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媒体看太原 > 太原媒体太原媒体

一家三口都奔波在铁路客运第一线 “中国好人”家庭这样过春节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2/17 10:09:39

2月15日上午10时,49岁的"中国好人"--太铁客运职工杨静下了夜班,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双塔一社区,接受记者的采访。此时,她的丈夫正在开往深圳的列车上,而女儿正在驶往北京的高铁上。一家三口聚少离多,杨静一家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从大年除夕到正月初六,当家家户户阖家团圆之际,杨静一家三口仅仅碰过两次面,这一家人的春节,在为旅客的服务中匆匆而过。


除夕冷冷清清

    从2月14日晚上6时一直到2月15日上午10时,杨静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杨静是太铁“改梅助困室”的元老,已经在助困室为老弱病残旅客服务了13年,2015年底,她被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说起除夕咋过的,杨静呵呵一笑。

    腊月廿九,杨静上白班。下午3点多,一位年过七旬的老爷子拎着大包小包来到助困室。老爷子搀着脸色苍白的老伴,后面还跟着一个拖着行李箱的小男孩。原来,老爷子姓高,老伴姓杨,老两口当天带着年仅5岁的孙子要坐火车去上海,但刚到火车站,杨阿姨的心脏病就突然发作了,两老一小慌了神。杨静赶紧拿出速效救心丸,端来热水,帮杨阿姨服下药。杨静不断安慰着老人和孩子,直到杨阿姨脸色好转,逐渐恢复精神,才用轮椅把杨阿姨送上列车。把两老一小的行李全部安置好,她才放心地离开。整整一天,她就在这样的忙碌中度过。

    当晚8时许,杨静才下班回到家。当时,春晚已经开始,热烈的气氛和家中的冷清形成鲜明的对比。杨静的丈夫刘勇庆担任太原到深圳列车的车队副队长,早在腊月廿七就上了太原开往深圳的列车。二人的女儿,则在太原开往北京的高铁上当列车长。没有家人陪伴,馒头加两样熟肉,这就是杨静的“年夜饭”。


收获温暖感动

    这样的除夕,杨静已经不是第一次过。杨静和丈夫是铁路双职工,女儿小时候,她就常常独自这样过除夕。2013年,女儿大学毕业后,也到了铁路系统成了一名客运职工。2015年,24岁的女儿通过竞聘,当上了列车长,一家人更是聚少离多。杨静说,家里最多的就是可以存放很长时间的方便面和各种真空包装的即食食品。冷清的节日一直持续到初二,从除夕到初二,一家人只能在工作之余,通过微信彼此传递祝福。初二那天,丈夫和女儿先后回了家,当天中午,一家人吃上了猴年春节的第一顿团圆饭。短暂的相聚后,女儿于大年初三又上了列车。

    虽然春节过得繁忙,但杨静常常在工作中被感动。除夕那天,一位她曾经服务过的独居老人送来一副对联,而一位去年夏天因骨折曾被杨静用轮椅送上列车的旅客康复后,年前特意带着自制的新绛木版年画、门神来到火车站,赠送给过往旅客,以此来表达对杨静的感谢。上文中提到的突发心脏病的杨阿姨也特意发来信息:“没有您,我们就上不了火车,您真不愧是‘中国好人’!”旅客们真诚的言行时时感动着杨静。


旅客就是“家人”

    今年的春节格外繁忙,杨静一家虽然无法团聚,但看到越来越多人选择举家外出旅行来过春节,他们一家三口既欣慰又感动。杨静说,作为铁路客运职工,能在万家团圆时陪旅客踏上回家路,大家都很欣慰,更有种难以名状的成就感。

    杨静说,身为铁路职工,自己的“家人”已经不是两个、三个,而是更多。正月初六晚上,杨静接到一个电话:“杨阿姨,我刚下了出租车,就在站前广场!”杨静赶紧跑出去,一个身背行囊、提着行李的身影映入眼帘。他是盲人张世虎,从山西省特教学校毕业后,在呼和浩特市参加了工作,每次从太原火车站出发,他都要打电话给杨静,在杨静帮助下登车。杨静的老旅客很多,绝大部分是老弱病残,他们也都是杨静的“家人”。

    陪着这些“家人”共同过年,杨静一家感到很充实。本报记者侯慧琴通讯员王明慧

责编: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