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实践
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坚定不移地立起制度优势,营造创新生态。他们坚持在战略和基础上用力,在关键和要害上用力,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用力,让开发区跑起来,让短板补起来,让项目引进来。通过引入科技成果进行产业转化,在晋城形成加速促进产业集聚新局面。
开发区因改革而立,以创新而兴,既承担推广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责任,也承担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的任务。如何担起应该担起的担子,把引领转型的基点放在改革创新上?是内陆地区开发区面临的一道现实必答题。
作为走过28个年头的国家级开发区,我们与沿海之间的差距,表面上看是“区与区”数字上的差距,实质上是“制与制”优势上的差距。与其说开发区是一个“区”,不如说是一个“制”。没有“制”的优势,就没有“区”的优势;没有“制”的突破,就没有“区”的突破;没有“制”的创新,就没有“区”的创新。
基于这样考量,他们紧跟省委省政府推动开发区二次创新创业步伐,从破解堵点痛点中寻找改革创新切入点,着重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抓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让开发区跑起来
绿皮车跑不出动车的速度来,突出是要解决开发区功能弱化和官僚化两个症结。
一是“归位+赋能”,打造体制引擎。针对长期形成的体制不顺、职能不清、事权财权不匹配问题,我们一项一项梳理,一条一条解决,使市委市政府支持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的各项措施形成制度性安排。一方面,出台关于支持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的18条意见,明确财政、税收、干部、规划、土地、环保、安全、统计和社会事务等权限,实现职能从分散交叉向集约高效转变提升,解决“归位”问题;另一方面,出台关于支持开发区加快发展的8条意见,涉及平台公司、基金、扶持资金、优惠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推动市级财政5年拿出16个亿,真金白银投入开发区,解决“赋能”问题。
二是“绩效+流程”,打造机制动车。针对长期习惯的“干好干坏一个样”、“吃大锅饭”干部队伍管理现状,我们深化“三化三制”改革,以小切口推动改革往深里走、往实处做。一是先从定目标、严考核、树导向开始,实施一个办法、一个方案、一个清单“三个一”绩效管理,把目标细化、量化、清单化,拉低一般绩效,提高奖励绩效,用“含金量”来体现“干好干坏确实不一样”。二是坚决纠正用人上的遗留问题和种种偏向,专业聘请第三方机构北大纵横团队对全区岗位设置进行优化设计,对选人聘人机制进行流程再造,定岗定责、能上能下、能进能去,让干部凭本事吃饭。
抓营商环境体制机制创新,让短板补起来。
“硬件不硬、软件不软”这两块最突出的短板补不起来,难言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硬件通平。基础设施不一定是最优的,但一定全力在“补考”中“赶考”。一是解决“有”的问题。针对“地不平,路不通,气不足,电不可靠,水进不来、出不去”等突出问题,坚持不等不靠,规划先行,舍得投入,集中精力把一块一块短板补起来。今年,已累计完成4500亩土地收储;总投资26亿元的500亩标准地、5条园区道路、增量配电、金匠污水处理厂等9个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全部开工。二是解决“优”的问题。针对生地变熟地、综合配套、多能互补、污水治理、生态修复等问题,通过引入市场竟争机制,用活杠杆、建立端口、搭建平台,高效导入新奥能源公司等市场主体,干想干要干却没钱干的事情,让企业各类要素成本实质降下来。
二是软件通平。政策不一定是最优的,但一定要是最懂创业者心思的。一是一枚印章管审批。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入驻市政务服务中心,只进一门,最多跑一次,办理所有事。二是“两不见面”代办服务。重点项目投资商不需要与审批单位见面、不需要与收费单位见面,只需要把相关资料提供给招商主体单位,由招商主体单位负责对项目审批全过程代办服务。
三是加快“服务管家”平台建设。接入和融合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的审批服务平台和市大数据局的智能化办公平台,让数据跑代替人员跑。
抓产业培育体制机制创新,让项目引进来
不抓准新旧动能转换“命门”,转型升级就是一句空话。无论是转方式,还是调结构,都要做好增量文章,靠引进优质项目来支撑。
一是以“教育+研发”创新产业培育模式。聚焦光机电这一主导产业率先突破。一是注重人才培养。整合区域内10余所职业院校成立“晋城光机电职业教育集团”;和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共同建立“光机电信息产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富士康联手打造的“智能制造学院、工业互联网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二是注重研发转化。携手富士康,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纳米光机电两个产业示范中心”项目,搭建“研发—生产—应用”模式,以富士康的核心技术和高科技产业基础培育新兴产业在晋城孵化;携手清华大学,加快设立晋城光机电产业研究院和光机电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公司,通过引入科技成果进行产业转化,在晋城形成加速促进产业集聚新局面。
二是以“基金+平台”创新招商引资模式。积极探索推行内陆地区招商新路子。一是设立两支政府引导基金,50亿元的“龙头企业”光机电引导基金和10亿元的中小微光机电项目扶持基金,按照市场法则对优势项目和企业以股或债的方式注入资金,形成主导产业和投资相互促进良性工作机制。二是创新载体搭建招商平台。与浙江赛创未来合作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在深圳前海设立离岸孵化器,对符合市场方向、有潜力的种子企业,敢于扶持、敢于引导,以赛育苗,飞地育成。
三是以“政策+服务”创新项目落地模式。坚持在政策集成中提升“含金量”,在流程再造中创新服务模式与服务方法。一是围绕光机电企业落户、快速成长、升规扩产、提质经营、转型发展,全生命周期“量身定制”优惠政策30条,从一颗树苗长成一颗大树,不同阶段需求,就有不同政策供给,优化产业梯度培育机制。二是实施项目经理制。一方面,针对“干好招商不容易,现有人员不愿干”的问题,提高招商岗位系数,挂牌摘牌招商项目,让最难干的岗位挣最高的薪酬;另一方面,一个项目一个招商经理,全程跟踪服务,实施过程控制,陪企业跑三年,及时解决企业落地、投产、运营中的各种问题,与企业结伴同行。
通过实践,今年1-10月份,晋城开发区签约项目25个,总投资159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34%;当年开工项目16个,总投资138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345%;当年签约项目开工率64%,超过年度任务34个百分点,到位资金完成年度任务的104%。