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媒体看太原 > 网络媒体网络媒体

山西解“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赵永平 刘鑫炎 发布时间:2014/7/14 16:23:58

取煤之长补水之短,“大水网”连通“小水网”,地表水压缩地下水——


山西长于煤、短于水,水让这个资源大省如此纠结:


人均供水量全国倒数第一,水资源“家底”不厚,采煤还要大量耗水。全国每4吨煤就有一吨来自山西,而每采1吨煤要耗2.48吨水。一面是窘迫的缺水,一面又是无奈的用水,2/3用水量靠抽地下水!


长期超采地下水,井越打越深,水越来越少,生态危机步步紧逼:地面沉降,河流萎缩,19眼岩溶大泉有5眼基本断流,12眼严重衰减,汾河不见“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景象。水利专家担忧,山西的水还能撑多久?


“不转变用水方式,守不住水安全底线,转型跨越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地下水漏斗核心区的山西以水谋变,探求“解渴”治本之策。


治水——


一张大水网覆盖全域,多用地表水、少用地下水,让“水瓶颈”变“水支撑”


“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不浇交城浇文水”,一曲山西民歌唱出交城人的尴尬。境内的文峪河清流百里,却被大山阻隔,河水绕城而过。


交城的尴尬正是山西的缩影。山西山多,2/3以上是丘陵山区,素称华北“水塔”,有水引不来、用不上,黄河之畔、汾河之滨,多少农田守着大河没水浇。


干渴的山西重新号水脉,坐拥6条大河,水都去哪儿了?省水利厅总工程师张建中分析,由于缺少水利工程,地表水拦不住,每年有2/3白白流走;黄河水引不来,每年43亿立方米的引黄指标,山西用了不到1/4。


对症下药定水策,新的治水思路日渐明晰:“多用地表水,少用地下水”,通过用水方式转变,实现水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让“水瓶颈”变成“水支撑”。


第一步先“蓄住水”。“十一五”期间,山西建成35项应急水源工程,新增地表水供水能力15亿立方米,相当于增加了145个西湖水量。


第二步是“供上水”。2011年山西大水网工程启动,通过河库连通,由点成线,由线织网,到2017年建成“两纵十横、六河连通、覆盖全省”的供水体系,把费大劲蓄的地表水送到最缺水的地方。


大工程要大投入,山西创新“以煤补水”的生态补偿机制,取煤之长补水之短。从2011年起,每吨煤征收采矿排水水资源费3元,每年30亿元专项资金投入水利。同时,每年从煤炭发展基金中提取近10亿元用于水利,逐步建立起财政资金、煤炭基金等多元水利投入机制。


打隧洞、架渡槽、上旱垣,山西中部引黄、东山供水、小浪底引黄等骨干工程快马加鞭,800多公里的输水线路向前延伸。“交城人有盼头了!”县政法委书记郭强说,再过两个月,龙门渠隧洞打通,文峪河水将穿过大山一路奔流,实现“交城人喝交城水”的千年夙愿。“‘干万荣’解渴了!浇上黄河水,亩产翻两番。”万荣县乌停村谢宝玉高兴地说。一个北赵引黄工程,让垣上50万亩农田“喝”上了黄河水。


大水网编织新蓝图。按照规划,山西大水网建成后,全省总供水能力将达9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翻一番,地下水占比将从2/3降到1/3,彻底扭转不合理的用水结构。


用水——


几十张“小水网”连通末梢,让群众用得上水、用得起水


压采地下水,关键看用水。骨干工程建起来,如果配不上套,群众用不上水,大水网的效益会打折扣。


山西谋划织密水网,在46个大水网受益县启动小水网供水工程。小水网是大水网的“末梢”,也是县里水利工程的“龙头”,它建在农民身边,辐射田间地头。


民生工程财政给力。省里表示,山西将用5年时间更新建设100座小型水库,以确保当地群众的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资金由省级筹措,通过压缩“三公”经费,腾出宝贵财力,专项支持这一重大民生工程。


临汾蒲县,为用好中部引黄工程调来的黄河水,规划建设3座调蓄水库。“没水的山区何谈发展!”蒲县县长赵志慧说,通过河库连通、“长藤结瓜”,黄河水滋润蒲县每一片土地,这里将崛起新型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打造由“煤”变“绿”的生态新县。


水引进来,还得用得起。


从偏关到乡宁,沿黄地区地势高,有的比黄河高出二三百米,提一方黄河水比井水还贵4.8分钱。农民有水浇不起,全省110万亩灌溉面积一度停灌。


补电价、降水价,从2009年起省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元,使引黄灌溉水价从每方0.5元降到0.25元。同时,对大中型泵站灌区进行扶持,鼓励多用黄河水。


渠通了,水价降了,农民引黄灌溉热情高涨。稷山县阳平村农民任新山说,“今年天旱,还浇了4次麦,亩产照样上千斤!”


政府投入划不划算?山西省水利厅厅长潘军峰算了两笔账:


一笔是增收账:一方水能增产3斤粮,山西连续8年每年新增100万亩灌溉面积,年增产粮食8.5亿公斤,农民减负增收综合效益达80亿元以上。


一笔是生态账:到2020年,引黄灌溉面积将从212万亩发展到729万亩,仅农业灌溉,每年将减少开采地下水8亿—10亿立方米。这对山西生态的意义无法估量。


节水——


“最严格”管水,价格杠杆撬动节水,以水定发展,守住水生态安全底线


建成“新水网”,山西是否从此“不差水”?


潘军峰说,按照“十二五”发展目标,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节水措施,即便加大“开源”力度,供水能力也难以满足发展需求。因此,今后还要节水,再节水!


缺水的山西精细算水账,从供水管理转向需水管理,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2015年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到50立方米以下。节水优先,山西的水龙头越拧越紧:


“有形之手”从严管水。控制总量,“三条红线”指标逐级分解到市县,一条条硬杠杠挂钩考核。压采地下水,2011年起全面实行关井压采首长负责制,将地下水水位升降指标纳入考核;取水许可区域限批,超采区新打1万立方米以上水井要省政府审批。作为全国第一个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汾河沿岸3公里范围内的污染企业全部搬迁。


“无形之手”分质供水。工农业生产使用地表水和城市中水,优质地下水用于居民生活饮用。全面实行阶梯水价制度,对地表水、引黄水、地下水、再生水、矿井水等5种水差别定价,山西连续三次提高水资源费,其中地下水水资源费是地表水的2—3倍,对超采地下水实行惩罚性水价。


“社会之手”节水挖潜。健全水权制度,限额用水、节奖超罚;加快基层水利体制改革,乡镇水管站再生,1500多个农民用水协会活跃,让田间工程“有人建、有人管”。


政府、市场、社会合力撬动节水革命。清徐县高花村李红双感触深切:“现在刷IC卡,水龙头流出的就是钱,都得瞪大眼。”在清徐县,192个村水权包干到户,1298眼机井全部实现总量监控、计量用水,全县年节水2000万立方米,相当于新建一座中型水库。


用水方式倒逼发展方式转变,“以水定发展”成了自觉理念。省会太原对不符合水功能区划的项目一票否决,八大高耗水行业整体退出西山地区。2013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同比下降5.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了0.5。地下水“休养生息”。


转变用水方式,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最新监测显示,山西地下水位连续6年实现回升,平均每年回升1.02米。这来之不易的回升,坚定了山西解“渴”的信心。


《 人民日报 》( 2014年07月12日 11 版)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