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媒体看太原 > 太原媒体太原媒体

数千工人节日坚守一线外地家属赶来工地团聚 太原地铁建设者的“中秋情”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9/13 15:44:13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中秋节将至,大部分人都能和家人欢欢喜喜共度这一传统节日,吃月饼、赏圆月。但是,为了太原地铁早日建成,在这个阖家团圆的节日里,数千名地铁工人仍将坚守在施工一线,用劳动来纪念节日,以辛勤的汗水为我市首条地铁线路建设"添砖加瓦"。昨日,记者探访施工一线,感受地铁工人的"中秋情结"。

家属来工地团圆  

昨日上午10时,记者来到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太原地铁2号线11标段项目部,探访府西街站的地铁施工最新进展。   

这里正在进行地下连续墙作业,众多工人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大型机械轰鸣运转,现场一派繁忙的景象。据了解,为了确保工程进度,这个中秋节,地铁工人们都将放弃休息时间,在节日里坚守岗位。   

“工人中秋不回家,很多家属千里迢迢从外地赶到太原,来工地上团聚。”项目部的有关负责人介绍,仅府西街站,现在就有百余名地铁工人,2号线全线23座地铁车站,差不多有数千人。以后大规模开始车站主体建设后,参与建设的人数会更多。这几天,陆续有工人家属来到工地上探班,项目部特意准备了“家属房”,让家人团聚。此外,中秋节前夜还会安排聚餐,为工人发放月饼。   

“在太原修地铁,中秋不能回家过节,不过能和工友们一块儿吃月饼,过中秋也是很好的。”在工地上从事钢筋焊接的吴师傅来自贵州,他说,虽然中秋不能回家乡和亲人团聚,但在工地上也能快快乐乐地过节,家里人也不用担心。

"想为孩子开一次家长会"   

“今年2月份刚过完春节,我就来到了太原的地铁工地。这么长时间,只有在母亲过世两周年的时候请了三天假,回了一趟家,平时根本没时间回去。”38岁的彭刚伟是陕西咸阳人,来到太原后,是该项目部的常务副经理兼总工程师,工地上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管。   

他说,女儿今年8岁,上小学二年级,平时最难割舍的就是她了。在工地上,每天一有时间就会给孩子打个电话,聊一聊学习好不好,问一问个子是不是又长高了,一个电话会让自己紧绷一整天的神经放松下来。 

“我在地铁行业干了13年,先后在深圳、成都、兰州等城市建过地铁,相比起来,太原的工期很紧,四年左右就要建设完成,一般在别的城市至少要五年。”彭刚伟说,每天的时间安排得特别满。小到一根管线如何铺,大到一个节点的质量检验,一套工序如何安排。事无巨细,都需要操心。来太原这么久了,还没有机会好好逛一逛。   

“这么多年,我和爱人聚少离多。有了孩子,爱人是又当爹又当妈,既要忙工作,又得照顾孩子,很辛苦。”他说,最大的遗憾就是对女儿有所亏欠,平时没有时间陪在她的身边,真想为孩子开一次家长会,带着孩子痛快玩一天。   

“我深有感触,只有离乡在外的人才能感受到中秋团聚的意义。”让彭刚伟感动的是,妻子这几天特意请假来到太原和自己团聚。

"我快当爸爸了"   

来自江苏的马俊今年28岁,是府西街站工地上的一名带班班长,每天带着20名钢筋工作业。   

他说,太原的地铁建设,由于地下水位高,在开挖土方前,先要建设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地下连续墙和围护桩,好比给地下车站先套个“外壳”。这个阶段至关重要,否则会造成周边建筑物的地基沉降。钢筋工的任务,就是钢筋捆绑和焊接,把钢筋加工成与深槽形状吻合的钢筋笼,将它吊进深槽中。   

他说,前段时间农忙时,很多工人的家里都着急收秋,但工地上一下子离不开那么多人,只能和大伙儿解释,让大家轮班返乡,早去早回。没想到,工友们都很理解,也没啥抱怨,手里的活儿也没落下多少。   

“呵呵,妻子怀孕已经六个月,我快当爸爸了。这个中秋回不去,真挂念啊。”马俊说,一般来说,钢筋工不会常年有活儿干,正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就拿太原的地铁建设来说,再过一个半月,地下连续墙就弄完了,他们的活儿也告一段落。那时候,就能回家看看怀孕的妻子,等候着孩子出生了。

"记得戴好安全帽"   

“家里不用你挂念,我的身体很好。你干活时千万别分心,一定要注意安全。”   

“在外面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别太累了,上工地时记得戴好安全帽。”  

在工地上,电话里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微信上一声声亲切感人的叮嘱,都表达了远方亲人对战斗在地铁一线家人的关心,诸如此类的“乡音”也最让人感到温暖和亲切。23岁的斐年秦来自安徽舒城,跟着舅舅走南闯北好多年了。在地铁工地上,他虽然年纪不大,但干起钢筋焊接来确实是“老手”。长时间的露天作业,他的皮肤被晒得黝黑,显得比实际年龄大一些。   

“马上就到中秋节了,工地上活儿多,肯定回不去。不过,和工友们在一起挺热闹的,也能冲淡一些对家人的思念。”他说,工作时的安全问题也是家人“最放心不下的事”。每次和父母通电话,家人都不忘嘱咐一句:“家里一切都好,你在外面要注意安全,只要你平平安安,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孝敬。”

    本报记者李涛实习生乔安冬

责编: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