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谷飄香,風光獨好。今日,太原市晉源區北大寺村300畝稻田內,一輛收割機來回穿梭在金燦燦的稻田里開鐮收割。20多位莊稼把式分守在稻田間照應,不時扛著一袋袋沉甸甸的稻谷往外運送,一派喜獲豐收的繁忙景象。根據晉源區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至今該區晉祠大米复產面積已接近3000畝,今年最高畝產預計可達1300余斤。其中,繼北大寺村、王郭村等复產的基礎上,今年東莊村、長巷村等又新增種植近1000畝晉祠大米。
當日上午,在晉源區北大寺村,望著金燦燦的稻谷,豐收的喜悅掛在了64歲的莊稼漢李全生的臉上。李全生是北大寺村共計300畝稻田的“保姆”管理員。從開春的插秧季到此時的收割季,他從早到晚守著稻田,“喂”它們水、封堵開縫隙的灌溉壩口、查看水稻的異常情況。對於晉祠大米,他似乎有說不完的話。他說,晉祠大米同天津小站米一起並稱為“北米之最”。晉祠的水好,黑土地十分肥沃,稻田的生長環境好,大米的質量自然好。晉祠大米的特點是顆粒大而飽滿,質色稍褐而透明,素有七蒸不爛之說,意思就是大米熱七次都不會发黏,吃起來香甜可口。
去年,北大寺村的水稻收割於10月13日開始,300畝地收割了30萬斤大米。今年收割水稻相對推後了十多天的時間,主要是因為恰逢閏九月,氣候相比往年同期溫暖,天公作美、水稻的積溫充足、光合作用強、長勢旺盛,最高畝產預計可達1300余斤,相比去年收獲30萬斤大米,預計只多不少。
北大寺村的大寺荷風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表示,該村完成收割需要大約半個月時間,在此期間,每天收割的稻谷,都要在稻谷場進行晾曬,晾曬好的稻谷裝入袋子中統一存入糧庫、統一出售。除了北大寺村外,晉源區晉祠鎮所屬的晉祠大米產地的村莊也陸續開始收割稻谷。
晉祠大米種植曆史悠久,因晉祠泉水澆灌而名,更有“北米之最”“皇家貢品”的美譽,吃起來“晉祠大米香噴噴、肉筋筋”。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由於環境、水源、土地等原因,晉祠大米瀕臨絕跡,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近年來,晉源區在晉祠鎮王郭村、北大寺村、南大寺村相繼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先後恢复試種晉祠大米。截至2013年年底,晉祠大米種植已近2000畝,當年最高畝產已達1300余斤,口感品質接近過去的原汁原味,晉祠大米重獲新生。與此同時,晉祠農場王郭村的千畝稻田基地,已實現了插秧、收割的機械化作業。
據晉源區政府工作人員介紹,今年初,該區提出治理蘆葦灘、恢复水稻田,將晉祠大米复產面積擴大為近3000畝。复種晉祠大米的消息重燃起村民的信心,東莊村、長巷村等村民,在撂荒的蘆葦灘上割掉了蘆葦草、栽種了水稻。
此外,在今年晉源區政府工作報告中,針對晉祠大米還特別要求,提升現有近3000畝晉祠水稻品質,重振“晉祠大米”品牌。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