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两条有关太原的微信在朋友圈爆屏。一条是“太原位居全国最适合养老20座城市榜首”,另一条是“太原市大马村出租屋突起大火”。
的确,太原是一座气候适宜、风水上佳、风光秀美、古今结合的美丽城市,让生活在太原的市民深感自豪。然而,“太原市大马村出租屋突起大火”的微信让笔者不得不想起隐身在高楼大厦、大街小巷身后的城中村,同时也为太原市坚持实施“里子”“面子”并重,“地上”“地下”同步的城中村改造战略工程拍手叫好!
众所周知,城中村积弊已经阻碍了现代城市的发展,也是城市社会管理的“重灾区”。如违规乱建、火灾隐患、社会问题、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一线天”、“握手楼”、无序的街道、逼仄的空间、胡乱搭建的房屋……
2014年10月12日,履新一个多月的省委书记王儒林在太原调研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城中村种种乱象,强调:“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难点工程,更是一个民生工程,我们不能让省会城市三分之一左右的人民群众长期生活在这样的脏乱差环境里。”太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推动全市、全局工作的重要突破口,重塑“三个形象”的着力点和试金石,举全市之力坚决打赢城中村改造这场硬仗。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市共有47个村基本完成整村拆除。与此同时,46个改造村启动了5.9万套、661万平方米回迁房建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太原市委、市政府目标坚定,蹄疾而步稳,一定能打赢城中村改造这场硬仗。笔者认为太原市实施城中村改造,有以下三方面好处:
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但反观生活在城中村中的村民和外地人口,只能聚居在道路泥泞、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的环境中,生活质量极其低下。因此要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城中村问题。
有利于解决城市治安、卫生和环境等社会问题。通过城中村改造,首先改变城中村的物理形态。虽然说物理形态的变化并不能解决城中村存在的各种问题,但是通过对建筑密度等空间形态的改造,可以使城中村的卫生状况和安全隐患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从而使城中村的社会形态产生积极的效果。
有利于盘活城市存量土地,抑制房价。城中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大都是城市中的优质区位,由于其土地资源规划和管理的滞后,造成城中村的土地占有率高,利用率低,产出率更低,形不成规模效应。通过城中村改造,释放土地,从而增加房屋供应,对高涨的房价将会有抑制作用,长远来看对太原市楼市肯定会产生积极影响。
总之,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两三年的不懈努力,一个个从废墟中崛起的现代化都市生活片区不仅将成为太原的美丽风景,也必将成为太原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的“发动机”和“推进器”。
责编:赵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