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的源泉、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人们的生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水,但在城市的发展中,“缺水”正在成为一个社会公共命题。
大同市是全国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前不久,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一组数据,全国657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城市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大同市赫然在列。
根据大同市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显示,大同市本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16.6立方米(按2000年人口计算),占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81立方米的83.1%,而只占全国人均占有量2700立方米的11.7%。究其原因,由于大同市地处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上,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分界线,历史上就是干旱少雨的地区,而且大同市又地处黄土高原北部,属于重度水土流失地区,地表涵养水源能力很差,降水量和蒸腾量大致相当,所以先天不足是大同市缺水的根本原因。再加上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大同市地下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再者,由于过去大同市唯煤独大的发展模式,煤炭开采造成的矿井排水,改变了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关系和局部地下水的流场和流向,打破了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导致城市水源得不到有效的补给。而且大同市作为传统的能源重化工业城市,水污染现象严重,形成了“缺水—污染—更缺水”的恶性循环现象。
水资源匮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而且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应当站出来破题,纾解用水的困难,量“水”而行呢?
怎样解决水的问题,成为了大同市发展十字路口上的一大命题。黄河水带来新希望。2009年2月,引黄工程的北干线大型调水工程开始施工,2011年9月,滚滚黄河水开始向口泉区、同煤集团、御东新区供水,当时每日3万立方米的供水量一下缓解了这些地方居民的用水困难,而且经过权威部门化验,黄河水经过净化处理,水质指标完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滚滚的黄河水开始滋润云中这片沃土。市供排水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没有黄河水的时候,大同市光是居民供水的日缺口就在3万立方米,如果遇上高峰期,就有将近5万立方米的的供水缺口。而现在不一样了,奔涌的黄河水经过“山重水复”,使得大同市的居民供水迎来了“柳暗花明”的改变,现在每天有将近9万立方米的黄河水输送到大同市,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大同市供水矛盾的突出问题。市水资源管理委员会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适应大同市总体发展规划的要求,大同市已经开展了《大同市城市规划区水资源配置规划》的编制工作,通过对地表水、引黄水、非传统水、地下水全方位供水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给大同市经济社会发展上了一个“水保险”。
城市发展的“水保险”已经有了,但还需要市民的戮力同心,保护好地下水资源,培养“节约用水光荣,浪费用水可耻”的用水氛围。
有水当思无水之苦,如若不然,那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虽然黄河水带来了城市发展的新希望,但若想想以前无水可用时的捉襟见肘,还需要市民积极地培养“节约用水光荣,浪费用水可耻”的良好氛围。市节约用水办公室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广大市民应当站在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上,强化节水意识,尽量缩短用水时间,尽量避免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做好日常节约用水,对发生在身边的用水浪费现象,要敢说敢管,互相监督,共同保护利用好水资源,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为城市发展上个“水保险”,那么对于缓解大同市的“发展之渴”将会大有裨益。
大同日报 闫昌
责编:韩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