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山西农信 > 最新消息最新消息
在重塑重建中搭建财务管理新机制 ——对农商银行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思考
随着2019年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新机制的诞生,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踏入了“最后一公里”。如何确保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浪潮中行稳致远,对于农商银行而言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在重塑重建中搭建财务管理新机制,尽快实现从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进而夯实自身资产负债的管理能力是我们的必由之路。
转变理念
充分认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已经从过去简单的规模竞争转换为资产负债管理水平、预算偏差、风险管控、创新以及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竞争。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能够统筹全局,对流动资金和交易往来进行优化配置,不仅有利于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满足股东利益最大化的需求,而且能够对内外部风险进行有效控制,极大提高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正视问题
厘清当前财务管理的短板弱项
财务管理意识薄弱。一方面,部分农商银行高管缺乏对财务管理知识的了解与认识,片面地认为财务管理就是简单地凭证记账、会计核算和费用列支等,对财务管理的重要程度认识不足。另一方面,部分农商银行为完成目标,轻成本、重规模,缺乏成本管控意识或是未能及时发现相关问题,忽视了财务管理增效益的功能。
成本管理手段单一。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农商行的财务成本管理方法仍停留在如何减少成本支出的层面。当下,随着市场利率化的加速推进,存贷款利差空间越来越小,同时,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各出奇招,推出了差异化、多样性的金融产品,抢占了农商银行相当一部分存贷款市场份额。如果成本管理方法还停留在单一节约支出的角度,它所带来的成效往往是短期且不可持续的。
风控体系尚不完善。在农商银行多项收入来源中,占较大比重的是贷款利息收入,尤其是中小企业贷款。一方面,中小企业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差,如果客户经理未能对其经营管理水平及偿债能力做出正确考量,一旦企业不能如期归还,往往会带来较大损失。另一方面,在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体系中,财务管理未能实现监督作用,约束措施实施不到位,造成信贷资金回笼困难、风险加大。
财会人员素质不高。财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大都缺乏有效、高层次的专业培训,对新出台财务知识了解甚少,账务处理不规范、科目不当、账实不相符的情况时有发生。
加快转型
努力搭建财务管理的新机制
提高财务管理意识。真正树立市场主体观念,积极适应新常态,以现代市场需求为依托拓展新业务、开发新产品。持续加强农商行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尽可能地提高各项资源的利用效率,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最大价值。
引入全面成本管理方法。相较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全面成本管理法主张寻求新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将着眼点尽可能放在事前预防方面,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开支。例如,在资产方面,以如何提高资产收益率为切入点,拓展信贷市场,优化信贷资产质量,审慎决定对过剩产业的贷款发放;在负债方面,积极营销低成本存款,降低长期存款占比,适配资产与负债比例;在中间业务方面,大力拓展中间业务类型,实现经营收益多元化,提高中间业务的盈利能力。
完善内部风控体系。一方面,通过岗位制约制将负责贷款发放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工作分工到人,提高全员风险防范意识。另一方面,建立内部独立监督体系,独立于其他经营管理部门,并确保发现的重要问题可以直达管理决策人员,实现对风控流程的再控制。
加快财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加大对财务管理系统建设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自主研发或与外包公司合作尽快研发出与农商银行匹配度更高的系统,并加速系统更新,最大程度发挥信息化优势。
建立后备人才库,加强财务人员培训。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考取财务从业资格证书,加入财务人员后备人才库管理。组织财会人员、业务骨干和后备人才,就新金融工具准则、会计核算规范化及资产负债管理等内容进行培训,使财务人员从操作型向管理型过渡,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优质人力资源储备。
(韩金欢)
责编:李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