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农历九月十九,这一天对吴家堡来说,是一年当中的大日子,全家人一起逛庙会,是流传了几百年的习俗。就在今年村里举办的“吴家堡金秋庙会”上,还恢复了另一项传统活动——社火。完成了整村拆迁,住进了新楼的居民们,拿出了尘封十几年的道具、行头,伴随着现场表演的锣鼓声,在广场上舞龙、跑旱船,全村人一起耍着,开心着。社火中的传统记忆
舞龙队伍里,73岁的郭九只跑在最前面,引导着整条龙的动作。他感叹:“老了,跑不动了,得培养年轻人了。”闹红火的队伍里,还有83岁的打鼓老人,“平时在家动也不想动。一听村里要闹红火,我就待不住了。带着年轻人每天一起练。今天正式表演,从下午3点耍到6点,一下也没歇。”
师爱军在心里默默数着鼓点,眼睛盯着表演队伍,还时刻关注着来来往往的观众。据村里人介绍,当初正是他提议修村史,然后在修村史的过程中,把关注点放在了文化上,进而引发出全村恢复传统文化的共同努力。师爱军是本次社火最重要的组织者,也正是靠他拉来的企业赞助,活动才得以吸引到众多的年轻人,“今天参加表演的,有一半老人,一半年轻人。现在我们不管什么手段,先把年轻人拉进来,慢慢让他们开始舞龙啊,打鼓呀,最后喜欢上,这个传统就算是能传承下去了。”
“依托长风商务区、晋阳湖风景区,吴家堡经济发展迅速。平房换楼房,村民成市民,与此同时,传统文化还在这里延续。”在晋源区新闻中心主任杨润德眼里,本次活动是一次在城中村“记住乡愁”的有益尝试,即如何把自己独有的传统文化移植于崭新的群楼之中,让它们在新的环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锣鼓和舞龙是吴家堡村民从小熟悉并喜爱的民间习俗,有着600多年的历史,凝聚着多重历史文化信息,非常珍贵。杨润德自小在晋源长大,也可以说是在龙文化中长大的。他记得小时候,正月里村里有舞龙的,人们都想请进自己家卧一卧,求个平安吉祥。“起源于远古农耕社会时期求雨祈福活动的龙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滋养,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作为广大民众情感的衬托,舞龙运动代表喜庆象征;作为传统认识中的吉祥化身,舞龙运动具有禳祓作用;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寄托,舞龙是对中华文化的弘扬及精髓诠释,也是汇聚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而吴家堡人舞的龙又格外与众不同,人们说‘好看不过斗活龙’,这个活龙指的是火龙,火龙哪里来?咱们西山产的石蜡,点着了放在龙身里不流不滴不灭,没有安全隐患,舞起来格外带劲,可以说是龙文化在吴家堡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
山西省锣鼓协会秘书长韩起祥的关注点始终在鼓点上,“俗话说红火不过敲锣打鼓。特殊的物理发音,决定了锣鼓节奏型音乐的特征,气氛欢快而热烈,因此最适宜给社火渲染伴奏。晋源是太原锣鼓的发源地,现在太原锣鼓队的队员们,至少有一半都出自晋源。这里村村都有独特的音乐作品,以前仅限于口口相传,如今,在老艺人们和专业人员的帮助下,我们对吴家堡的鼓谱进行了整理记录,便于在更大范围内流传,进一步扩大太原锣鼓的影响力。”以民俗连接过去和未来
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民俗文化也是城中村居民们情感的寄托和慰藉。
社火表演队伍中,有一支队伍是外来户。不过,来自殷家堡的领队张国栋说,“我们可不是外来户,我们是来认祖归宗的。200年前,我爷爷的爷爷从吴家堡学了舞龙、跑旱船,回去以后带着全村人开始闹红火。殷家堡整村改造以后,没地方耍了,连龙也找不见个地方存放。听说吴家堡闹红火,赶紧过来。我们200年前从吴家堡学走的,现在回赠来了。”
整场3个小时红火耍下来,衣服被汗水湿透了,老人家红扑扑的脸上却是喜不自禁,“七十多了,抖抖精神,还是十七八。”郭九只老人的队伍似乎和殷家堡来的队伍较上了劲,“我们要是再练练,比这耍得还好。8年前搬到楼里,这红火就闹不成了,没个合适地方。以前有自己的院子闹红火,你家停停、我家转转,一家一户串过去,有个气氛。今年这是头一次恢复,很好。这个传统可不能丢了。”
按照杨润德的说法,“咱们这地方,村村都有人才。”可这些人才,搬进新楼房之后,突然发现自己没有了用武之地。“吃穿不用愁,孩子也大了,每天没事做。”许多村民有着和张国栋一样的感受。居住环境变了,身份变了,可人的情感改变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就是舍不得把那些老传统丢了。行头一披,鼓点一响,就觉得回到了以前一样。”
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生活节奏,陌生感就来了,陌生感又带来无力感,而无力感带来了焦虑。而传统社火,好似一朵金色的降落伞,帮助村民们安稳地离开过去,走向未来。
本报记者黄海波
责编: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