参加了红24军,成为一名红军战士。一次郄晋书外出办事时,部队突然转移,主要领导人遇害,他与部队失去联系,但革命的火种已在他年轻的心中植根。卢沟桥事变后,郄晋书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日斗争的洪流中。平型关战役打响后,他作为阜平派出的一副担架的两个队员之一,冒着枪林弹雨,一趟趟把伤员抬下阵地。1937年,郄晋书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在一次次反扫荡、反蚕食斗争中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1945年1月,郄晋书任中共晋绥五地所属山阴县委组织部长,当年,配合主力部队进行的云水庄歼灭战,成为山阴县抗日战争快速胜利的一个转折点。作为同蒲路东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郄晋书八年抗战的主要活动和特殊贡献,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传颂。在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中,郄晋书曾只身一人冒险侦察敌情,也多次率领山阴县大队粉碎匪军对解放区的进攻,在配合野战军的重要战役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郄晋书先后担任雁北地委组织部长、山西省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大同市核心小组成员、市委常委兼统战部长等职。无论职位高低,郄晋书始终以赤诚之心,脚踏实地献身党的事业。组织上是如此评价他的:“郄晋书同志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始终保持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兢兢业业,勤奋工作,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格,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辛勤工作的一生,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

  长期革命经历,铸就了郄晋书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和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成为他漫漫人生路的精神支柱,这样的思想境界和朴素情怀延续了近一个世纪……

  

  

理想信念:百年人生的不懈追求

  “七一”党的生日和“八一”建军节,在郄家像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一样,是每年必过的节日,这是郄晋书老人离休后定的家规。每逢这样的日子,郄家客厅中央悬挂党旗、国旗,郄老耐心而饶有兴味地回顾革命战争年代的一件件往事,分析时事点评新闻。说者自得其乐,听者心领神会,一幅其乐融融祖孙和睦的家庭画面。郄老去世后,儿女们说,今年的“七一”与父亲的告别日巧合,似乎是老人家冥冥之中的安排,暗含了父亲生生死死跟党走的信念追求。

  郄老的老伴栗玉娥是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从村党支部书记到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栗玉娥一直任劳任怨,为党工作20多年,却没领过薪酬。她曾光荣地被评为晋绥边区劳动模范。无论是在雁北地委,还是省委、市委家属院,认识她的人无不竖大姆指夸赞。郄老与老伴一辈子患难与共、相濡以沫。栗玉娥于1987年去世,2011年国庆节,郄老在家里为老伴的百年诞辰举行追思会。在这场合,郄老为全家78口人讲家史,讲“阜平三郄”(郄晋书、郄晋诗、郄晋贤三兄弟)的革命经历,他还让大儿子录文讲述战争年代母亲带着他和弟弟、妹妹,历经4个月的艰难跋涉,穿越敌人封锁线,从阜平老家到山阴投奔父亲的曲折经历。追思会结束时,全家人站在院子里集体高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郄老坐在那把打满补丁的藤椅上,没有牙齿的嘴唇和着儿孙的节拍一张一合,透露出坚毅的神色。

  采访中记者看到,在郄老的那张双人床铺上,一边是被褥,一边整齐地摆放着国旗、党旗、各类时事书籍和杂志、报纸,另外有一个文件袋,里边装着几个笔记本和剪报册,笔记本的样式很陈旧,里面密密麻麻抄录着2013年前的我市《政府工作报告》笔记以及每年的经济指标等。离休后,郄老的生活很规律,他给自己安排上、下午各一个多小时的看报、读书时间,干休所送来的文件、重要的社论、领导人讲话、领袖的专著,他不仅自己读,还要拿给家人学习;每天他还看3个小时左右的新闻,中央、省、市的电视新闻都看,看后还要给孩子们讲述。孩子们都为老人家关心国家大事的执着和清晰敏捷的思维而折服。

  言传身教,潜移默化,郄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表达着自己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与追求,谁能否认这样细无声的润物会产生巨大的能量?郄家五代78口人中,有36名党员,他们的成长无不受到郄老的影响。

 

  奉献爱心:终身秉持的为民情怀

  郄老的生活极其俭朴,记者看到并了解到,居所没有一件时髦的家具,沙发、桌子等用具大多数是亲戚们替换下来的。在一间房子里,叠放着几只旧衣箱,其中一只樟木箱子是老人从省委直属机关调回大同时惟一的家当,箱子上的锁扣已脱落了一半,郄老对其却视作珍宝,一直不舍得丢掉;电冰箱漆面斑驳,制冷效果很差,老人却坚持不换新的;门口的两把藤椅修修补补用了将近40年,老人也留着继续用。郄老一生保持着俭朴的习惯,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吃穿用都尽量减少,他对自己的生活几近“吝啬”。 

  然而,郄老对别人却十分慷慨。郄老卧室的墙上,挂着一张老人和一位年轻人的合影,不知道的人以为那是郄老和儿子的照片,其实,那位年轻人是郄老在一次下乡时收留的孤儿。那是1950年的一天,郄晋书去怀仁下乡,路边一个衣衫褴褛的大男孩引起他的注意,“为什么站在路边不回家?”他问道。男孩支吾了半天,郄晋书才听清楚他是个无家可归的孤儿。怜悯之情油然而生,郄晋书把他带回了家。从此,郄家多了一口人。那时人们生活都不宽裕,郄老对他视如己出,有一口吃的也先紧他吃。后来为他找了工作,帮他娶了媳妇。

  奉献无止境。郄老离休后长期关注社会公益事业,每当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哪里发生了灾情,老人就持续守候在电视机前关注救援情况,还让子女取出工资存款去捐献。2008年,南方部分省市遭受罕见冰雪灾害,老人捐了1000元;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老人又捐了1000元。听到青海玉树发生大地震的消息,当时已是97岁高龄的郄老拿着2万元,拄着拐杖,来到苹果园干休所,站在楼下喊工作人员,委托他们帮自己到红十字会捐款。中央号召缴纳“特殊党费”,老人毫不犹豫地拿出4000元。2011年,我市部分乡村遭受洪雹灾害后,老人听到消息,马上委托苹果园干休所干部将1万元现金送到民政局,救助乡民。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郄老关心着家里家外的每一个年轻人的成长。2012年国庆节后,大同大学4名女同学慕名找到郄老,与老人讲理想、论信念、谈梦想。郄老用自己几十年的经历和对理想信念的追求,鼓励4名女大学生坚定正确的人生信念,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强国的有用之材。由于郄老耳背,4名学生边说,边写,边比划,老少之间沟通得非常畅快。郄老三女儿对记者说,那天父亲特别高兴,嘴里念叨着,自己这把老骨头还能起点作用。去年,市离退休干部党员到社区报到活动开展后,郄老不顾102岁的高龄,在苹果园干休所工作人员和家人的陪同下,坐着轮椅来到兴国寺社区,把省吃俭用攒下来的5000元现金亲自送到与自己结对子的社区10家困难低保户手中。接过老人还带着体温的现金,那些受助家庭成员无不动容:100多岁的人了,还想着接济别人,如此爱民情怀,咋不让人感动? 

  郄老的三女儿拿出2012年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为郄老颁发的“全省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先进个人”证书对记者说:“这几年父亲捐款和缴的特殊党费,我们知道的大概有6万多元。”

  慷慨解囊,奉献爱心,郄老只是默默做着。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对他拳拳爱民之心和崇高思想境界,让我们高山仰止。

  

 

  淡泊胸怀:言传身教的家规传承

  郄晋书一生襟怀坦荡、淡泊名利,对职务、金钱、待遇看得很轻。老人生前曾说:要学会解脱自缚,跳出自我,牢记党员责任,不要追名逐利;贪欲妄念,会让人寝食难安,损阳折寿。

  郄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新中国成立前,郄晋书担任过县委书记等职,新中国成立初,他任雁北地委组织部长、省委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等职,在个人问题上,他从不给自己开“绿灯”。1931年郄晋书就参加了红军,只因与部队失去了联系,没有证明,组织上一直按他后来参加抗日战争的时间计算工龄,对此他不上心、不计较。1954年实行薪金制,他是行政12级,离休时才调至11级,并不是没有调级机会,而是他每次都把机会让给了别人。

  对子孙辈,郄老也从未为他们托过人情谋过私利。上世纪七十年代,郄老的5个子女都不在身边工作,郄老忙于工作,成天不在家,老伴儿身体不好,需要有人照顾。一个老部下悄悄张罗着要将郄老在山阴县工作的长子录文调回雁北地委,以便照顾老人。录文的工作还没安排妥当,郄老知道了这事儿,“跟我们家一样困难的人家多了,为什么单把他调回来?这样不行,退回去。”1964年、1968年,郄老响应国家号召,先后把二女儿和三女儿送到农场、军马场务农。到军马场时,三女儿刚刚20出头,180斤的麻包(装饲料的袋子)扛在肩上一溜儿小跑,一点儿也不惜力,半年后就入了党,第二年便被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马局评为先进知青代表。郄老的外孙女白玉凤从小在姥姥、姥爷身边长大,二老特别钟爱她。然而,玉凤高中毕业时,当时市委大院里一起玩儿的小伙伴有的上师范,有的上技校,郄老却让她插队。临行前,郄老怕外孙女在村里吃不好,特意让老伴给玉凤做了一大桌子菜,看她吃得香吃得饱,才放心地送走了她。郄老的孙女郄玉爱是郄老非常疼爱的孙辈,2002年从饮食公司下岗后,再没找到正式工作。有人劝郄老找人说说,给玉爱安排一个稳定的工作,老人却说:“单位的事情单位定,咱不能搞特殊。”至今,玉爱仍在外打工,但她从没怨过爷爷,反而对爷爷更敬重、更孝顺了,郄老逢人就夸孙女儿懂事。

  郄老的孩子们说,父亲没为他们谋过私利,而把勤俭的习惯和善良正直的品德传给他们,后辈们都不愿给他老人家脸上抹黑。郄家第二代都曾是单位的先进模范;第三代、第四代中无论是职工还是学生,大多数已成为骨干。这个在郄老“正直、勤俭、和睦、奉献”家风熏陶下的革命大家庭,让邻居们、同事们羡慕不已。郄老生前常说:比起那些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我们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眼前的遗像,郄老双唇微张,仿佛在轻声说着什么。“坚定信念,奉献社会,摆正心态,知足常乐”,孩子们看着父亲的遗像对记者说,父亲想说的大概就是这几句吧。

  百岁老人郄晋书用追求诠释着信念的价值,用奉献践行着党员的宗旨,用时间延续着品格的光芒,带给了人们无尽的追忆……

 

 

 

 

大同日报  潘红

责编:韩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