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州区创新思路推进发展综述
云州区,一个典型的近郊农业区,被列入国家“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该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紧抓大同市城市建设东移和转型发展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思路、因势而谋,打响黄花、生态、火山“三张牌”,打造火山田园城、新型产业承载地、旅游休闲体验地、健康养老养生地、绿色农产品供给地“一城四地”。
产业顺、生态美、旅游兴、乡风好,发展亮点频现,贫困地区做出了一篇篇“富文章”。
这片富有灵气、充满生机的热土,发展环境日臻优化,发展潜力蓄势待发,犹如巨轮航海行稳致远。
特色产业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乡村要振兴,脱贫攻坚是前提,产业发展是重点。
2018年2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一篇《小黄花成了大气候》的文章,讲述了云州区发展黄花产业的故事。
6年时间,种植面积增加12万亩,产值增加2.6亿元,带动3.3万人脱贫。这是小黄花渐成大气候的见证。
黄花产业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动力何来?
云州区认准黄花独特优势,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全力扶持、做大做强。
政策倾斜是保障。新栽一亩黄花补贴500元,开设黄花种植保险,黄花种到哪机井打到哪,输入外地采摘工人,13家黄花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直接收购鲜黄花,使黄花种植、采摘、晾晒、销售等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干部帮扶为引领。区乡机关干部进农家门、上农家炕,为农民讲政策、算种植账,消除农民疑虑。
党员带头做示范。党员干部先干先试,涌现出张顺宝、白继跃等一批带头示范典型。
申报认证创品牌。通过了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通过了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验收,获得“2017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品牌效应显现,价格一路看好。
大帮扶带来产业大发展!云州区黄花产业正迈入绿色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轨道,前景十分诱人。
“没有产业支撑的扶贫是空中楼阁”。黄花作为精准脱贫的支柱产业,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了政策兜底外的贫困户至少人均一亩黄花的目标。
据测算,进入盛产期的黄花,亩均收入达万元以上,贫困人口稳步脱贫在望,乡村振兴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新型工业筑牢县域强盛根基
工业是县域强盛的根基,出路在转型升级。
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没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云州区经济如何发展?
大力实施“项目强区”战略,利用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境内扩区的优势,坚持共建共享、融合发展,走“工业园区化”的路子,引入新型产业,构建产业转型“孵化器”和“助推器”。
在全力服务好装备制造、医药工业、新能源新材料三大市级园区的同时,进一步规划、建设国家中小微企业示范园、晋北铁路物流园、公路物流园、空港物流园、纺织工业园、装配式钢结构绿色建筑集成产业园、航空产业园等新型产业园区,打造新型工业、现代物流产业带。
园区强则工业强。仅2017年,新建、续建项目51个,总投资达217亿元。特别是在争当“两个尖兵”上,持续扩大新能源产业,成功引入“一带一路”能源示范性工程——总装机规模100MW的全球首个熊猫光伏电站,实现一期50MW并网发电,配套引进大同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GW“超级领跑者”单晶硅组件落地建设,并积极推动西安隆基乐叶光伏扶贫集中电站项目、年度光伏扶贫村级电站项目、中广核马家梁10万千瓦风电场项目、北京国润天能5万千瓦峪口风电场项目建设,成为全市能源革命引跑者和能源转型排头兵。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江苏鸿银羊毛羊绒产业链基地项目落地,白登万龙滑雪场项目建成运营,通航产业园区及轻型飞机制造、大同瑞成装配式绿色建筑集成产业基地、北京联绿建筑垃圾资源一体化工厂等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勇做对外开放排头兵的尖兵。
持续造林积蓄有为生态优势
且看一张张喜人的“成绩单”:“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首个“国际健康养生地”、2017、2018年连续两届入选“百佳深呼吸小城”、首批“深呼吸小城十佳示范城市”……
成绩单的背后,是从上世纪80年代起,云州区咬定青山不放松,持续植树造林不间断。
继往开来,新一届区委锦上添花,坚持山上治本与身边增绿、生态林与经济林、单一树种与乔灌草混交、自然美化和打造景观“四个并重”的生态绿化总方针,高品位规划、高标准建设、多渠道投入,着力建设县城绿色屏障、生态园林集镇、花果飘香村庄、绿色道路长廊、生态旅游景区。
全区近年来共投入2.6亿元,造林20万亩。目前,林草覆盖率达到47%,已形成五个大的生态区,其中30万亩火山群、20万亩采凉山、10万亩落鹰山连片工程各1处,万亩以上的绿化工程10多处。
绿色生态环境不断拓展,成为塞上“天然氧吧”、“城市绿肺”和京津地区的绿色屏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化美化环境的同时,兼顾做好“有为生态”大文章,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建设理念,引导农民发展经济林,走出增收致富的生态产业新路。
聚乐乡种植哈密杏林3万多亩,搞起了杏花观赏游、杏园采摘游,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周士庄镇规划发展5.2万亩槟果林,去年种植槟果树8000亩。目前,全区成立扶贫造林合作社69个,吸收贫困人口1500人;优先聘用270名贫困群众当护林员,年人均工资10951元,实现了“一人护林、一家脱贫”;建设万亩火山采摘园、万亩采凉山采摘园和五千亩桑干采摘观光园,发展生态旅游。
火山旅游唱响全域旅游前奏
对于云州区来说,2012年12月注定值得铭记:大同火山群被国土资源部正式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同时被山西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被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山西省科普教育基地。
“三份喜报”,坚定了云州区打响“火山牌”的信心:一定要让“死火山”变成“活宝藏”
该区科学规划,顾眼前、利长远,走上了开发与保护并重并行之路。
“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先后在火山群景区举办了国际自行车赛、全国热气球赛、国际重型摩托车骑行巡游、火山帐篷音乐节、中外摄影名家聚焦火山群等活动10多次,并且多次参加旅游推介会、博览会、学术研讨会等,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今年“五一”期间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绿化火山群30万亩,建设50公里的“火山天路”旅游路,建成火山地质广场、火山观景台、火山地质公园临时博物馆。特别是聘请美国艾奕康环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对火山群进行概念性旅游规划设计,按照开展生态旅游、地质旅游、文化旅游,建设户外运动基地、养生休闲基地、特色农业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的思路开发和建设。
目前,东阁老村凤凰村落项目、黄家洼村精品酒店项目、下甘庄村主题小镇项目、双山飞行俱乐部项目、火山休闲农业项目等正在招商引资中。
如今,大同火山群已成为全市发展项目,去年对109国道到火山景区段主干道进行维修改造,并对道路两边85栋楼房进行立面整治,美化绿化了沿途环境;今年,市区直达火山景区的道路开建,通车后将进一步拉动沿线产业观光、民俗文化、名胜古迹等旅游项目。
随着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推进,云州区以火山游为引领正走向全域旅游。
弘扬美德培育乡村文明新风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产业、生态搞上去的同时,乡风文明也要跟上去,才能实现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该区领导充分认识到乡风文明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
区领导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农村党支部书记,不能只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更要抓好,这样才是称职的‘领头雁’。”
乡村要文明,自治、德治要抓好。积极倡导修订村规民约,乡乡确立示范村。各村围绕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问题,成立红白理事会,管理宴席标准、礼金数额,体现文明节俭,实现移风易俗;围绕村内环境卫生问题,推行大街小巷责任到户、门前屋后“三包”制,体现村民自主,实现干净整洁。
以德育人、以文化人,持续开展弘扬德孝廉文化活动,推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工程。目前,已建成2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公园,90%的农村建有善行义举榜、文化礼堂、文化街、新农民夜校等,文明新风尚初步形成。
乘风潮头立,扬帆正当时。
新时代、新征程,满载希望的云州区,正向着美丽富裕幸福的彼岸,奋力前进……
来源:大同日报 文/苑捷 丁忠山
责编:孙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