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媒体看太原 > 太原媒体太原媒体

打造低碳经济“太原样板” ——写在太原经开区向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全力冲刺之际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6/27 11:19:01

编者按: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国家级开发区正在从“一代二代园区”向“三代园区”迈进。国家生态工业园区是国家级开发区转型的基本方向。然而,园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止是“种树种草”,而是绿色发展等理念在园区的深入贯彻。园区的生态化,关键在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与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制度体制等紧密相关。本报带您走进太原经开区,感受生态文明的独特魅力。

    利用城市污水干渠中的污水,山西金涛泽源新能源有限公司这家位于太原经开区的企业,正在利用哈工大的污水源热泵技术,力争实现40万平方米的供热扩网面积,投资建设的生产基地具备污水换热器等四大类70余款产品的生产能力,年产值近5亿元。污水源热泵技术,正在成为太原这座煤城摆脱采暖期燃煤污染新的生力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绿色生态发展,加快产城融合,正在成为太原经开区新一轮发展的显著特征。

    6月12日,该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工作通过了省级考核验收,并获准向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推荐,开展国家级验收。

在煤城基本完成“去煤化”

    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首先是实现能源的清洁化。“从煤到天然气再到地热能,能源利用的层级变化,体现出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小化在园区建设理念中的深入贯彻。”经开区环保局局长牛永生表示。在拆除区内所有企业自建锅炉房以及通过城中村燃煤污染整体改造取缔燃煤小锅炉1000余台的基础上,经开区建设了两座规模在我市数一数二的燃气供热锅炉房,实现了燃气供热替代。2015年,依托中石化新星双良地热能热电有限公司,经开区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地热能集中供热首站,同时也是全国第一个联合能源立体化热能转换首站,于当年10月实现供暖面积65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达到1.1亿元。

    “只取热不取水”的地热供暖技术,实现了百分之百的回灌,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此外,中石化新星地热能公司自身还建设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玻璃幕墙系统,每日平均发电近500千瓦时。园区华元医药建设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更早,公司9幢建筑屋顶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年发电量达到110余万千瓦时。“污水源热泵、太阳能发电项目和地源热泵项目,我们将依托这些项目,努力打造成太原的可再生能源岛。”牛永生介绍。此外,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综合楼项目,采用空气源热泵技术采暖和制冷,面积达到7万平方米。

    地热能、光能、污水热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使园区尽可能地降低了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实现了“减量第一”这一最基本的要求。由此,经开区基本实现所有企业集中供热和城中村的清洁能源供热,生活领域“去煤化”已基本完成。

基础设施共享催生资源互联互通

    很难想象,经开区2013年以后建成的建筑,冲厕全部用的是再生水。经开区污水处理厂于2010年正式投产运行,在污水处理厂建设初期,新建道路便实现了污水和中水同步建设,并且在污水处理厂竣工时便开始中水回用的试运行。目前,40公里长覆盖全区的中水回用管网,每年将80余万吨的中水回用至园区。

    “基础设施共享,是经开区实施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牛永生说,“在污水处理包括集中供热等方面,环保产业一直实施的是市场化运作,由企业投资,再由政府向企业购买服务,实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以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和能源供应为核心独具特色的共生产业链,让这些产品在开发区各组成企业间稳定循环。目前,经开区金世纪阳光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已完工,每日污水处理规模由2万吨扩大到5万吨,中水回用规模扩大到每日2万吨。以中水回用为代表的高效合理的资源利用,实现了工业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有效结合,加快推进经开区由资源依赖型向生态环保型的跨跃。

    在经开区,区里有污水处理厂,骨干企业有废水处理站。其中,富士康(太原)科技工业园的废水处理站达到了5个。该集团从2012年8月开始,将高耗水的镁铝合金加工调整为低耗水的铝合金加工,单位产值新鲜水耗从2012年的5.95吨/万元,下降到2015年的1.12吨/万元。富士康(太原)科技工业园园区员工数以万计,该园区投资850万元,在宿舍区铺设中水回用管路,将废水处理站的中水引入冲厕使用,每天节约新鲜水2000吨。

    为提升环境管理精细化管理水平,经开区要求,区内重点污染企业要安装在线监测设施,并通过联网建立了环境监控平台,实现了对重点污染企业的实时监控。

生态工业理念助推产业升级

    在经开区看来,贯彻生态工业理念,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并开展技术创新,除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外,另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产业升级的需要。要建设“国字号”生态园区,就要实实在在地通过工业粗放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根本上缓解环境污染的压力。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关键是让企业成为创建的主角。

    传统企业之间,更多的是竞争关系。而生态工业园区重在发展循环经济,这要求企业间要具备共生、协调的理念。富士康在经开区举足轻重。不过,其每年产生的3000余吨含铝阳极污泥,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2011年,该公司与太原刚玉、太原高远两家单位合作,在无先例和经验可循的情况下,投入大量资金,对含铝工业污泥的循环利用进行试验,制定了几种不同的处理利用方案,并逐一实验,最终找到了最佳处理工艺。(下转第2版)1版转文

(上接第1版)即含铝污泥预制成型后,烘干脱水,高温煅烧转变为晶体,加工破碎后,形成三氧化二铝,而三氧化二铝适用于工业棕刚玉的生产,由太原刚玉集团以300元/吨回收用于生产原料。仅此一项,每年便减少铝矾土等矿产资源开采至少500吨。经开区福星斯达这家企业,对园区内其它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加以利用,年循环利用炉渣、粉煤灰超过10万吨,不但将园区的废渣“吃干榨净”,而且还消纳了附近部分的固体废弃物。

    如今,经开区已初步形成电子信息、煤炭成条设备制造、生物制造、新型建材、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包装配套共六条生态产业链,基本实现了固体废物100%综合利用,危险废物100%无害化处置。企业向节能、节水、节材的方向发展,构建起了布局合理、生产节约、环境优良的园区生态工业群落,绿色企业 GDP 的占比从2011年约20%增长到了2015年的84.5%,环境和社会效益突出。富士康(太原)科技工业园,也由镁铝合金加工变身为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维修服务基地。

    2009年,经开区工业总产值111亿元,2015年底,这一数字增长为643亿元。不过,园区二氧化硫排放却由2009年的580吨降为2015年的305吨,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量只是2009年的零头;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产生量也由2009年的7.77吨/万元下降到2015年的1.2吨/万元。瞄准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配套改革试验区,科技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的示范区这一目标,经开区让生态文明在细节中绽放,在认同中闪亮,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大生态家园正在朝我们走来。

  本报记者 任晓明

责编: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