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媒体看太原 > 太原媒体太原媒体

8月底四条河渠告别黑臭 省城河道有望呈现水清岸绿美景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7/11 11:12:00

   虽然天气炎热,但南沙河河道两侧忙碌的吊机、机器作业的轰鸣声、一个个开挖出的基坑,呈现出热火朝天的景象,也预示着太原黑臭水体进入加速治理阶段。“依照省住建厅的要求,太原今年要完成40%的黑臭水体整治,今年力争超额完成下达任务。”市城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年内完成河西地区黑臭水体治理

    从2015年10月开始,市城乡管委实施了水体排查、水质检测、黑臭水体清单编制、社会公示和整治计划制定等相关工作,确定对我市建成区内存在黑臭水体的16条河渠、3座缓洪池进行整治。其中,汾河以西8处,由北向南依次是:西干渠、大黑水河(含北排洪渠)、南排洪渠、玉门河、虎峪河、九院沙河、化工排洪渠、清水河。汾河以东11处,由北向南依次是:七府坟缓洪池、北涧河、北沙河、五号缓洪池(含南沙河部分流域)、六号缓洪池、城南退水渠、狄村渠、马庄沟、黑驼沟、许坦渠、北张退水渠。整治河渠长度累计146公里,缓洪池面积5.8万平方米。

   目前,汾河以西地区的化工排洪渠、九院沙河、玉门河、南排洪渠4条河渠已于5月底开工,预计8月底完工。市城乡管委提出,今年的目标是对汾河以西地区8条黑臭水体全部实施治理,实现此区域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根据黑臭水体的特点和运行现状,我们采取由内向外,先对市民举报集中、人口密度大、各类机关聚集的河渠,采取分流、截污、覆盖三种工程性治理措施。”市市政公共设施管理处副处长段俊玉说,“近期投入使用了晋阳污水处理厂(主要收集河西地区的污水),年内将完成河西地区所有黑臭水体治理。”

标本兼治  优先分流

    市城乡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化工排洪渠等4条河渠外,河西地区剩余4条河道计划于9月初开工,年底前完成治理;七府坟缓洪池、五号缓洪池、六号缓洪池、城南退水渠、黑驼沟也计划9月份开工,年底完工。目前,南沙河建设南路口以西段以及玉门河下游已完成治理。汾河以东地区的北沙河(胜利桥东路以西)、南沙河(建设路以东)已于6月初开工,预计8月底完工。狄村渠整治工程已随亲贤路(狄村渠覆盖而成)道路改造于4月份开工,计划年底前完工。

    据了解,建成区范围内16条河渠,情况不一,治理难度和治理思路有所不同。以九院沙河为例,其污水主要来自官地矿至白家庄矿长约5.6公里的河段,其中5公里已覆盖,剩余0.6公里为明渠,覆盖河道的污水均为工业、棚户区等暗接排入。由于有大量工矿废水排入,色泽发黑,水质严重不合格。九院沙河终点进入汾河西暗涵时,因西暗涵涵底与九院沙河河底同高,暗涵过流能力严重不足,河道终点约160米范围内长期积水、积泥,治理难度较大。市政部门提出,对新晋祠路至滨河西路段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对河道终点160米进行清淤硬化处理;对桃杏村至新晋祠路段进行截污改造,将上游官地矿、白家庄矿以及棚户区的污水等,收纳进截污干管,转输至新晋祠路污水干管。

    黑臭水体整治,我市将按照综合施策、标本兼治、优先分流的原则,辅之截污纳管、明渠覆盖的措施,实施治理。如汾河以东11条黑臭水体地处老城区,雨污合流问题突出,老旧管网多,人口密集,黑臭水体整治以雨污分流为主实施治理,对上游排水管网不完善的部分河道,采取设置污水调蓄池截污、明渠覆盖实施治理。为减少拆迁,降低施工难度,黑臭水体整治尽量以节点改造为主,辅以管道铺设等办法进行治理。

实施截污改造不容易不简单

    河道周边居民多,污水点多。如化工排洪渠便有19个污水点,分布在神堂沟神泉街——寨沟——西峪煤矿一线。实施截污改造,需要与沿线村民沟通协调。沿线村民甚至有人在渠内种植作物,给黑臭水体整治带来一定难度。

    除了与沿线单位或居民的沟通协调,施工难度同样不小。如化工退水渠神堂沟段,河渠最窄处只有2米——由于近期雨量大,施工方只能顶管施工。顶管施工时,施工方又要克服河道两侧水位高的现实困难——首先要打下钢板桩,设置沉井,不断降水,并利用开挖出的混凝土基坑借助顶管设备将管道顶入土中。往往一条道路上每隔40多米便会有一个新开挖的混凝土基坑,整条路上要挖出数十个基坑,施工人员需将单个2米长、直径80厘米至1米的管线一个个顶入地下。这样做,可以少破路,把对交通的影响降至最低。“一条线上埋着热力、通信、自来水、天然气等各种管线。”在施工现场,一施工人员介绍说。遇到“管线打架”的情况,工人师傅们需要提前做好普查,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截至6月底,我市已开工的7项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已累计铺设管道4280米,清淤5.75万立方米,砌筑检查井109座,覆盖明渠360米,节点改造22处。南沙河雨污分流工程与城南退水渠的覆盖均已接近尾声。经过截污、治污“手术”后,相信我市河道将恢复清流,水清岸绿的美景离我们并不遥远。

本报记者 任晓明

责编: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