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三大优势 发展四大农业
本报讯 南郊区紧紧抓住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这一契机,立足独特的区位、资源和市场三大优势,坚持以深化农村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质增效为着力点,出台12个方面20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快扶持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全力打造环城都市农业聚集群。
“十二五”期间,南郊区财政每年投入补贴资金约3000万元,共吸引社会力量投资18.8亿元,建成各类农业示范园区147个,初步形成了以设施农业、畜牧养殖、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的城郊型特色农业体系,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6774元增加到2015年的12508元,年均增长13.04%。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建设都市优质“菜篮子”基地。该区立足建设全省设施农业示范区,打造晋、冀、内蒙古地区优质“菜篮子”生产基地这一目标,将发展设施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来抓,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建,因地制宜自主建”的原则,全面启动实施了西韩岭区级万亩城郊型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并建设了52个乡级200亩以上设施农业园区。截至2015年底,全区温室大棚总栋数达12326栋,设施农业总面积达2.23万亩,总产值达3.46亿元,安排农村劳动力5000多人,农民人均设施农业纯收入达1260元,设施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加快发展畜牧养殖,努力打造都市优质畜产品供应基地。作为全省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的重点县区和全省“一县一业”奶牛示范基地县区,近年来,该区强力实施“生态畜牧强区”战略,建基地、抓龙头,强服务、保安全,全面提升畜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初步建立了以奶牛、肉羊养殖为重点的高效生态畜牧养殖体系。目前,全区共建成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115家,其中标准化奶牛规模场和养殖小区29家;年出栏500只以上的肉羊规模场和养殖小区50家,其中出栏千只以上的17家;存栏万只以上的蛋鸡养殖场28家、种鸡场1家;年出栏千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场和养殖小区8家,成为全市主要的肉、蛋、奶供应基地。截至2015年底,全区奶牛存栏达2.8万头,肉羊饲养量达38万只,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1.8万吨、1.51万吨和11万吨,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到1950元,畜牧养殖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着力构建环城观光生态农业游憩带。近年来,该区始终秉承绿色、生态、低碳的主旨,全力扶持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等农业新业态,先后发展白马城农耕文化园区、杨家窑现代综合示范园区、冯庄民丰花卉园区、北村玉银河生态农业观光园等15个特色休闲观光园区。今年,该区全力抓好总投资5亿元的大西山生态旅游观光区建设,为2016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山西大同亮马台分站赛营造秀美环境,促进全区生态观光旅游业发展,全面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品位。
——精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该区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通过增加财政补贴、配套设施用地等多种方式,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其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尝试“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切实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初步形成产供销有机结合、贸工农融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截至2015年底,全区共发展牧同乳业、华晟果蔬、伊欣面业等农业龙头企业15家,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0.3亿元,创利税7000万元,带动农户6万户,安排就业1.3万人,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增加收入4.6亿元,户均增收820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36家、家庭农场25家。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依托金农合作社,加快发展农村电商,进一步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了区域市场影响力。
——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今年以来,按照国家、省、市要求,该区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努 力做好加减法,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适时调整种植结构,逐步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种植面积,积极发展小杂粮、脱毒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产品。全区共减少玉米种植面积1万亩,新增种植杂粮7000亩、马铃薯3000亩、黄芪1000亩,并重点建设了五谷元素食品加工厂、广盛昌粮食加工专业合作社2个千亩规模化、标准化杂粮生产示范区,着力打造杂粮集散地,形成了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机制。
来源:大同日报 文/ 苑捷 王楠
责编:孙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