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天阴沉沉的。记者驱车来到了灵丘县史庄乡黑寺村,走进了武玉亮老人家。
这是一处不大的院落,堆放着的金黄的玉米占去了一半。四间正房虽然低矮,但砖码头,红瓦,铝合金门窗,给人周正温馨之感。老武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屋。
聊天中,记者了解到,今年69岁的武玉亮已有46年的党龄,年轻时作为一名民兵干过4年的京原铁路修建工作。上世纪70年代初,担任史庄公社水利修建专业队队长,80年代,村民推选他为村委会主任,一干就是12年。
在村子里,武玉亮是条汉子,为人正直,勤劳淳朴,庄稼活儿一把手。10年前光景在村里一直是富裕人家。可安顿三个儿子成家后,武大爷家就一贫如洗了,还欠了一屁股债。“那段时间,俺们两口子觉得今后的生活一点希望都没了,单靠种那七八亩地啥时候能还清债。”坐在炕头上的老武的老伴说。
“困难是暂时的。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俺们感觉一天比一天幸福。”老武抢过话题说,“你瞧俺这房子,过去走风漏雨的,去年村里危房改造修了一下,现在感觉像新房子一样。”
老武家的情况,村两委也了如指掌,2014年给他办了低保,老武还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在乡政府和村委会的帮助下,老武和儿子们办起了杂粮收购站,武大爷今年种的玉米也获得了大丰收,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说起这些,武大爷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咱是老党员,得带头呀!政策再好咱也不能光是等靠要哇,得自己下辛苦做点儿事,照这样干下去,咱脱贫肯定不成问题,决不会给村里拖后腿。”
文/苑 捷 李文涛
责编:孙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