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媒体看太原 > 太原媒体太原媒体

全民造林绿化 共建美丽太原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4/3/13 9:30:00


市委副书记、市长、市绿化委员会主任 耿彦波


太原三面环山、一水中分,历史上不仅是九朝古都、商埠重地,而且山清水秀、丛林如海。但是,由于宋代以来约六百年间战争等人为因素的破坏,森林资源几乎摧毁殆尽,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森林覆盖率不足1%,生态环境非常恶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二五”以来,省城生态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省委、省政府要求把太原建设成蓝天白云之城、青山绿水之城,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人民加快“绿化太原”步伐,打造一流的现代宜居城市。“十二五”以来的三年,是太原造林绿化史上规模最大、投入资金最多、公众参与最广、社会效益最优的时期,全市共完成营造林115.0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0.76%,成功进入“国家园林城市”行列。


春风吹拂万物苏,又是一年植树时。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让城市融入大自然。市委、市政府也号召全市人民再接再厉,朝着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挺进。全市上下要认清形势、抢抓机遇,迅速行动、乘势而上,切实做好今年的植树造林和全民义务植树工作。


牢固树立时不我待、久久为功的绿化理念。植树造林、绿化家园,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期工作,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太原的必然要求。全市上下要深刻认识造林绿化的重大意义,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增强生态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造林绿化作为重大战略任务纳入总体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种好每一棵树,护好每一亩林,在造林绿化“接力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全面提升造林绿化水平。坚持山上治本与身边增绿相结合、造林绿化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兴林与富民相结合,以城郊森林公园建设为抓手,以城市四周、村镇四周和河流沿线、交通沿线绿化为重点,积极构建城市生活、近郊休闲和远郊防护等三大生态圈,凸显山水格局、清凉太原的品牌优势。加大东西两山生态绿化投入力度,把荒山绿化提高到城市园林景观水平,建设大生态、大系统、大景观、大产业。切实推进汾河治理绿化美化,形成纵贯市区南北40公里的绿色景观长廊。加强省城水源地保护林建设,在汾河水库周边构筑“绿化带—风景线—生态园—示范区”生态网络体系。搞好城市绿化和环城绿化,开工建设8平方公里的晋阳湖、2平方公里的植物园,完善提升中环近50公里的绿色长廊,实施城市建成区绿色覆盖系统工程。突出主题公园建设,注意树种的多样性,力求达到和而不同、层林尽染的效果,打造形态各异的生态亮点,为市民体验山水田园风光提供好去处。


不断完善造林体制机制。认真落实各级林业扶持政策,全面整合各类涉林资金,推进规模化、区域化造林。继续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司承载、园区打造”的生态新政,充分调动大企业、大集团的造林积极性。继续推广“树木年度直补富民、商品化兴林强国”政策,真正让农民从造林绿化中得到实惠。建立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逐步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充分发挥科学造林作用,采取提档增绿、破坏面生态修复、景观片打造等多种措施,逐步实现宜林则林、宜林尽林的目标。利用造林绿化带动生态旅游、农家乐休闲观光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积极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让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之风吹遍并州大地,使绿化美化家园成为省城人民的共同认识和一致行动。全市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和人民群众要继续采取植“纪念树”、建“纪念林”、林地林木认建认养等多种形式参与造林绿化,千方百计增绿添绿,合力打造“城在林中、楼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美景。


季节不等人,春光不自留。我们要迅速行动起来,掀起今年造林绿化的热潮,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作出最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