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同市南郊区大上项目推动产业转型纪实
春寒料峭,阳光明媚。大同市南郊区处处涌动着改革、发展春潮。载着全区人梦寐以求的企望,南郊人正以一股强劲的势头,通过大上项目推动着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月19日,“冬季行动”暨项目建设“双环行动”招商引资再结硕果。四个高精项目同日签约落地,为南郊区产业转型发展添注新的强劲动力。
去年,大同市南郊区项目建设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有创、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新上、续建各类重点项目162项,其中新上97项,续建65项,亿元以上95项。这些投资大、集聚力强、后劲足的项目,为助推南郊区传统优势产业升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规模、现代服务业上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稳中有进:举全力推动项目建设
为深入实施京津冀晋协同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大乌张长城金三角经济合作区,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孵化服务有限公司与大同市南郊区区委区政府共建合作协议,中关村山西首个孵化创新平台正式落户大同,中关村企业齐聚大同,共同打造京津冀晋、大乌张协同创新共同体。
“十三五”开局,南郊区委、区政府就对自身发展进行了全盘梳理。昔日产煤大区,今天怎能再闯一片新天地,再造一个新南郊?实现转型跨越究竟靠什么?这些问题一个个摆出来,结合南郊实际考虑,答案就是靠项目建设,靠大项目的领跑作用。区委、区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再梳理,确定了推进项目带动,实现工业振兴的新思路,引进大项目、服务大项目、打造大项目集群,举全区之力,让项目建设成为领跑转型跨越的强动力。去年,在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思路的同时,该区发挥区位、资源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发挥大企业优势,围绕循环经济上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推进产业集群化、布局园区化、产业品牌化。
煤炭产业一直是南郊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区里以塔山工业园区为平台,提升煤炭附加值,延长煤炭产业链。他们已将塔山工业园区列为重点打造的全省一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目前园区已形成了煤炭生产洗选加工及发运,电力建材、活性炭、粉煤灰、冶金等综合利用的产业集群。
电力是南郊区的主导产业。近年来,投资13.4亿元的国投2×13.5万千瓦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投资28亿元的同煤大唐2×3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使全区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800万千瓦。在加快推进全区热电联产项目的同时,他们还引进了一系列环保发电项目。总投资4.3亿元的大同富乔垃圾焚烧发电有限公司,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1000吨,每年可发电2亿千瓦时。电厂又配套建设了灰渣制砖厂和废水处理中心,实现了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彻底化处理,成为全市发展低碳节能环保产业的新亮点。
如果说煤电产业是项目建设的主导,那么商贸物流业为全区实现多元发展开辟了新空间。目前,该区共有各类大中型商贸市场50余个,年交易额40多亿元,成为晋北地区商贸物流强区。和泰商贸物流园区、庞大汽车园林文化广场、东信广场、温州商贸城、云中物流园区、王府井百货、百盛购物中心等商贸广场已经由分散走向集中,成为城南主要的商贸带。
进中有新:产业转型取得新成效
南郊经济发展困在发展畸形、一煤独大,长期以来,全区煤炭产业税收占到财政总收入的70%以上,非煤产业占比偏小。同时,传统产业大而不强,接替产业支撑不够,新兴产业发展不足。近年来,经济下行突出表现在煤炭行业的衰退,尤其是去年煤炭去产能、减产量,该区经济呈断崖式下跌,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出现负增长。惨痛的教训告诉他们,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为此,该区按照省委对深化改革的要求,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以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新的供给,引领新的需求,促进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着力破解产业结构不优、“一煤独大”的困局,破解经济增长缺乏项目支撑、动能支撑的困局,破解创新能力不足、竞争能力不强的困局。
去年以来,该区全力推动了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支持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大张高铁进展顺利;加快推进工业转型,采煤沉陷区高山-云冈片区5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一期工程建成并网发电,60万吨烯烃、2×66万千瓦坑口电厂二期低热值煤发电、国新能源大同液化调峰储备集散中心等项目正在建设中;稳步推进城郊型特色农业,牧同乳业、博润苑农业循环产业园等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增强;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万达广场、阳光车城项目主体完工。
同时,该区紧盯“一带一路”建设、环渤海合作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区域合作等重大战略布局,一批示范效应强、引领作用大的项目脱颖而出。
誉发车用地毯裁剪压制工厂项目,通过新型材料技术,实现了汽车地毯超强抗污、速干、环保、防滑、阻燃等超越汽车地毯行业的功能,项目总投资估算6075万元人民币,建设规模预计年生产120万套汽车地毯。
大同南郊50MW风电项目,一期投资4.3亿元人民币,建设内容为装机容量50MW,选GW115/2000型单机容量为2000kw风力发电机组25台,配套建设升压站一座。
2017年,全区计划新上、续建各类重点项目82项,总投资609.6亿元,年内计划投资109.6亿元。其中新上50项,续建32项;一产24项,二产23项,三产35项;亿元以上46项。
新中透绿:文化旅游项目风生水起
不久前,一支来自宝岛台湾的山地自行车队伍在大同市南郊区古店镇亮马台运动休闲主题公园体验了山地自行车丘陵林间赛道。独特的砂石、大石块路面和亮马台的亮丽风采令台湾客人赞不绝口:“这里真是天然氧吧、运动福地!”
去年9月24日、25日,2016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中国大同亮马台站将在这里举行。“通过举办自行车赛这一窗口,古店镇的社会发展状况、人文与自然景观都将逐一展现给全国人民”,古店镇党委书记郭恒勇介绍,“未来的古店镇,春有花海、夏有松涛、秋观山色、冬赏雪景,不仅能呼吸新鲜空气,还能享受运动快乐,体验放松身心的慢生活。”
古店镇瞄准旅游业的兴旺前景,充分发挥大西山生态绿化优势,融合体育竞技和休闲娱乐的生态发展模式,开发建设了亮马台运动休闲主题公园,着力打造运动休闲福地。公园占地3万亩,有桃花、杏花等8座景观山,并建成国际专业赛道2条、业余赛道3条、小轮车赛场1个,还将引进滑雪场、上山缆车和摩托车越野赛道、攀岩场等一系列运动休闲项目。
南郊区着力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围绕增加游客、增加收入、增加美誉度三大目标,进一步完善魏都水上乐园、方特欢乐世界、大西山生态旅游观光园,加快建设鲁班窑、杨家窑旅游温泉度假村等旅游项目,并依托云冈景区,整合区内各类旅游资源,开辟旅游精品线路,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同时,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加大生态绿化力度,启动实施大同市西部绿色屏障建设工程。积极推动“两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十里河入御河交汇处生态湿地工程和甘河河道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逐步改善全区生态环境,以此招揽游客,吸引游人。
服务创新:入企服务“加减法”获称赞
“入企服务小组为我们捋清了大气污染专项治理技术改造项目奖励资金的申请流程,提供了申报材料详细清单,让我们省了不少事啊,现在这笔奖励资金都快到账啦。”富乔垃圾焚烧发电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马江一见到记者就为入企服务小组点赞。
南郊区享受到入企服务小组“私人定制”服务的企业可不止这一家。金盛豪达炭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出口业务为主的企业,产品研发实力雄厚,拥有发明专利1项,希望申报高新企业。得知这一讯息后,入企服务小组与区科技局联系,帮助企业完成了申报。光华活性炭有限责任公司在企业调查中上报了因回款周期长流动资金短缺、行业内恶意竞争亟待规范等问题,入企干部在讲解了银行贷款政策,并协调银行与企业对接洽谈,同时多方协调,力促成立大同市活性炭商会,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南郊区花大力气、下硬功夫解决项目建设“不落实”和“落实难”的问题,真正形成“不按制度办事就用制度办人”的机制。对所有引进项目重新进行梳理,实行全程跟踪服务。特别是对新引进的项目,加大服务力度,主动帮助协调解决难题,确保项目早日落地生根。
在干部入企服务工作中,该区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解企业之所忧,不断提升服务效能,主动深入一线,接地气、探实情、把脉搏,梳理总结出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各类困难和问题4大项60多个,并建立台账、细化分类、归口帮扶、疏导解决。同时,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规范涉企收费,为企业减负松绑,激发企业活力和发展动力。不仅让企业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更为区域经济发展架起了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桥梁,用足政策,为企业壮大助力。
据悉,去年以来,该区共发放政策汇编、宣传资料1000多份,累计咨询、讲解政策90多次,帮助企业“零距离”了解掌握政策,用好用足政策,释放政策红利,提振企业的发展信心。
引来了金凤凰,就需要好环境。区里围绕打造项目建设环境做足了文章。区财政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出台多项具体扶持补贴激励政策,解决项目建设的资金、技术难题。对重点项目,区委书记、区长定期组织听汇报,现场办公。各职能部门集约办公,简化项目办理流程,用最短的时间为项目建设提供服务。
不尽春潮滚滚来。大思路、大手笔、大项目、大建设、大储备,让大同市南郊区这片穹窿大地充满了发展的后劲和希望。展望未来,一批批项目的建设和建成必将转化为南郊加快发展振兴的动力源,助推南郊实现新的更大的跨越。
来源:山西经济网 文:杨晓明 孙明月
责编:孙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