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媒体看太原 > 太原媒体太原媒体

整合多方资源 合力攻坚脱贫 ——我市创新扶贫工作模式效果初显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6/27 11:24:00

初夏的并州,田野里到处是农业生产和项目建设的繁忙景象。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原先的扶贫工作“一村一策”变成了为贫困群众量身定制脱贫计划;娄烦、阳曲两县也由单打独斗搞脱贫变成了城六区、开发区齐上阵。力量大了,帮助多了,使得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以上率下,形成脱贫攻坚工作新合力

    在今年的市“两会”上,“2016年脱贫2万人以上,到2018年全市贫困人口脱贫,娄烦、阳曲两县摘帽”列入了太原市“十三五”规划。为实现这一目标,今年以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吴政隆五上娄烦,四赴阳曲,驻村调研,指导脱贫,亲自部署工作,协调任务落实。29名市级领导沉下身子研究脱贫,深入帮扶村与贫困群众一起定项目、定办法、定措施,将精准脱贫的要求落到实处。

    随着《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城区包乡、单位包村”对口精准帮扶实施方案》等政策的出台,市财政安排1亿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落实领导驻村帮扶专项资金720万元……脱贫攻坚有了更多的财力支持。各级各部门强化看齐意识,认真履行县级主体责任、驻村领导帮扶责任、机关单位行业责任、第一书记一线责任、城区包乡帮扶责任等“五个责任”,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脱贫攻坚责任书》和《对口帮扶责任书》得到全面落实。

    如今,在娄烦、阳曲两县3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省级8个单位、16名队员,市级160个单位、288名扶贫队员、256名第一书记、3551名党员干部积极发挥作用,逐乡做计划、逐村定方案、逐级抓落实、逐户搞对接,形成党委统领、部门联动的脱贫攻坚“一盘棋”大格局。脱贫攻坚已成为全市的头等大事。

对口帮扶,创新精准帮扶新方式

    利用省会人才、资金、科技、信息、物流等优势,我市创新“城区包乡、单位包村”的脱贫帮扶新模式,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攻坚克难、良性互动的对口帮扶新格局。6个城区、4个开发区组织了157个工作队、299名工作队员,对口精准帮扶娄烦、阳曲两县贫困人口集中的15个乡(镇)、157个贫困村,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成为打赢三年脱贫攻坚战的有生力量。

    小店区、晋源区、民营区、高新区积极响应号召,主要领导亲自带队主动对接,深入阳曲县贫困乡村,启动实施各类产业项目78个,通过项目与贫困户利益联结,精准帮扶2831户、6521名贫困人口。尖草坪区对口帮扶娄烦县马家庄乡,11个街道对口帮扶11个贫困村。目前,杨湾村西洋参种植、杜家庄村养牛、进善村中药材种植等扶贫项目已经确定。尖草坪区还将 1163.93万元的造林绿化工程项目交由该乡贫困村民完成,帮助潘家庄村与中北大学签订蔬菜销售合同,年消化蔬菜75万公斤,使贫困户人均增收2700元以上。

    城六区和开发区组织本辖区企业优先录用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截至目前,提供就业岗位4100个,培训2300人,安置1550人。除此之外,还帮助贫困村发展枸杞、沙棘、食用菌等特色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就业、折股量化等方式,带动贫困农民稳步增收。

夯实基础,强化脱贫攻坚工作新支撑

    针对原有的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设计不全面、运行有断档的问题,我市高标准构建脱贫攻坚信息指挥作战平台,完善数据录入、数据分析、共享对比、精准扶贫、社会服务和监督考核等多种功能,实现市、县、乡、村四级信息互联共享。

    借助这一信息平台,娄烦县建立了农户申请、致贫原因分析、入户调查、贫困户出列、新增贫困户5个台账,保存村委会、乡镇两级会议记录,为全县11030户、34333名贫困人口全部建立了“五台账两记录”档案。

    阳曲县围绕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结合40个贫困村改造,加快水、电、路、通讯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村旅游点与外部交通对接,优化乡村旅游点内部交通,重点改造乡村客栈、旅游厕所、民俗民居等,大幅改善贫困乡村环境面貌,为旅游脱贫打下基础、创造条件。

    目前,全市已经落实对口帮扶资金1.3亿元,由娄烦、阳曲两县统筹安排,确定到202个对口帮扶项目上,可实现全年2万人以上脱贫。

    本报记者 司勇


责编: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