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11时多,76岁的闫玉清把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套上一件薄薄的防晒开衫,乐呵呵地来到C座一层,已经有一些老伙伴们先到了,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坐着,摇着扇子说笑。“开饭喽”,不一会儿,随着一声招呼,老人们开始午餐。
在海边街8号院里,除了周末,这样的场景天天上演着,这就是海边街社区老年餐桌,也是我市首个老年餐桌,主要为高龄、空巢、独居、残疾、优抚、低收入等老人提供可口的早餐和午餐。开办3年来,大爷大妈能吃了爱笑了,心情舒畅、其乐融融。大家笑着说,“饭菜味道好,做得也软和,还换着花样做,一周下来都不重样。大家在一起也热闹、高兴!”
勇开先河解难题
吃饭这件看似很平常的事,对很多空巢老人来说并不那么简单。海边街社区位于老城区,居民多,5000多人中60岁以上老人就有1000多名,目前全部在家养老,大部分是自己随便做点或买点,凑合着瞎吃。七成多老人表示,做饭对他们来说是个难题。
“平常子女都不在身边,就我和老伴在家,吃饭就成了问题,人少不想做,也做不动。”70多岁的刘德顺表示。社区主任胡贵云对此感触颇深,“很多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经常就着咸菜喝稀饭,炒份菜热上两三顿才吃得完。”曾经有件事让她很揪心,辖区一位老人,病了两天,没喝一口水、没吃一口饭。直到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我们要给大家一个‘家’,为大家解决难题,让大家享受温暖。”201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为全市每个社区安排惠民项目资金20万元,解决社区居民的各类民生问题。胡贵云表示:“我们征求社区居民意见后,决定用其中的一部分资金兴办一个老年餐桌,为社区里的孤寡、特困以及空巢独居老人提供午餐。”
当年7月23日,海边街老年餐桌成立,每周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周一到周五的午餐,其中“三无”孤寡老人不用交费,其他老人视情况不同需交纳2元到6元不等的餐费。2014年12月15日,老年餐桌运行一年多后,还增加了早餐,就餐老人不用多掏一分钱,一餐变两餐。
周到贴心暖心怀
快开饭时,80岁的残疾人高粉的拄着拐杖进来,后面紧跟着腿有残疾的儿子,50多岁的卢启良。虽然行动有些不便,母子两脸上都挂着笑容。
卢启良没有成家,母子两生活在一起,家庭月收入才900元左右。以前没开老年饭桌时,他们吃得最多的是不加菜的白面条。后来参加了老年餐桌,一会吃鸡蛋汤、小炒菜和包子,一会吃饺子和拌汤。几年前母子两刚来时,彼此搀扶着才能走。现在不用搀扶了,走路有劲了,脸色从蜡黄变得红润起来。高粉的笑着说:“来到老年餐桌,日子好活、心里舒坦!”93岁的白凤仙刚来时不爱说话,如今找着人要聊上几句,也显得越发精神了;76岁的闫玉清从最初的46公斤长到了现在的51公斤;80多岁的韩冬花也胖了10公斤……大家都从“黑瘦干”变成了“白胖嫩”。爱好文学的张福清老人写诗赞道:“社区办起小食堂,专为妪翁解困难。昨日米白加菜好,今天面细配热汤。厨师辛苦微微笑,食者香甜慢慢尝。感谢社区服务暖,夕阳遇上好时光。”
3年来,海边街社区老年餐桌不仅解决了辖区贫困、孤残、空巢等30位老年人的吃饭难题,还让一群白发老人热热闹闹吃饭不寂寞,老人们变胖了、变开朗了、生病少了,遇事儿也不怕了,这里已不仅仅是一张老年饭桌,还是老人抱团取暖的开心家园。
人人争当志愿者
老年餐桌探索出解决老年人就餐难的好模式,唤起了社区的敬老风气,人人都争当志愿者。
93岁的白风仙有高血压,喜欢吃茄子和面类,饭菜要软烂;84岁的韩冬花有高血压,喜欢吃烧茄子、烩菜、汤面和馅饼;81岁的武桂兰不喜欢吃辣;77岁的毕该春喜欢吃土豆丝、剔尖、饺子和包子,就餐时注重气氛平和;75岁的王金花大娘有糖尿病,喜欢吃蒸茄子、烩菜、家常豆腐和面食……这是老年餐桌大厨张佳丽每天认真研读的“老年餐桌口味册”,父母、老伴相继过世的她,听说社区要成立老年餐桌,主动要求来做饭,“让大家吃饱,吃好。”闫玉清老人说,“孩子不知道我爱吃啥、不爱吃啥,但张佳丽知道。”老人们都亲切地叫她“老人的好女儿”。李通莲、弓秀英也经常主动来帮忙切菜、洗菜等,不时把家里的东西带来用。刘德顺经常搀扶腿不太好的老人前来,如果老人生病来不了,就把饭送到家里去。
“兴办老年餐桌好!”墙上挂着的民政部部长李立功来我市视察时参观老年餐桌后的题字赫然醒目。老年餐桌,解决的不仅是吃饭问题,更重要的,它帮助老人们打开自家门,参与集体生活,从个人重新变为社会人,享受到外界力量的眷顾,情感上多一份呵护,健康安全多一重保障。让老人开心,让你我心安。
本报记者 李静
责编: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