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媒体看太原 > 网络媒体网络媒体

太原:一个支点撬起座座青山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作者: 发布时间:2014/3/21 16:05:04

东山小山沟城郊森林公园生态恢复建成后(效果图)


东山小山沟城郊森林公园生态恢复建成后(效果图)


3月11日,春寒料峭。太原西山车来人往,一派繁忙景象。亚鑫森林公园的建设者正用推土机填沟整地;梗阳公司正用挖机堆砌废弃土石方;国信、钢盛等森林公园的建设者正在开挖树坑。“再过10天左右植树就要全面抢季节开始了,各参建企业都在昼夜做准备。”西山综治办生态部长杨旭芳兴奋地说:西山新一季大规模生态绿化攻坚战已全面打响。


太原,东西两山相对,汾河一水中分,“远上西山如画屏,郁郁苍苍三百里。”西山曾经如此美丽。


“晴天垃圾飞,雨天流污水,白天呛死人,晚上吓跑鬼。”这是4年前的西山。


多年来,西山在渐成能源重化工聚集区的同时,也因过度开发,尤其是高密度的煤炭开采,使生态环境破坏得“惨不忍睹”——矸石堆、垃圾场遍地,树木凋零,污水横流,乌烟瘴气,山体残破面达1.2万亩。老百姓痛心地说:“西山天灰了,水没了,山死了。”


然而,西山说变就变了——“举目青山山笼翠,低头碧水水涵天。”这是今天的西山。


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太原的答案是:将山水资源资本化、市场化、产业化,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司承载、园区打造”的生态新政。一句话,以改革为支点,撬起座座青山。


巧用市场之手,破解资金、管理难题,政府有抓头


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是难啃的骨头,一方面是财力不足,一方面是投入效果不佳,年年投入数千万植树,年年不见树。


啃下这块硬骨头必须破解两大难题:钱从哪儿来?有钱怎么花才有效果?


市委书记陈川平讲了一个故事:2011年初,山西省国信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广慧说:他先后两次到宁夏中卫考察,人家10万亩的戈壁滩两三年间就变成绿洲,原因就是借助了企业的力量,具体说就是资金和管理。西山那么多荒坡、垃圾场,能不能也引进企业搞高标准绿化,然后适当给一点开发用地?


在此之前,陈川平一直在调研思考西山的生态治理:政府如何与企业合作?结合点在哪儿?他思考的结果是,把市场机制引入“五位一体”建设中,用“一把钥匙打开多把锁。”


张广慧的想法和陈川平的思考一拍即合:机制改革既可破解绿化投资难题,又可为企业转型发展拓展空间,还能破解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困局。


思路一开,改革方案、政策随之出台:2011年,太原把西山城郊森林公园建设作为综改试验区标杆项目,在需要综合整治的近700平方公里内,规划了21个城郊森林公园;政策规定:在保证绿化面积不低于公园可绿化面积80%的前提下,可用不高于20%的土地进行公园配套设施建设和适度开发;公园绿化分3年完成,绿化标准每亩投入不低于3.5万元。


这一改革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企业治理西山积极性空前高涨,钱和管理的难题迎刃而解。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各大企业纷至沓来。截至去年底,已有14家大企业带着资金和现代化管理进入西山,承包建设总面积近17万亩的14个森林公园,5年内将投资300亿元以上。目前,各企业用于造林绿化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的资金已达40多亿元,绿化面积达6万多亩。此外,市国有投资控股公司投资近12亿元,修了88公里旅游及消防通道,建设了年供水300多万立方米的引水上山工程,为整个西山生态治理奠定了基础。


“以前当地老板们的钱大多投在房地产等项目上了,现在很多都转到生态建设上来了。”分管西山治理的政府副秘书长庞虹说:这几年,政府做的事就是,一方面抓遏制生态继续恶化,关停了8家大型污染企业、76座小煤矿、封堵2000多个私挖滥采黑口子;一方面以城郊森林公园项目为抓手,制定落实政策,主导引领规划,优化服务环境,强化监督考核。今后继续抓好这几件事,数百平方公里的西山地区,政府只需投小钱,就能换得社会市场的大投入,实现生态修复、文化复兴、城乡统筹、产业转型。


“此举延伸了城市空间,减轻了城市中心区的用地压力。”市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卫长乐举例说:原来高校都在市中心,都要在市区扩建。现在看到东西山环境好了,青山环绕,优雅僻静,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等4家已开始上山筹建。


打造青山绿水,拓展转型发展空间,企业有劲头


太原2月依然寒冷。站在山西国信公司森林公园的观景台上四下望去,满山新植的松树一片黛绿,枣树、梨树、苹果树等树木在山间的缓坡上有序挺立,与地面积雪交相辉映,宛然立体画卷。


“你想象不到,我们当初来这儿是什么样子,真是惨不忍睹啊!” 张广慧手指四周对记者感慨说,他们承包治理面积共1万多亩。2011年3月4日上山考察时,到处是采掘留下的残破现场和垃圾,仅采石破坏的山体面就达1800多亩。两年多来,公司已投入3.67亿元,植树5000多亩,片内绿化覆盖率达到70%以上。政府也按照完成绿化任务的比例兑现了承诺,划出420亩荒废地用做开发。公司准备筹建养老设施、儿童乐园,让市民百姓共享青山绿水。


来到晋峰森林公园看到则是另一番景象:在植满松树的山坡上,横竖有序的喷灌管网穿插于葱茏的松树间,缓坡上则是600多亩的樱花园,两峰之间一脉清流蜿蜒而下,在山底汇成一汪碧湖。诗情画意氤氲与峰峦之间。


“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垃圾场。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咱干在前头了。”晋峰公司董事长张俊平充满自豪。他的公司是太原城市供热的老二。因为企业竞争激烈,一直谋划多元发展,恰好碰到市里生态治理改革,同时觉得把几亿元留给孩子,就把孩子害了,不如留一山绿树更有价值,2012年春天“二话没说就上山了”,共承包了7120亩。目前已投入2.2亿多元,绿化4800多亩,同时,铺设130多公里管线上了喷灌,买了12台消防车。


“您为啥做得这么精心?”张俊平给出三个原因:一是做得越好经营旅游产业才越值钱;二是生态文明建设对国家和百姓有好处;三是他常看到省市的大领导悄悄上山考察,让他感动,给了他信心。


西山治理的成功,打开了市委市政府的思路。2012年下半年,太原在东山“复制”了西山的做法,同样一炮打响,仅一年多就有3家企业上山投资治理,协议投资额111.27亿元,已投资5.55亿元,绿化5260亩。


山西偶然食品饮料公司是第一家上东山的。说起当时的情形,董事长韩国林说,这些年当商业代理,挣了钱,总想再干点有意义的事,东找西找一直没找好。市里的新政策一出,他就觉得“这回逮着了”。去年1月,公司在东山流转土地2000亩,当年就投入1.4亿元,植树1100多亩,并因地制宜做了“滑世界”主题公园,既绿化美化了家园,又为企业发展开了一条新路。


创造有利条件,开辟增收致富路子,农民有奔头


“咱现在住到了生态公园里,一年四季绿油油的,清清爽爽,不出村就有活干,挣的都是现钱。”55岁的西山寺底村农民梁万生见面就大发感慨:过去“西山已给糟害的不成样子”,山上山下炉渣灰满天飞,连件好衣裳都穿不了。自打康培公司上山搞绿化,“风景一天比一天美,钱袋子一天比一天鼓”。全村250多亩山地,每亩补偿12万元;绿化建设用的还都是村里人,拉土每天挣300多元,农家乐也开起来了。


“我们这片破坏的最厉害,几乎就是个大垃圾场,治理时仅填埋清理就动用土石200多万方。”康培集团公司经理温美云说,公司2011年5月上山,共承包4200亩,现已投资近7亿元,片内已全部绿化,植的多是银杏、白皮松等珍贵树种,还建了休闲健身设施、观赏景点,为的就是给百姓创造一个能“长久来钱又优美舒坦的好环境”。


“俺做梦也没想到一年能挣这么多钱。”56岁的马头水乡横岭村农民武江亮感叹说:他家老少7口人,有15亩地,原来正常年景收入也就三五万元,一遭灾就绝收。太钢上山流转土地后,去年一下就给补偿30万元。平时给太钢种树、浇水,每天工资120元,还办起了农家乐,去年老俩口就挣了近8万元。


“关键是娃娃们都陆续回来了。”64岁的村民武二占说,以前山上荒得留不住人,娃娃们都跑了,耕地都撂荒了,村子都成了空心村。这回好了,山绿了,门口有钱挣,吃上自来水,空气还好,村里又兴旺起来了。


“生态治理改革为乡亲们点亮致富的灯。”马头乡党委书记刘永诚深有感触地说: 2011年,一下进来太钢、国信等6家大企业,共承包5万多亩,建6座森林公园,现在已绿化近3万亩,山眼看一天天就绿了。3年里村民得的实惠最多,出门油路四通八达,吃上了自来水。以前一年几乎没啥收入,能打闹点儿口粮钱就不错了,现在不仅年年有土地流转补偿款,还不出村就能挣到现钱,“牛得很,每天少了100块免谈”,不少村民还办起农家乐。


东西两山生态治理共涉及25个乡镇、193个村、近17万农民。目前,人均收入近1.1万元,比治理前增长43.2%。3年后预计将达到1.4万元左右。


“这次改革的实践让我们更坚定了两个信念:改革是科学发展金钥匙;硬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陈川平说,目前,太原已将这一改革用到城市污水和电厂灰场的治理,有些市县也开始推广,省里还以此为触发点实施了“百企千村”扶贫攻坚工程。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已成为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最大亮点和推动力。


东山小山沟城郊森林公园生态恢复治理前


东山小山沟城郊森林公园生态恢复治理前


西山晋峰城郊森林公园山体残破面治理前后对比


西山晋峰城郊森林公园山体残破面治理前后对比


山庄头垃圾场治理前后对比



山庄头垃圾场治理前后对比


秋季,西山种植黄栌后呈现的红叶景象



秋季,西山种植黄栌后呈现的红叶景象


西山披锦绣,游客踏青来


西山披锦绣,游客踏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