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媒体看太原 > 太原媒体太原媒体

积极“筑巢”加紧“引凤”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李静 发布时间:2015/2/27 9:49:34

    ——解析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之发展总部经济


    本报记者李静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总部经济已成为全国各中心城市关注的热点。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我市提出要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市经信委主任赵瑞雪表示,这反映了市委、市政府发展总部经济的信心和决心。亟待补充发展短板


    作为省会城市,我市拥有相对丰富的政府资源、科研资源、人力资源,对省内大企业集团总部具有吸引力。但我市在国内属于二线城市,在全国中心城市竞争力评价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发展总部经济的基础条件、研发能力、服务水平、开放程度等都亟待提升,综合竞争优势尚不明显。


    去年冬天,市工商联对我市总部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调研。调研报告显示,从2005年开始,北京社科院总部经济研究中心连续9年对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进行评估,并划分了四个能级。我市长期处于第四能级,位次基本保持在20至24名之间。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包括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政府服务、开放程度六个指标。通过对六个指标体系分析,我市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和劣势都较为明显,其中研发能力最强,这一指标一直处于35个城市的中偏上位置;而政府服务最弱,2013年我市政府服务排名第31位,与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差距都很明显,政府服务意识和服务效率不高,直接削弱了总部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


    此外,从企业层面看,我市总部企业数量少、影响小,无论是全球500强、还是中国500强、民营企业500强,总部设在太原的数量少,而且产业科技含量少、产品附加值低,新兴产业总部企业少,现代服务业承载能力弱。从政府层面看,战略上不够高度重视,战术上精心谋划不足,整体上看还处于摸索阶段。既“请进来”也“走出去”


    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改善环境,主动搞好服务。要做好这一点,我们既要立足现有基础“请进来”,也要发挥比较优势“走出去”。


    “请进来”,要着眼我市现有产业基础,打造产业集群。近几年,我市确定了太原未来发展的六大战略新兴产业,即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和食品产业。要围绕这些产业,吸引500强企业、中央企业特别是省内大型企业到太原设立企业总部、地区总部或职能型总部机构。在此过程中,要坚持“三个有利于”:要有利于优化产业链。太原发展总部经济要立足现有基础,围绕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配套,补齐短板、延长链条、形成集群,实现高端化、新型化、规模化发展。要有利于产业升级。随着“人口红利”的削弱,应该将力量集中到研发和市场力控制上,走向产业链的高端,争取主动权。要有利于结构调整。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生产力空间结构为标准,提高质量效益。


    “走出去”,要正视土地、环境和资源约束。按照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支持本土大型企业外扩,把生产、制造环节等迁移出去,提升主导产业层次,实现腾笼换鸟。鼓励、支持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形成企业的研发、决策等核心环节在太原、生产销售遍布全国的发展格局。为更好的促进企业“走出去”,在总部经济的范畴和框架下,一方面,政府要更好地为企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企业要切实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从多方面入手形成推进合力


    总部经济对政策环境、人才科技、商务成本、政务服务、基础设施有较高的要求。此外,由于企业总部迁移,还会牵涉到地方的财政收入、地方的政绩考核、社会就业等问题。“因此,太原发展总部经济,要从观念、政策、环境、机制多方面入手,形成推进的合力。”市经信委主任赵瑞雪表示。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相关政策。完善 GDP 统计、税收上缴政策,完善统计方法,制定有吸引力的租税政策,避免区域对总部资源争夺造成的不良影响。出台财政扶持政策,设立总部企业奖励、纳税奖励、公共设施补贴等。制定产业政策导向,建立“负面清单”,鼓励发展前景良好、无环境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总部经济。加强组织管理,创新管理机制,探索建立全市总部经济工作委员会,统筹总部聚集区块基地建设、工业总部楼宇建设的规划、管理,对企业自筹自建工业总部大楼加强政府监管。创新联动机制,促进产业和产业链有效联动,重视地域化“产业链”建设,关注上游产品企业和下游产品企业的组合,鼓励“产业有效结合”,强化关联性创新。


    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服务品质。发展总部经济,要处理好软、硬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形成优美的人居生态环境、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和信息交流通道;也要加强对人才、科研资源的培育和法律制度的建设,特别是要提升政府服务品质。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