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丘县创新工矿用地综合利用模式
灵丘县素有“九分山水一分田”之说。针对建设用地制约转型项目落地和转型发展的一大瓶颈,该县作为全省转型综改、扩权强县试点县之一,不等不靠,敢闯敢试,放胆创新工矿用地综合利用模式。
由于多年的开采,该县许多矿山已废弃不用,但是这些矿山又急需进行生态修复治理,单纯的生态治理工程企业不愿干、国家投入不足,而转型项目急需建设用地。该县坚持耕地红线不碰,坚持土地节约利用原则,按照生态治理、产业发展和土地利用有机结合的新模式,以独峪、下关两乡5万亩相对集中的废弃铁矿区为试点,规划建设光伏产业园,引进了光伏发电投资商,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协议约定该县以租赁方式向光伏电站建设投资商供地(升压站等永久性建筑除外),投资商在建设光伏电站的同时,必须就地配套实施生态治理建设工程。这一模式,不仅有效利用了土地,解决了项目用地难题,降低了企业建设成本,缩短了项目建设周期,推动了新兴产业发展,而且修复了生态,趟出一条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和新兴产业生态化、生态治理投入多元化的新路。
光伏产业园全部利用独峪、下关两乡5万亩工矿废弃地,不占用耕地,通过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和光伏发电项目的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同步实施,建设集光伏发电、生态治理、观光旅游、立体种植和新能源技术应用示范“五位一体”的该县生态治理100万千瓦光伏发电新能源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园区计划总投资100亿元,规划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生态脆弱区治理4.2万亩。县政府与中电新能源公司和山煤比星公司签订了光伏产业园战略投资合作协议。2014年启动实施了山煤总投资10.68亿元的10万千瓦光伏发电站项目,以租赁方式已为该项目供地3500亩,目前已完成土地平整2000多亩,一期6万千瓦光伏发电站已建成并网发电。同时,配套实施生态治理建设工程。
总投资40亿元的东田创新产业示范园项目,规划占地2000亩,由大同市东田矿业公司投资建设,重点发展新型冶金、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等科技创新产业,建设用地全部利用独峪乡工矿废弃地和荒山荒坡,同步推进大面积砂山治理、绿化、美化。2016年,实施了总投资3.5亿元的超纯铁精粉生产线和思源生态农业园区建设项目。超纯铁精粉生产加工项目主要建设年产120万吨超纯铁精粉生产线,品位达到71.5%,目前已完工并投入生产。思源生态农业园区建设项目占地面积80亩,总投资8000万元,项目集旅游观光、采摘、育苗、高端瓜果、蔬菜生产为一体,采用全新生产技术,有土、无土栽培相结合生产模式,已建成日光温室33座,连栋温室1座,完成办公、住宿场所建设,正式种植蔬菜和水果。目前,绿色环保、生态有机的高端农产品已畅销省内外市场。
编后:建设用地短缺是制约转型项目落地和转型发展的一大瓶颈。灵丘县转型综改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坚持耕地红线不碰,坚持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原则,以工矿废弃地综合利用及生态修复治理为突破口,大胆创新土地管理利用机制,有效破解“用地难”问题,趟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和新兴产业生态化、生态治理投入多元化的新路。该县的经验值得借鉴。
来源:大同日报 文/高旭东
责编:孙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