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山西农商联合银行——百姓银行 > 农信故事农信故事
“煤铁之乡”泽州:两代铸铁匠 一份农信情
在泽州,带“头”“匠”字的地名很多,这些特殊的名字,是对铸铁业从事者的总称。
金元时期,战争对铁制兵器的需求极大。当时,金国在古泽州设立头下军州管理工匠,形成了许多带“头”字的地名;元代又在此建立匠户制度,又出现了众多带“匠”字的地名,“头”即是行头,一“头”管两“匠”,不同铁匠生产不同铁制品,它们代表着古泽州铁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并有了“九头十八匠”之称。进入大工业时代,“九头十八匠”便成了对“煤铁之乡”专业化的代名词。
晋城天一铸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全太,原本便是“九头十八匠”之一的泽州县南村镇“马匠”村的村民,这个村庄的名字仿佛注定了他与铸铁业的不解之缘,而他和儿子在接续创业奋斗中与农信的情缘,也从这里开始、延续……
起步:“没有信用社发放的贷款,厂子就放那了、荒废了”
“我们祖祖辈辈跟生铁打交道,从我记事起,我父亲就在作坊里给人帮忙”王全太回忆道。1993年,满怀壮志的他,敏锐地捕捉到了铸造生意的商机。当时,南来北往的客商云集晋城,铸造业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王全太毅然决定建立自己的铸造厂。
“那时候建厂‘非常简单’,有10万元就能建厂,有20万元就能运转……”但就在王全太发动家人,东拼西凑筹集了七八万块钱,当年10月份就初步建起了厂子。然而,喜悦并未持续太久,“厂子尚未投产,资金却已见底。”面对这一困境,王全太愁眉不展。
“就在我发愁之际,村干部给我指了一条道:你去找信用社看看!”王全太虽心中燃起一丝希望,却又不禁担忧,“信用社凭什么会贷款给我呢?”在忐忑与期待中,信用社的信贷员上门了。
“信贷员来到厂里,看到已建成的厂房,关切地询问投产时间和资金状况。我如实相告自己的规划与忧虑,坦言新厂正为后续生产资金发愁。”王全太说道。信贷员不仅认真倾听了他的经营思路,详细了解前期投入与后期预期,还热情地分享了铸造行业的最新市场信息,结合信用社对市场的精准把握以及南村当地的实际情况,深入剖析了当前与未来的市场环境,并详细介绍了信用社支持铸造行业的金融政策、措施及贷款产品,为王全太打开了经营思路的新大门,坚定了他在铸造行业大展宏图的决心。
了解到王全太“万事俱备,只欠资金”后,信贷员告知他准备贷款申报材料及相关事宜。王全太未曾料到,困扰已久的资金难题竟如此顺利地迎来曙光,那一刻,他如释重负,心中涌起“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畅快。
据泽州县联社(泽州农商行前身)南村信用社信贷员回忆,当时村里铸造企业众多,信贷员们在长期工作中对铸造行业了如指掌,经常深入乡村与企业,与村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对当地人员情况和企业状况都极为熟悉。在得知王全太的贷款需求后,他们从王全太的个人信用、行业前景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
“我们发放每一笔贷款前,都会重点考量人品、评级授信、‘背对背’调查三个关键因素。当时的王全太在村民眼中信誉极佳,他会仔细记录借款信息,手头稍有宽裕便第一时间还款。”信贷员说道,“那时铸造市场前景广阔,经过一段时间观察,王全太对厂子的规划清晰明确,经营方向精准独到。基于多年的放贷经验和详尽的调查,我们认定他为优质客户,决定为其发放贷款。”
在完成严谨的市场调研并认可王全太的信用后,王全太急需的10万元贷款顺利到账。当第一炉铁水在圆炉中流淌的时候,王全太知道,他的梦想开始有了温度。
“没有信用社的贷款,厂子就放那了、荒废了,拿到这10万元,我们就开始购入铁、制模具……正月初六马不停蹄就正常生产了”,说起这第一笔“起步”的贷款,王全太依旧难掩兴奋。
在信用社的有力支持下,王全太凭借着不懈的努力与专注的钻研,将一个小小的铸造作坊逐步发展壮大。从最初的寥寥数人,发展到几十人的规模;铸管订单如雪花般纷至沓来,产值与日俱增,收入逐年攀升。
王全太为人诚实厚道,在泽州赢得了良好的口碑,铸管需求者纷纷慕名而来。建厂三年后,产量已达1500吨,产值攀升至260万元,企业发展蒸蒸日上,社会贡献日益显著。
转型:“信用社给予我的支持力度无论是贷款额度还是扶持强度,都远超其他银行,这是我始终选择信用社的根本原因”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社会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永不停歇地向前涌动。各行各业,宛如河流中的万千舟楫,亦步亦趋,竞相追逐着时代的浪潮。
王全太深刻认识到,铸造行业在产量、技术、政策支持和应用领域等方面不断演变,市场对环境保护措施的要求也日益严苛,企业必须与时俱进,持续转型升级,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三十多年来,我经历了不下四五次转型。”王全太感慨道,他每一次转产、每一次突破,都深深烙印着农信助力的痕迹。
“那时候市场形势大好,每个月都有盈利,我就在信用社开立了对公账户,资金往来都在信用社。1996年的时候,我顺利还清了贷款。”当时,王全太听说成为信用社社员可享受更便捷的贷款服务,于是毫不犹豫地入股信用社,成为了其中一员。
1998年,铸造市场风云突变,王全太之前的产品逐渐失去市场优势,他果断决定转产半机械型铸管。“起初手头尚有资金,但到2000年,资金开始捉襟见肘。”凭借良好的信用和社员身份,他再次从信用社获得20万元贷款,为企业转型注入新的活力。
2003年,王全太的产品面临又一次重大转型,此次转产所需的固定投入高达三四百万,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如此庞大的资金压力,王全太内心陷入挣扎,甚至一度考虑放弃。“当时厂子若出售,价格与转产所需资金相当,家人对此也意见不一。”
迷茫的王全太向信用社寻求帮助,信用社营业部主任的一番话让他吃下了定心丸:“你若决定转型,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你!你需要多少资金?”朴实的王全太保守地表示:“前期不需要太多,六七十万即可。”信用社依据王全太的信用状况、过往良好的经营记录、现有资金实力以及对建厂项目的全面评估,迅速为其发放了60万元贷款。
然而,市场变化莫测。2004年4月,灰口铸铁管库存积压,导致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短缺。“我心急如焚地找到信用社,请求再贷款100万。”回想起当时的困境,朴实厚道的王全太不好意思地说,当时贷那60万元的时候,营业部主任考虑到市场行情,认为金额可能不够,是他坚持己见,但没想到市场变化如此之快,这么快就又“麻烦”信用社。
每次在王全太焦虑无助的时候,信用社就像一位不离不弃的老友,伸出援手。王全太从心底里感恩这份支持,这种信任和帮助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信用社之所以如此坚定地支持王全太,是因为他们深知王全太是一位讲信用、重实干的企业家,企业运营稳健。在国家政策和市场变革的大背景下,企业转型发展是必然趋势,只有支持其转型,才能帮助企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信贷员表示:“我们每天都会途经天一铸造,通过观察厂子的水电费使用情况、管道成品数量以及工人工资发放情况,能够准确判断厂子的资产质量和运营周转状况良好。”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信用社再次为王全太发放了100万元贷款。“有了这160万贷款,我的厂子活了!”转产后,王全太的新产品受到市场认可,可观的市场盈利,让王全太在2004年底就还清了贷款。
“我凭借信用一次次从信用社获得资金支持,用于企业的启动、周转、转型与发展。有了收入后,我始终坚持第一时间偿还贷款,以此维系与信用社的长久合作关系。”王全太说道。
信贷员回忆说,“当时每月还贷款时,王全太就会提前吩咐财务部门把信用社的贷款利息预留出来,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能动用这笔资金”。
2016年,王全太怀揣着更大的抱负,决定创建天一铸造有限公司。
“当时环保政策紧,环保投入超乎预期,怎么办?”新企业于2018年底试产后,王全太再次向信用社求助。双方围绕市场形势、环保要求、自有资金及资金缺口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信用社一如既往地表达了支持的决心。经过层层严格的调查与审批,王全太最终顺利获得了2900万贷款。
一路走来,尽管银行业竞争激烈,其他银行也曾向王全太抛出橄榄枝,但他始终将信用社作为主力资金来源。“农村信用社给予我的支持力度无论是贷款额度还是扶持强度,都远超其他银行,这是我始终选择信用社的根本原因。”王全太说道,在企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信用社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如今,天一铸造年铸管生产能力达30万吨,铸件生产能力3万吨,已成为当地年产值超十亿的行业领军企业,每年为政府贡献税收超1000万元,为当地提供1000余个就业岗位。企业大力响应国家环保政策,配备了除尘设施、脱硫塔和水处理设施等先进环保设备,技术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承续:“我们与农商行的情谊,始于父亲那一代,传承至我这一代,未来也必将延续至下一代,一代又一代携手共进,一直这么走下去。”
王全太看着自己一手创建的企业,深感创业就像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旅程,路上布满了荆棘和坎坷。信用社就像是他旅程中的补给站,在他干粮耗尽、体力不支的时候,及时为他提供能量,让他能够继续踏上征途,向着远方的目标不断迈进。他饱含深情地说,信用社特别支持咱们这种小企业、农村企业,“信用社在问我资金需求的时候,总是担心我不够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因为信用社是真的在支持我,所以咱心里特别舒服。”
“每当资金短缺,我既渴望获得贷款支持,又担心给信贷员添麻烦。但每次信贷员了解我的需求后,都会不辞辛劳地前往新厂进行深入调研……”
“我们管件厂能获得如此高额的贷款,在当地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这么多年来,我深切感受到信用社不仅是百姓的银行,更是我们农村企业的坚强后盾。信用社从未质疑过我的信用和能力,也从未给我施加过还款压力。”
王全太说,曾经那个在村边小路上靠手工浇铸的小作坊,和现在拥有先进设备、一年十几个亿营业额的天一铸造,中间的差距就像天壤之别。而这一路走来,信用社就是那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坚固桥梁。如果没有信用社在每次转产、每次升级时的大力支持,他不敢想象企业会是怎样的命运。
“这三十多年间,信用社的信贷员和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每当企业遭遇资金瓶颈,只要我们坦诚相告真实想法和发展思路,信用社都会认真研究并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信用社把我们当作自己人,我们也视信用社为自家银行,这让我在经营企业时充满信心与干劲。”王亚娇是王全太的儿子,学校毕业后,在父亲的熏陶下,已经在铸造行业摸爬滚打多年。
随着王全太年龄渐长,企业的日常运营主要由王亚娇负责,但王全太仍时常与信用社的信贷员和领导保持密切联系,电话沟通不断。“信用社是我创业路上的贵人……”
“2019年疫情期间,当时物流受阻、上下游断链、产品严重积压,非常愁人的时候,又是农商行伸出援助之手,才解了燃眉之急,让我们渡过难关”,王亚娇说,这就像在悬崖边给了他一把救命的绳索,让企业起死回生。这种从绝望到希望的反差,让他更加珍惜信用社每一次的支持。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各方支持,单打独斗注定难成气候。若没有农商行自父亲那一代起的持续扶持,我们企业恐怕难以发展至今,或许仍只是一个小作坊,甚至可能早已在行业转型浪潮中被淘汰。泽州农商行于我们而言,就如同家人和朋友。在发展的道路上,有农商行相伴,我们才能心无旁骛地专注于产品创新与市场拓展,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底气。”
谈及父亲的创业历程与自己的成长经历,王亚娇满怀深情地说:“我们与农商行的情谊,始于父亲那一代,传承至我这一代,未来也必将延续至下一代,一代又一代携手共进,一直这么走下去。”
面对当今设备快速更新换代、市场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国家环保政策日益严格的新形势,王亚娇对天一铸造的未来发展有着清晰而创新的思路:“我们将坚守传统工艺优势,深耕本地市场,在稳固管道、管件业务基础上,积极开发新型管制品,不断拓宽市场渠道;同时,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提升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占有率。”
每一个发展的关键节点,都有金融助力的深刻印记;每一次突破的闪耀瞬间,都饱含金融支持的温暖力量。王全太、王亚娇父子的故事只是南村几十家铸造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南村人,往上数三辈,家家是铁匠,正是南村一代又一代的铸铁匠们和农商行守望相助,以“铁”为笔,以汗水为墨,在时代的宏伟画卷上,书写下激昂奋进的篇章,让铸铁在金融的强劲助力下,于新时代的澎湃浪潮中,绽放出夺目耀眼、璀璨夺目的华彩光芒,奏响一曲动人心弦的奋斗赞歌。
文/王晋鋆 赵德正 图/张建强 栗阳阳
责编:李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