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媒体看太原 > 最新信息最新信息

晋阳自古国际范儿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孙轶琼 发布时间:2015/12/22 9:23:00


名称:东罗马金币时代:唐代质地:金细节:最大径2.4厘米,最小径2.3厘米,重3.3克



名称:青瓷酒壶时代:唐代质地:青瓷细节:高17厘米,腹径12厘米,贴塑人物高5.5—6厘米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太原称为晋阳,那时,南北融合,不同种族、不同文化在这里交汇。到盛唐时代,国运昌隆,晋阳成为中原大地的交通枢纽,与洛阳、长安并称盛唐三大都城。从太原出土的北齐娄睿、徐显秀墓、隋虞弘墓和大量的唐墓及随葬品就不难看出,曾经有不少外国人在太原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和活动。今天,向大家展示的两件文物,就是唐代中西文化交融的见证。


  东罗马金币 唐朝的外币


    2001年6月,太祁高速公路晋源区段果树场施工过程中发现一座唐墓,由于铲车取土时该墓葬被严重破坏,墓室仅存东壁,在清理墓葬淤泥时,意外发现的一枚金币,成为该墓仅存的一件遗物。殊不知,这枚金币,见证了1400年前中西外交的那段风云。

   据曾参与过墓室考古工作的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裴静蓉介绍,金币置于棺床东北角,呈不规则圆形,最大径2.4厘米,最小径2.3厘米,重3.3克。正面有一大一小半身人像两个。两人像均身披甲袍,头戴王冠,冠上有十字架,显然不是中国人的长相和装扮。要是再仔细看,左侧人像较大,留着大胡子,右侧人像较小,颔下无须,两个王冠的空隙处有一个十字架。看上去和扑克牌上的老k图案很相似。据了解,这枚出土的金币图形与东罗马希拉克略(610-641年)所铸金币相同,其上人像就是希拉克略本人和他的儿子君士坦丁。

   这枚金币怎么会跨越近6000公里来到太原呢?这不得不说说当时的国际格局。东罗马又称拜占庭,历经10个王朝,有107位皇帝被加冕,其钱币种类繁多,有金、银、铜及合金多种。中国发现的东罗马钱币均为金币,且时代较早,大约相当于中国北魏至隋唐时期,明确为出土品的不足百枚。希拉克略登基称帝的时间与唐朝早期相当。那时,新兴的阿拉伯帝国已占领了拜占庭在亚洲和非洲的大片领土,而唐朝通过与突厥的战争,在中亚地区取得了极高的威望,处于两大帝国之间的希拉克略,想通过丝绸之路北道向中国遣使,建立外交关系,联手遏制阿拉伯帝国。由此看来,东罗马金币流入中国甚至太原,是很正常的事情。

   迄今为止,这块希拉克略东罗马金币是太原出土的唯一一枚(同类金币1970年在陕西何家村窑藏出土1枚)。那么,墓主人到底是什么身份,是顺着丝绸之路而来的东罗马商人,还是希拉克略派到中国的使者?

   鉴于该墓葬没有出土墓志,所以墓主人的身份成谜,但从这枚随葬的东罗马金币来说,此人非富即贵,在当时应该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不过,你要说墓主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这也不好确认,因为当时的晋阳城商旅云集,对外贸易往来频繁,在晋阳城做生意、生活的外国人比比皆是。墓主人珍藏的这枚金币,可能是与外国友人交往过程中得到的赠品,也可能是好友赠送的礼物,作为生前喜好之物,死后带入墓内,尘封于地下。但“是金子终究都会闪光”,机缘巧合,经考古人员精心清理,连同墓主人的故事一起重见天日。看似一枚小小的金币,却折射出诸多的信息。

   要说这东罗马金币在唐朝价值几许,还真有史料记载过,说一胡商用两枚金币加两枚银币买了一名男性奴隶,又用一枚金币购买了一卷精致地毯;一个粟特商人,用金币加米酒收购了成批成捆的丝绸,运往中亚撒马尔罕……黄灿灿的金币,在任何地方、任何朝代,都是硬通货,值钱得很。


  唐青瓷酒壶 壶上堆饰看玄机


    胡人,在秦汉以后通常是对北方和西方非汉人游牧民族的一种称谓,在北朝隋唐之际,多特指西域一带的异国人或民族。这一时期的太原,这类“胡人”元素文物出土较多,如胡人佣、胡人壁画等。今天呈现给大家的是一把青瓷酒壶,1999年出土于晋源西镇村唐代墓葬中。

   此壶形制与唐代中原的一般酒壶没有多大区别,但壶上堆饰的几个胡人造型却非同小可。正面有一位老者,高鼻梁,穿着长袍服装,戴着三角胡人帽,双手握着长笛在演奏;另一侧是位健壮男子,左肩袒露,巾带翻飞,四肢舞动,身体呈“S”形,俨然一副闻乐起舞的状态;背面一中年男子宽脸、大鼻、厚唇,手里拿着一副胡板,双脚“一”字形站立,应是一位演奏家。隋唐时代,胡人伎乐歌舞是装饰造型的主流题材之一,这件附加了典型“胡风”的中原酒器,不仅反映出万国来朝、歌舞升平的盛唐景象,也能反映出当时晋阳也是不少胡人聚居的“家”。

   唐时代的胡人大多指的是粟特人,其时多以通商的面貌出现,但是最开始进入中国时,与唐代社会格格不入,他们信仰火袄教,婚丧嫁娶的习俗也与唐朝人不同。胡人最开始在唐朝的中原土地上生活时是封闭的,而在中国人眼中,这些高鼻梁、厚嘴唇的家伙看上去很凶横,难以接触。那为何粟特人会留在中国呢?说白了,还是因为唐朝时中国富足,相比中亚而言,人们生活安逸和谐、物资丰盛,而且因为丝绸之路的缘故,中国与世界的交融密切,所以大批的粟特人留恋唐之富庶,乐不思蜀,不愿“还蕃”。

   对于行业专家来说,最让他们惊喜的是酒壶上的胡人舞蹈,因为那是著名的“胡旋舞”。

   胡旋舞是啥?听说过安禄山吧?据说他见到唐玄宗后,跳起了胡旋舞,330斤的大汉疾如风焉。酒壶上的舞者,以快速轻捷的旋转动作为主要表现内容,配以节奏明快的胡板、胡笛,演奏者神情专注投入,舞蹈者倾情演绎,全身上下扭动,脚下生风,小圆毯亦似在飞速旋转之中。这左旋右转、变化多姿的舞姿也为唐代诗人岑参提供了写作素材,他写道:“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

   这把酒壶究竟是谁的?它的主人是胡人还是汉人?因为出土资料的缺失,这已经无从考证,但是从其壶体为中原造型、纹饰为胡人的特征不难断定,这是一件中西文化交融的典型产物。也许是中原窑厂专为满足这些胡人民族习惯而生产的器具,也许是在中原的胡人向本地窑厂定制的酒具,不管怎样,都是民族融合、中外交融的代表性实物佐证。


  普查之星

    韩革(太原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

    三顾茅庐“敲”开行业外单位大门


    此次“一普”的范围,不仅包括文博系统,还包括行业外的企、事业单位,目的就是摸清国有库存的家底。不过,你打扫自己家可以,要是去别人家翻箱底,人家肯定不乐意。所以,此次对行业外单位进行普查,韩革操心,有时候为了敲开这些收藏单位的大门,免不了要遭遇冷眼,可还得苦口婆心地跟对方沟通。

   在业内,韩革的认真劲儿有口皆碑。作为太原市“一普”工作的带头人,她凡事讲究亲力亲为,难办的事她办,难沟通的活儿她做,就连太原市整体的数据审核、报送也是她的活儿。行业内彼此都理解,工作起来没什么障碍,但是去行业外普查,着实令人头疼。太原作为重工业城市,几处大型工业机械厂年代久远,且各有特色,若能把它们存的家底摸清,无疑是一件好事,不仅可填补文化、文物类的空白,也有利于树立企业文化。可是,外单位的负责人都有顾虑:你看上了我的好东西,是不是我就得交给文博系统?面对此情此景,韩革耐心讲解“一普”政策,表明只是登录而不变更文物的所有权,但有的还是不愿意。第一次登门讲解,第二次上门沟通,第三次再来劝说……见到韩革,能请进办公室坐上一会儿的算厚道的,还有看见她就赶紧从后门溜走的人。大家把她当成“讨债的”,避之不及。

   尽管如此,韩革依然没有放弃,她甚至跟对方协商,带领普查队员替对方工作,甚至就连最为基础的测量、登记工作,她都要亲自动手。就这样,韩革的真诚打动了不少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平日里忙完行业内普查,闲暇之余她就到厂矿、图书馆等地帮着做普查,一年多来,她都没有享受过所谓的周末闲暇时光。


本报记者 孙轶琼

责编:赵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