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媒体看太原 > 省级媒体省级媒体

一路向西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4/1/20 17:13:28

    在太原并州路与双塔寺街的十字路口,有两个标志性的单位: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和山西省人民医院。每天上午,双塔寺街车多路堵,是因为看病的人多;每天中午在外面吃饭的人多,吃饭的地儿也多。这是街上的两景。以前从十字路口沿山西日报花园大酒店往南,排列着一排小餐馆,每天几乎顾客盈门。

    今年太原进行城市道路改造,并州路首当其冲。花园大酒店拆了,往南的小门面也拆了。原来在这一区域的消费群体要解决用餐问题,就要从十字路口走,一路向西。

大众消费:需求永不变

特色餐馆走进消费者,需要自己的品牌

    山西人好吃面,素炒、肉炒的刀削面自然是最爱,打卤面更具太原特色。

    在双塔西街,吃打卤面有几个去处。

    最有特色的是永兴打卤面。到这里吃打卤面,记者尝试过两种方法。一是步行。下午下班后,六点半从报社出发,一路快走,40分钟进门,点上两个凉菜拼盘,一碗打卤面,15分钟解决战斗,40-50分钟步行回到报社。二是骑公共自行车,从十字路口向西,一路下坡,不费多少力气,15分钟可到目的地。另一家是国强打卤面。记者与同事去过一次后就喜欢上了这里。有个周末的下午,与妻子路过体育西路,想起了这个门面,准备去吃晚饭。结果找到门面后被告知,只卖中午一顿。这家打卤面碗大量足,天气暖和的时候,在门口支个大锅煮面,那阵势,与过去农村过事时吃早餐的情形毫无二致。门口露天的桌子摆了一排,客人们大多选择在门外吃,每煮好一锅,服务员就喊号,几个大碗,几个小碗,自己端。店里有拌好的凉菜,客人自己去拼。热菜也炒,但远不如打卤面正宗。再有一家就是察院后的打卤面。这里的木炭火锅也不错。

    吃饺子也有几个选择。原来在十字路口的大馅饺子,五寨特色的黑肉烩菜,因为修路迁址体育馆附近了。绿岛海鲜饺子在双塔西街已经有些年头了。京都饺子二部从建设路的一部扩张到双塔西街。二楼临窗的一排小长方桌为三两个人的聚餐提供了惬意的环境,如果是晚餐,灯火辉煌的双塔西街尽收眼底。要到了冬至,这地方可就人满为患了,有提前预订来吃饭的,有不预约盲目前来吃饺子的,还有来买生饺子的。与这种火爆可以一拼的是梅家焖面的翻台率,经常是一进门就碰见熟人了,或者吃着吃着就看见同事进来了。

    八千里酒楼三层的散座比京都饺子就更胜一筹了。同样是临窗的座位,这里是大沙发,两两相对,坐4个人大气又宽松。

    与这些颇有人气的就餐店面相比,双塔西街也有几处稍高端的饭店,动辄要收取10%或8%的服务费,就不是大众消费所青睐的了。相信在目前的消费环境下,“门可罗雀”将一步步走向他们,这些消费场所的大门面向普通消费者,也许是个时间问题。

性价比:各家餐馆各不同

消费者都在盘算是否划算

    民以食为天。大众消费,是许多经营者关注的基本群体。青年路南口的郭记红饭店是个小门脸,这里的一日三餐早饭最有名。早上来这里就餐的人川流不息。顾客先买票后就餐。经常有的客人在这里吃了,还要给家人带。有一次,记者碰到个熟人,是从迎泽公园东门附近过来吃饭的,还有坐着公交车过来的。这家的早餐在双塔西街上是个响当当的品牌,掌门人是个80多岁的老太太。郭记红的两侧也卖早点,客人吃饭的情形就有天壤之别了。

    大众消费,追求的是客流量,而客流量是回头客带来的。靠什么吸引回头客?特色。也就是消费者眼中的物美价廉,既能让自己的腰包承受得起,还要有个性化的享受。郭记红和永兴打卤面在双塔西街都独具特色,正因如此,来这里就餐的人,多以家庭为单位,三三两两,或者几个发小,若干同事,些许同学、朋友。经常因为没座位,客人被拼桌,虽然心有微词,却也吃得快意。客人起身,年轻小姑娘服务员收拾餐桌手脚麻利,因为已经有客人站着等入座了。梅家焖面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小本经营,大众消费。从经营者来说,在营造自身的特色,光大自己的品牌,谁拥有客人,谁就把握成功。从客人的角度来说,去哪里吃饭,他们心里盘算性价比。也就是说,客人花同样的钱,需要考虑在哪里得到的饭菜及服务好,他们自然选择性价比高的。对于中小经营者来说,为客人提供高性价比,在服务上做文章是基本的,关键是在饭菜品种的设定、质量的提升上下功夫。客人进门消费,一是要吃饱,二是吃得好。性价比就是最重要的参照。前面提到的在消费者眼里上档次的饭店,其实性价比是不高的。如果不是打公款消费的主意,这种经营模式的路子将越走越窄。试想,10%的服务费,以1000元左右的消费标准看,已经相当于再添三四个菜了。一盘水果,结账算你128元。再说酒水,贵得离奇。饭店一瓶酒的钱,可以在专卖店或超市买到一瓶半甚至更多。过去一些饭店禁止顾客自带酒水,但这种霸王条约是没有其存在土壤的。而有的饭店在大厅告示消费者,本店销售平价酒,这远比禁止自带酒水来得温馨。消费者眼里有一杆秤,这“秤砣”就是“性价比”。

一叶知秋:个性化品牌瓜分市场

一街一产业,产业互相联

    大众消费的形式,也决定了聚餐的内容。按照传统的消费习惯,出去吃饭,或大或小都有着某种意义,吃饭时喝酒是少不了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到星期天,记者夫妻相约妻姐、连襟去看望丈母娘、老丈人。中午的饭桌上,肯定有一瓶太原高粱白,岳父小酌几杯,也就一两的量,剩下的二一添做五,两个女婿谁也不替谁,各扫门前雪。后来又换成了特制高粱白。那个年代,高粱白是一道流动的风景。其时,十字路口的四季春还是这一片为数不多的饭店,在这里吃饭喝高粱白也是客人们的不二选择。

    太原高粱白,享有“中华老字号”的殊荣,是中国高粱白酒第一品牌,也是太原食品工业的骄傲。1998年山西的“假酒”案让太原高粱白受到重创,多年铺占的省外市场“清零”。近年来,生产厂家坚持“低档产品占市场,中档产品创效益,高档产品树形象”,打造了五大商标品牌,开发出上百种新产品。但在太原,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百姓的餐桌上,能看到的太原高粱白确实少了。这100多个产品也是记者从网上搜到的。

    低端产品的品牌化是白酒行业细分消费群体、占有消费市场的发展方向。记者没有研究过生产企业的成本构成,但有一个疑问,低端产品就不挣钱、没利润吗?为什么产品的本地化会走进死胡同?

    还是在双塔西街上,在那些大众消费场所,记者也有新的发现。

    一是消费者很少选择汾酒10年陈酿了。怕喝到仿冒酒,饭店里的不保险,烟酒店里的也不保险,从众心理,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作为本地品牌,汾酒的低端产品面临着尴尬。

    二是个性化品牌在瓜分市场。盯着“山西白酒第二强”的汾阳王就是个例子。一份资料说,汾阳王已经占有了太原中低档酒60%的市场份额。一次,几个同学小聚,有人提议,喝汾阳王吧。结果就那几十块钱的汾阳王让人心动,甚至有人说,这个比汾酒10年陈酿性价比高。前几天,单位几个年轻人下午下班了,临时动议,出去吃饭吧。信步往西,路过一个衡水老白干专卖店,顺手掂了瓶40块钱左右的酒,虽说不现“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的奇观,却也体会到了 “醇香清雅、甘冽丰柔”的地方特色。

    一条街,演绎一种风景。在互动的风景中,我们看到了许多。



本报记者 崔新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