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娄烦,山美水清。来到天池店乡,山坡上、沟壑间,一株株核桃树枝叶繁茂,缀绿了这里的山山水水。
舍科沟原本是天池店乡东边的一大片荒地。而今,这里是天池生态园所在地,远山近岭,满目青翠。
行走在天池生态园内,茂密的树林遮天蔽日,顿觉清凉。平展的水泥路由山脚蜿蜒而上,直通山顶。山间道旁,核桃树成排栽种,一颗颗青果挂在枝叶间。
在生态园工作的刘建刚正在察看核桃长势。刘建刚是天池店乡韩家沟村人,今年50出头,在这里工作已有四五年的时间。对于舍科沟的变化,他的体会真真切切。坐在核桃树下,老刘打开了话匣子。
“几年前我还在自家玉米地里除草哩,哪里会种核桃。我们这儿山多水少,种庄稼一年到头挣不下几个钱,成了村里的贫困户。现在,我们一家三口都在生态园务工,穷日子已经成了过去。这青果果在我眼里可是‘金果果’。”老刘说,自打建起天池生态园,山上遍植核桃树、油松、白皮松、五角枫等,山下盖起了农家院,建起了景观蓄水池,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给贫困户提供了来钱的道儿。
天池生态园附近的韩家沟、陈家庄、小娄则等村子曾是娄烦县出了名的贫困村。村民大都靠天吃饭,村里没有产业,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乡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确定了以发展生态经济林为主的发展思路。”天池店乡扶贫基金会的郝爱存说。
这样的发展思路与山西阳光集团的经营战略不谋而合,天池生态园建设由此启幕。据天池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剑彬介绍,公司与农户建立了“务工收入+学技术经验+拿土地租金”的机制,带动天池店乡13个村的1100余名贫困人口稳定增收。不仅如此,公司每年还举办农业科技免费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现在,天池生态园的核桃树已进入盛产期,核桃年产量达到20万公斤,纯利润400余万元。
核桃树种植给天池生态园带来效益,也给附近村里的贫困户带来收益。
在陈家庄转一圈,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着核桃树。然而,以前却不是这样,村民大都不愿意种核桃树。从不愿种到抢着种,精准脱贫实施后,资金和技术帮扶起了关键作用。
实际上,陈家庄村核桃树种植已经有八九个年头了,引进的树苗属于优良品种,土质也适合其生长,可挂果率却很低。那时,贫困户尤燕刚对种核桃树就有些不乐意:“核桃结不了几个,少了收成,还不如以前种谷子。”
市财政局派驻陈家庄村的第一书记段健彪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商议,把核桃树种植作为精准脱贫的支撑产业。他们从省农科院请来专家,找到了村里核桃树挂果率低的“病根儿”。
原来,山里冬天温度低,如果做不好防护措施,核桃树的主干就会被冻坏。开春后,主干根部长出分支,这就是农业专家所讲的石生苗。由石生苗长成的核桃树需要科学管护,如果不懂嫁接和剪枝技术,一颗核桃树上顶多结十来个果子。找到原因,村民的心结解开了。农业专家现场示范,把科学施肥、嫁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传授给大家,还教会村民科学的套种方法,种核桃的同时,地里可以种植谷子和豆子等,既有利于水土保持,又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尤燕刚算了一笔账:按每棵树长30公斤青皮核桃,每公斤市场价5元计算,家里光种植核桃一项的收入就可以达到四五千元。
据段健彪介绍,经过两年多的科学管护,村里核桃树的挂果率已经超过40%,以后还会逐步增长。村里有2000多亩地用来种植核桃树,核桃年产量达到2万公斤,产值达到60余万元。村里还从扶贫资金中拿出10万元购买核桃树苗,扩大种植面积,贫困户的收入会持续增加。
登上山顶,这里漫山遍野的林子尽收眼底。想起村民刘建刚说起“金果果”时的语气和神情,流露出的分明是对脱贫致富,过上美好生活的希望。
本报记者 王勇
责编: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