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天镇县夏家屯村第一书记范龙
“自从范书记来了以后,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井也打上了,牛羊也养上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大家伙儿的腰包也鼓起来了,脱贫致富的劲头儿更足了。”在天镇县贾家屯乡夏家屯村,提起第一书记范龙,村民们无不竖大拇指夸赞。
夏家屯村位于县城南部丘陵山区,山高坡多,经济基础薄弱,是全县较大的行政村,也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
“到贫困村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随着全省脱贫攻坚号角的吹响,2015年8月,市高级技工学校团委书记范龙积极响应号召,来到夏家屯村担任了第一书记。上任伊始,范龙一头扎进村里,搞调研、摸实情,走家串户了解情况,及时掌握有关村庄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并一项一项写在本上,记在心里。
要脱贫必须发展产业,要发展产业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夏家屯村有6400多亩耕地,大都为旱地,村里仅有的两口机井还是上世纪70年代打的,由于设施老化,无法满足村民生产灌溉需求,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去年,范龙在认真调研后,积极筹措资金20万元,新打机井2眼,铺设管道6000多米。今年,他又积极配合县发改委打机井4眼,配套管道8000米,彻底解决了村里的农田灌溉问题。“这六眼机井能增加1500多亩水浇地,每亩最少能增产500~600斤粮食,人均可增收1500多元。”该村党支部书记赵景瑞告诉记者。
“范书记帮助我们成立了合作社,引导我们在旱地上种植黄芪,现在有了这几眼水井,我们准备今年尝试着种植黄花。” 鹏鑫种养合作社负责人谢四子说。为了增加农民收入,范龙积极与农业部门联系,引导村民种植中药材,发展黄芪300多亩。今年还准备利用水浇地发展50亩黄花。
夏家屯村返乡青年任科大学毕业后,回村办起了养鸡场,由于缺乏经验,刚养殖的1000只土鸡就遇到了麻烦。范龙了解情况后,积极与畜牧等相关部门联系,邀请技术人员上门进行指导,并给他送去养鸡的相关书籍。同时,他还与市里的亲朋好友、饭店联系,帮助任科销售散养公鸡和土鸡蛋。“现在养鸡场的效益非常好,特别是春节前都供不应求,这多亏了范书记啊!我准备今年再养2000只。”尝到了甜头的任科致富信心更足了。
夏家屯村有555户1326人,是一个大村,范龙经常盘算着如何让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收。大同县每年采摘黄花季节需要很多采摘工,工资日清,按斤计算,收入不错。范龙掌握了这个信息后,多方联系,了解情况,与大同县供销社签订了劳务输出合同。“7月初到8月中旬,我们要组织500人到大同县采摘黄花,仅这一个半月每人可增收三四千元,而且还能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农民实现增收。”范龙高兴地对记者说。
种地收成高了、大学生创业赢利了、村民养牛羊有技术了、劳务输出有着落了……面对一桩桩、一件件好事实事,乡亲们心里暖了、脸上笑了,逢人便夸范书记的好。然而,范龙并没有满足于此。他一直在琢磨如何把“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长久稳定的脱贫致富。
“现在咱们村井也打好了,水浇地也多了,咱们得认真研究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今年春节一过,范龙就外出考察、调查研究,并多次与村“两委”商讨,最终确定了“3+X”的种植发展规划。“3就是以种植黄花、黄芪和红高粱三种特色经济作物为主,X就是土豆、黍子、豆类等小杂粮。”范龙向记者详细介绍着“3+X”的增收模式。他告诉记者,目前,三种主种作物都已经有了订单,今年准备种植黄花50亩、黄芪300亩、红高粱500亩。
“要做好第一书记的工作,就要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把村民当成自己的家人,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干得更好。”范龙的话很实在,也很坚定。然而,就是为了这个“大家”,范龙和妻子聚少离多,在父亲生病期间疏于照顾,错过了最佳治疗期,父亲去世时他仍在村里忙碌着……说起这些,范龙觉得非常愧疚,但他并不后悔。看着村里一天天的变化,看着村民的腰包一天天鼓起来,看着大家信任的眼神,范龙觉得付出再多也值得。
前不久,范龙被天镇县评为全县十佳脱贫攻坚干部。在荣誉面前,他并没有沾沾自喜,他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来源: 大同日报 文:苑捷
责编:孙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