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8日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同 > 服务三农服务三农

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

来源:大同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8/9 11:51:31

本报讯  日前,从市农委传来喜讯: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222元,增幅9.2%,排名全省第一,高出全省平均值0.8个百分点,超任务2.7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我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4个4工程”,抓实春耕夏播稳生产,强化政策引导调结构,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有进,持续向好。

——乡村振兴强势开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和《2018年行动计划》等文件,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安排乡村提质工程资金7.9亿元,截至6月中旬,全市铺开建设示范村102个;安排支农项目资金1.31亿元,重点对乡村振兴、“一带三区”建设、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农业供给侧改革和转型升级多方面予以保障,目前“一带三区”和10大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种植业生产态势良好。全市农作物播种475.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72.2万亩、经济作物72.4万亩、饲料作物30.7万亩,目前各类作物长势喜人。坚持稳粮优经扩饲,种植业结构持续优化,粮食作物、籽粒玉米分别调减16.4万亩和14万亩;新增饲料作物7.3万亩,新发展特色作物黄花2万亩、中药材3万亩、水果经济林1万亩,杂粮播种184.7万亩;发展有机旱作农业5万亩,推广杂粮渗水地膜穴播技术10万亩;新增设施农业1.2万亩,申报创建省级蔬菜标准园3个,上半年蔬菜播种66.3万亩,产量192万吨,产值40亿元。加快推进省级云州区黄花、广灵县食用菌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左云县沙棘特优区建设,并启动了市级产业园创建工作。大力认证“三品一标”产品,遴选产品110个,现已完成68个产品的环评、农产品检测,其余42个产品完成前期申报工作,近期开展环评。

——雁门关农牧交错带建设力度加大。市政府出台了建设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政策文件,稳步推进奶牛、生猪、草食畜三大产业聚集区建设。全市新增苜蓿基地5万亩;完成耕地种草54.6万亩;推进100家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现已开工80家,其中完工21家。阳高正大、广灵海高牧业、云冈天和牧业、云州峪口禽业、浑源泰源生10万头生猪等新扩建项目加快建设。上半年,全市牛饲养量37.4万头,同比持平;羊和家禽饲养量分别达447万只和794.4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2%和8%;生猪饲养量173.5万头,同比下降2%。

——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积极对接大企业、大龙头和大院大所,推进与北京首农、京东集团、德青源、金珠满江、华润五丰、天津弘羊等公司的洽谈合作。我市与京东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举行“大同好粮”品牌发布会,将依托京东“互联网+”资源,共建“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示范中心、“特色农产品”产业创新示范中心,打造“大同好粮”品牌。加强与“两院两所”(中国农科院及所属作科所、省农科院及所属高寒所)合作,分别签订合作协议,加快推动国家(大同)有机旱作农业创新中心项目落地实施。上半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51.3亿元,同比增长10.9%,其中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36.4亿元,同比增长18.3%。

——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持续发力。全面落实“五有”产业扶贫机制,6个贫困县344个贫困村都确立了主导产业、带动主体和合作经济组织。聚力攻坚深度贫困,天镇县发展红芸豆基地5万亩,每亩给予120元种植补贴和21元保险补贴,64个贫困村3480户贫困户受益。广灵县发展以“东方亮”谷子为主的优质杂粮基地17万亩,带动300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800元;扶持壮大食用菌产业,建设智能菇棚850栋,扩建4条菌包生产线及配套设施,可带动3000多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在大张高铁123公里沿线规划布局10万亩特色农业观光区,引导沿线19个乡镇68个行政村调优结构,发展特色作物,现已发展杏果2500亩、杂粮基地1.5万亩。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全力推进。广灵县涧西村、云冈区东韩岭村、灵丘县小寨村等6个省级美丽宜居乡村、5个特色文化村、2个集中连片创建区和9个农村公共浴室试点加快建设。市级投入2700万元重点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区,在全市高铁、高速公路、省道、长城及旅游沿线建设20个以上高标准美丽宜居乡村,目前自来水、卫生间、宽带、管网、电视户户通、市县有线电视节目接入“六入户”建设工程正加快推进。

来源:大同日报  /苑捷

责编:孙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