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同 > 县区传真县区传真
近年来,天镇县锚定“人才强县”战略目标,坚持党管人才重大原则,积极探索人才工作务实举措,谋实策、出实招、求实效,走好“小步伐”趟出人才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好“方向舵”。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在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上下足功夫。明确政治引领主体。落实党管人才政策,层层压实工作责任,组织召开人才专题调研活动、人才专题座谈会等,形成各级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确保人才工作压茬推进、精准发力、稳步提升。突出政治有效吸纳。坚持把党员干部培养成振兴乡村的人才,把乡村振兴的人才发展为党员干部的“双向培养”工作思路,不断优化完善人才工作制度。先后有40多名来县和返乡投资创业的优秀企业管理人才被推选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提供参政议政、建言发声的舞台;全面制定教育、科技、人才未来一三五年行动计划,实施“引凤回巢”行动,畅通本县在外人才回引渠道,制定教师队伍、科技人才计划,释放人才“虹吸效应”。强化政治引领用才。深入开展人才基层行专题活动,发挥组织部门“人才之家”的纽带作用,加强各领域人才队伍政治理论培训,引导人才队伍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民生服务、社会治理、教育文化、乡村振兴等重大工作中贡献才智、发挥作用,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增强人才的获得感、归属感、荣誉感。
构筑引才聚才洼地,栽好“梧桐树”。实施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凝聚人才近悦远来。盘活编制管理。采取“县编乡用”方案推进县直单位编制资源向乡镇倾斜,实行乡镇编制“专编专用”,向乡镇下划编制,激活人才引领基层治理活力。换届期间,吸纳招揽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土大学毕业生到村“两委”班子;加大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招录力度,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力。大兴调查研究。加大对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专项工作的调研,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促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融汇、同向发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引深专题活动。先后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聚焦六新服务奉献天镇县三晋英才在行动”“我为群众办实事——专家人才基层行”等人才专题活动,去年先后共组织开展专家人才基层行9场,参加活动专家37人,服务群众1200余人,受到群众的普遍好评和热烈欢迎。
强势推进省校合作,激活“新引擎”。全面推进省校合作“12大基地建设”,落地一批“天镇品牌”“天镇经验”,培养一批“田专家”“土秀才”。扩大技能人才培养。依托人社部结对帮扶天镇县优势,擦亮“天镇保姆”金字招牌,联合北京开放大学开发家政服务“2266”行业模式,共建特色课程,去年完成线上培训103人;着力打造“北方好焊”天镇劳务品牌,注册“北方好焊”商标,借力国家和省级焊工技能大师资源,已开展培训三期,参训人员183人,实现就业180人,全面提高就业率。发挥能源产业优势。密集对接山西省地勘局、中科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校长王焰新科研团队,落地干热岩地热资源预可行性勘查项目,建成高温地热资源科研示范试验电站投入使用,全面推进地热发电、温泉康养、县城供热、设施农业等全链条项目,形成“县校企”三方联动合作模式,全面推动科技优势、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转化。深化省校合作协议。对近两年已签订的省校合作协议进行全面盘点,建立台账、跟踪问效,在继续加强与中国政法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的同时,争取再新签约一批合作高校,进一步在干部培养、人才引进、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红色教育和国情教育等方面引深双方交流成果,打通人才供需两端,助力企业更好借助高校人才和智力集成优势,实现产业创新发展与人才强县的“同频共振”。
文/薛超
责编:孙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