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媒体看太原 > 省级媒体省级媒体

聚焦太原“城改”:廉洁才发展 廉洁促发展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5/8/13 9:12:33

11年,仅有3个城中村完成改造,是什么在阻滞进程;5年,要让170个城中村浴火重生,又何以如此自信?

以廉破题,难题迎刃而解——城中村拆除量半年超六成,其间无一相关上访或案件发生;反腐疾行,成效立竿见影——上半年,太原GDP同比增长8.5%,摆脱低速徘徊,实现好中趋稳。

去年10月,甫到山西任书记的王儒林,第二个调研点便是太原,一针见血直指城中村问题。今年7月,他带着相同主题再次赴并,对太原的廉洁发展予以肯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反腐并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反而有利于经济发展持续健康。”

太原城中村改造的范本意义在于:发展必须廉洁,半年来的成绩单已经证明;廉洁促进发展,惠及长远的蓝图还在继续推进。

腐败羁绊发展无为丧失良机

城中村乱象就是一盘错失先手、复杂艰巨的残局,必须拿出舍我其谁、背水一战的勇气

长风商务区,一桥飞架,广厦万千,商务气息与国际风范彰显;汾河之滨,20多公里游园如一幅画卷,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辉映……改革开放30多年,太原城市框架和功能在不断延伸。

但霓虹背后,浮华之下,难掩另一幅面孔。不远处,整洁宽阔的环路清晰可见,而此处道路崎岖,垃圾满地,污水横流。这就是占地1/3,近百万人居住的城中村。

截然两重天,恍如两世界,是什么造成了“面子”与“里子”的悬殊差异?

去年10月,王儒林书记的调研,让城中村问题更加清晰地浮出水面。他指出,作为省会城市,城中村呈现脏乱差的状态,其根本原因是市、区党委政府及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没有尽到责任,反映出一些干部存在“为官不易”思想和“为官不为”行为。

城中村乱象充分说明,腐败让群众失去了信任!

小店区红寺村原村委会主任,通过宴请村民、发放红包,拉票贿选。整个过程公开进行3个月之久,但村党支部却视而不见。花钱贿选、管理混乱、账务不清……监督不力,劣迹频频,群众怎不寒心。

但过去,一些投机钻营的“村官”,偏偏就能上任。他们视权力为投资,眼睛盯的是“肥缺”,心中早已忘记服务。据统计,太原近3年的农村信访举报中,城中村占比26.7%,腐败的干部群众难容。

城中村乱象充分说明,腐败导致不作为、乱作为!

不是缺钱,不是缺人!而是干部缺“为”、宗旨意识缺“位”。大多数城中村有令人称羡的收入。万柏林区南上庄村,年收入700多万元,环卫岗位79个、年支出160万元。如此“豪华配置”仍扫不干净一个村。

管理缺位,社会如何安全稳定。城中村27万多间房屋用于租赁,49万外来常住人口聚居于此。非法经营、黄赌毒滋生、盗抢时有发生,无论是世代居住于此的群众,还是城市拼搏的漂泊一族,都难安心。

城中村乱象充分说明,腐败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小产权房就是典型例证。城中村干部与开发商以此形成利益共同体,换来的是城市的畸形发展,换来的是个别人的非法积累。此前,太原小产权房涉及142个城中村、385个项目,面积1800多万平方米。明知非法,无人过问;越盖越多,却不叫停。背后无疑是腐败作祟,利益输送。

城中村乱象充分说明,腐败使政治生态严重受损!

城中村不仅腐败个案增多,而且窝案、串案频频发生。有的村干部通过挪用侵占、虚报冒领等手段贪污集体资金;有的村干部以金钱铺路,编织关系网,寻求保护伞,拉拢腐蚀了一大批领导干部。

近3年,太原市立案查处城中村违纪违法案件299件,占全市案件总数的近两成。亲贤村一度是太原“城中村”改造的典型,去年仅该村一案,就牵涉到包括市人大副主任在内的8名领导干部。城中村腐败侵蚀干部如此“高能”,令人咋舌。

腐败严重阻碍太原发展,历史责任不能再继续推卸。

太原早有率先三晋、比肩中原的愿望;更欲放眼全球,构筑国际大都市之梦。但全市173个城中村,面积191平方公里,是规划区面积的1/3,无论数量、面积、占比,全国省会城市绝无仅有。腐败不除,壮志难酬。城中村如错综交织的道道疤痕,将太原的发展裹胁其中,迈不过这个坎,一切愿景成空。

迷茫徘徊的太原终于觉醒:腐败让该干的事没干成,打开僵局必须用廉洁发展这把钥匙。

强力推进反腐城改因势而动

城中村问题是一个绕不开、躲不过的坎,爬坡过坎、闯关前行贵在立说立行

千年龙城陷入沉思,市委、市政府班子深受震动。历时数月,《太原城中村调研报告》出炉,这是一份自揭疮疤,自我否定,自我鞭策的文稿。

环境杂乱差、私搭乱建多、公共服务缺……贴在城中村身上的标签挥之不去的原因何在?既有城乡二元体制、历史成因积累等共性原因,更有源于自身的主观因素。

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吴政隆毫不避讳地指出,非法利益驱使,干部为官不为、为官乱为,个别干部贪污腐败,是城中村量大面广、改造滞后、乱象滋生的重要原因。

一场反腐风暴在城中村改造之前先行。

市委常委会安排部署、市纪委组织检察、公安、审计等多部门180余人联合推进,力度之大史无前例。仅今年上半年,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城中村”案件171件、处分143人,其中村党支书、村委会主任51人,重处分47人,移送司法机关34人,高压反腐态势在全市形成。  不作为、乱作为的村干部绝不能用。基层组织凝聚力不强、干部队伍素质不高、党员模范作用不够、干群矛盾突出,这样软弱无力的村“两委”,扛不起城中村改造的重任。

去年底,恰逢村“两委”换届,太原市抓住了有利契机。有污点、没能力者群众不信、组织不用,97%的城中村完成干部“换血”。一批能力强、作风硬的村干部走上前台,一批能战斗的基层组织挺在一线。

反腐给了太原合力。廉洁发展挺在前面,党员干部冲在一线,城中村改造局面为之一新。目前,各部门几乎全部投身城中村,包括工青妇等都主动请缨,包村包户。正如太原市市长耿彦波所说,各级党委、政府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地上;数千名干部奋战在最前沿,合力在一线形成,方法在一线创造,难点在一线破解。

反腐给了太原底气。今年3月,城中村改造在6城区同时启动。有了过硬的干部,就敢挑最硬的骨头啃。“像解放太原攻打牛驼寨这个制高点一样,从最关键、最紧迫、最困难的环内46个城中村开始,攻坚克难,决战决胜,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反腐给了太原效率。与过去11年改造建设3个城中村相比,拆迁速度不可同日而语。拆迁被喻为“天下第一难事”,但方法对路万事皆易。目前,太原本年度城中村改造任务中,拆迁量已完成65%,29个村已基本或接近完成整村拆除任务,34个村启动了回迁安置房建设,完成投资381亿元。更关键的是,其间没有发现一起违法违规事件。

晋源区木厂头村改造前年启动,但因前任村干部的腐败而难以推进。今年4月,区委、区政府及时查处问题,根据群众意愿对“两委”班子进行调整。新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吉生说:“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政策拆到底。村里事项不论大小全部公开,不给腐败留缺口。”正是因为反腐这把利剑的保障,木厂头从一个“最让人头疼的村”变成了今年全市改造的先进村。

赢得发展空间利益回归本位

城中村改造就是一场矫枉取直、面向未来的博弈,廉洁换来的是群众的长远利益、发展的健康持续

反腐不影响发展,反腐会促进发展。因为强力反腐,太原集齐了健康持续发展的种种要素。

强力反腐,遏制利益短视,维护群众利益,赢得了群众信任。

私搭乱建,貌似有眼前收益,但往往会带来血的教训。“握手楼”“一线天”“吐舌头”比比皆是,以此牟利无异火中取栗。去年9月,小店区坞城村自建房倒塌事件警钟犹鸣,5人死亡十数人受伤,这样的短视利益争来何用?

城中村改造,就是要遏制不安全的利益,给群众长远期许。后北屯村村民李满生,开始对拆迁想不通,因为他将每年失去20多万元的房租收益。“一算账,改造后能获得2000多平方米小区楼房,收入更稳定,超过预期”。能换来长远收益的城中村改造,群众自然乐意。

强力反腐,打掉潜规则,立起硬规矩,保障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通过城中村改造,新建小产权房坚决叫停,已有的该拆则拆,宜用则用,困扰已久又无从下手的问题将成过去。房地产市场秩序回归正常,安全隐患、不稳定因素随之化解,由此也为良性发展换来空间。

参与城中村改造的开发商最有感触。金玉房地产项目经理王月峰说:“原先办理一个规划手续最少四五个月。现在集中审批,一站搞定,半个月就能办成。”为什么恒大、保利等众多知名房地产商,踊跃参与城中村改造,因不再需要权钱交易,一切按市场规律办事。

强力反腐,重塑“三个形象”,修复政治生态,干部有担当敢作为。

城中村改造就是干部的练兵场、试金石。包村包户干部,面对群众的不配合、不理解,少则十几次,多则几十次上门入户。吃过太多闭门羹,听过太多难听话,付出的是精力和汗水,积累的是解决问题和推动发展的能力。万柏林区兴华街道党工委书记梁红根说:“连拆迁都能拿下的干部,干其他工作同样能行。”

先后三任市委书记,连续三任市公安局长落马,众多干部被查,全国省会城市中罕见。太原将城中村改造作为重塑“三个形象”的着力点,重塑市委班子新形象、重塑干部队伍新形象、重塑改革发展稳定新形象,就是在为发展拓宽空间、积蓄实力。

强力反腐,优化审批,提升效能,形成保障发展的制度体系。

由村务公开入手,在原先52项公开事项的基础上,具体细化为110项,实现市、县、街、村四级无缝对接;对审批体制机制进行创新,实行部门联审并审,一口进出、一站式办理。

在城中村改造中形成的提前介入、主动服务模式,正在推而广之,为越来越多的部门采用。义井街道义井社区党支部书记韩生茂认为:“城中村改造经验,为其他工作提供了范例,将对太原的改革发展产生深远意义。”

城中村改造让整座城市充满活力,愿景可期。

在后北屯村委会的墙壁上,一张效果图熠熠生辉。村民张志宏讲述着后北屯的新生:20万平方米商业综合体、220万平方米高档住宅区、10万平方米商务办公,幼儿园、小学、中学俱全,海尔、华宇等国内知名企业将要入驻。他相信,自己的村子将成为太原的一张新名片。

小河满,大河溢。如后北屯一样的城中村们,盘活了太原海量的投资。据测算,170个城中村改造,总建筑量达1.5亿平方米,包括基础设施在内,总投资将达5400多亿元。而且,城中村全部改造完成后,可储备土地44平方公里,为城市赢得了继续发展的潜力和空间。

太原的产业结构也将从中获益。城中村改造完成之后,全市的高端商务、科技研发、总部经济、电子商务、楼宇经济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将重新布局,从而发展新型业态,提高产业层次。城中村改造,也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发动机”和“推进器”。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